步骤 | 注意点 |
---|---|
1. 留学期间积累工作经验 | 实习、兼职、全职都要有正式合同 |
2. 找到雇主担保 | 优先选择有EP申请经验的公司 |
3. 申请EP或SP | EP适合高薪岗位,SP适合中低薪但有技术含量的岗位 |
4. 满足居住年限后申请PR | 一般需持有EP/SP满2年,且公司支持 |
5. 提交PR材料 | 材料要真实,最好有本地担保人或律师协助 |
“嘿,你有没有想过毕业后留在新加坡?”
我认识一个NTU的学姐,去年毕业前还在纠结要不要回国。她其实挺喜欢新加坡的生活节奏,工作机会也不错,但一想到“PR”这两个字就头大。她说:“PR?那不是只有本地人才能拿到的绿卡吗?”
其实不是的。新加坡对技术人才非常开放,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留学生,只要你愿意留下来工作,PR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重点是你得提前规划,别等到毕业了才开始想。
别等到毕业才开始准备PR申请
很多同学觉得PR是“以后的事”,其实越早规划越好。比如你在NUS读书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积累实习经验。像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大二就开始在本地科技公司实习,大四直接转正,毕业后三个月就拿到了EP(Employment Pass,就业准证),两年后就申请了PR。
他跟我说:“当时只是想多积累点经验,没想到这一步走对了。”所以,别小看每一次实习,它们都可能是你通往PR的跳板。
实习经验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很多人以为只有正式工作才能为PR加分,其实不然。新加坡移民局(ICA)在审核PR申请时,会看你的“本地连接”(Local Ties),比如你在本地的工作经历、社交圈、纳税记录等等。
我在NTU的一个朋友,本科期间做了三段实习,虽然都是短期的,但每一段都有正式合同。她说:“当时只是想丰富简历,结果后来申请PR的时候,这些经历成了加分项。”
所以别小看实习,哪怕只是一两个月的兼职,只要正规,就能为你加分。
找到愿意担保你的雇主
PR申请不是你想申请就能申请的,它需要雇主支持。也就是说,你得先找到愿意为你申请EP或SP(S Pass)的公司。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在SMU读书的同学,毕业后进了本地一家中型金融公司。虽然公司不大,但老板很支持员工发展,很快就帮他申请了EP。两年后,公司还主动帮他提交了PR材料。
所以找工作的时候,别只看薪资和title,还要看公司是否愿意支持你长期发展。毕竟,PR这条路,一个人走太难。
EP和SP的区别你得搞清楚
EP是新加坡的就业准证,适用于月薪至少5000新币的专业人士(2023年起标准有所提高)。SP是S Pass,适用于月薪3000新币左右、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
我一个在PSB学院读书的朋友,刚毕业的时候月薪只有3200新币,只能申请SP。但他在工作中表现不错,一年后升职加薪,换成了EP,三年后成功申请了PR。
所以别觉得SP就不行,关键是你能不能通过它“跳”到EP,然后一步步迈向PR。
PR申请材料要真实、完整
PR申请材料包括:护照、学历证明、工作合同、工资单、纳税记录、居住证明等等。材料越完整,通过率越高。
我有个同学在申请PR时,漏交了一份纳税证明,结果被ICA退回了两次,耽误了好几个月。她说:“当时以为没那么严格,结果吃了大亏。”
所以建议大家提前准备好材料,也可以请专业律师或中介协助,确保万无一失。
别怕PR被拒,可以再申请
很多人第一次申请PR会被拒,这是很正常的。我认识一个在NUS读计算机的同学,第一次申请被拒了,第二次换了一份更好的工作,重新申请就通过了。
ICA在审核PR的时候,会综合考虑你的职业、收入、本地连接、家庭情况等。一次没过不代表永远不行,关键是你有没有进步。
所以别灰心,调整好状态,再试一次。
PR只是开始,不是终点
拿到PR之后,你就能享受新加坡永久居民的福利了,比如买房、子女教育、医疗补贴等等。但别以为PR就是终点,它只是你在这座城市扎根的第一步。
我有个朋友拿到PR之后,反而更努力工作了。他说:“PR给了我安全感,但也让我更有动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所以别停在原地,继续往前走。
你现在能做什么?
如果你还在读书,那就从现在开始积累实习经验,找靠谱的雇主,争取毕业后留下来工作。如果你已经工作了,那就看看自己的EP或SP状态,评估一下是否符合PR申请条件。
PR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它真的值得你花时间去争取。毕竟,新加坡是个适合长期生活的地方,而你,也值得拥有一个更稳定、更安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