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提前关注教育展信息 | 学校官网、学生论坛、微信群都是获取信息的好渠道 |
准备一份简洁的简历 | 突出学术背景、实习经历、语言成绩(如 TOEFL 或 IELTS) |
穿得正式一点,但别太拘谨 | 第一印象很重要,但要让自己舒服自在 |
提前准备几个问题 | 比如申请流程、奖学金机会、校园生活等 |
保持开放心态,多交流 | 说不定能遇到未来的导师或朋友 |
上周六在多伦多国际教育展上,有个学妹激动地给我发语音,说她居然在展会上见到了大山!就是那个会说中文、演过春晚、被很多中国同学当作“老外朋友代表”的大山!她激动得差点没拿稳手里的咖啡,还说现场气氛特别high,很多留学生围着展位问问题,像追星一样拍照合影。这事儿让我也回想起自己刚来加拿大时参加教育展的经历,说实话,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咱们留学生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教育展嘛,网上查查学校信息不就得了?但你知道吗,去年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加拿大排名靠前的大学)招生官在展会上亲口说了,他们每年会优先考虑那些在展会现场主动沟通、留下联系方式的学生。为什么?因为这说明你真的感兴趣,不是随便填个申请试试看。而且很多时候,现场聊几句,就能得到很多官网查不到的干货,比如某个专业今年是不是扩招,有没有新奖学金,甚至哪些教授最近在招研究助理。
说到奖学金,这事儿我可太有感触了。我大二那年参加了一个小型教育展,认识了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招生老师,聊着聊着她问我有没有考虑过coop项目(带薪实习),我说当然想啊,但她提醒我,申请coop项目不仅要GPA(就是你各科成绩的平均值,满分为4.0)达标,还要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后来她推荐我去参加一个面试培训工作坊,结果我真拿到了coop机会,实习期间还攒了点小钱,给家里省了不少压力。
很多人以为,教育展就是发传单、拿小礼品,其实不然。去年在温哥华的一场展会上,有个来自北京的同学当场拿到了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面试机会。他提前准备了一份英文简历,重点突出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TOEFL成绩(托福,是很多英语国家大学要求的语言考试),结果招生官当场就说:“We’d like to invite you for an interview.”(我们想邀请你参加面试)。这事儿传开后,好多同学都后悔没早点准备,毕竟这种机会不是天天有。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小插曲,就是我认识的学长小李,他本来是冲着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去的,结果在展会上偶遇了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的招生老师,聊着聊着发现这个学校有他特别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而且学费还比阿尔伯塔便宜不少。他后来果断改了申请计划,结果现在在渥太华过得特别开心,还说那场教育展是他来加拿大后最幸运的一次“误打误撞”。
所以你看,教育展真的不只是走个过场,它背后藏着很多机会。而且像大山这种文化大使的出现,也让整个展会更有“人情味”。他不仅用流利的中文跟大家互动,还分享了自己在加拿大多年的生活感受,甚至鼓励大家多交本地朋友,融入当地文化。他说:“语言是工具,文化才是桥梁。”这句话让我特别有共鸣,毕竟咱们来留学,不只是为了拿个学位,更是为了开阔眼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还没参加过教育展,我真的建议你找个时间去看看。别觉得害羞,也别怕自己英语不够好。现场很多招生官都会说中文,或者至少能听懂你的意思。关键是你要主动,哪怕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问问某个专业课程设置,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之前就遇到过一个同学,她只是在展会上问了一句“贵校有没有针对国际生的心理咨询资源”,结果招生官不仅详细回答了她的问题,还主动加了她的微信,后续帮她联系了在校的中国学生社团。
当然了,参加之前最好做点准备。比如你想申请的专业、目标学校、感兴趣的奖学金,这些都要提前查好。你可以做个简单的list,现场拿着对照着问,效率会高很多。还有,别忘了带几份简历,哪怕是你还在读本科,也可以准备一份简版的,重点突出你的课程、实习和语言成绩。现在很多学校都支持现场扫码投递简历,方便得很。
最后想说一句,咱们来留学,其实就是在不断“试错”和“发现”的过程中成长。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决定,比如去参加一场教育展,可能就会改变你接下来几年的轨迹。别怕尴尬,别怕英语说不好,你不是一个人,现场肯定还有不少和你一样的小伙伴。说不定聊着聊着,你就找到了未来的同学,甚至未来的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