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了解GE项目的定义 | GE = General Engineering,是很多工科学生的起点 |
申请时保持GPA竞争力 | GPA是转专业、进实验室、拿奖学金的基础 |
主动寻找机会 | 参加科研、实习、社团,别等机会找你 |
积累跨学科经验 | 未来行业越来越看重综合能力 |
“从GE项目走出的精英,正在改变行业格局”
嘿,你有没有听说过那个在MIT读GE(General Engineering)的学长?他现在在波士顿搞AI医疗创业,最近刚拿了A轮融资。我是在一个校友群里看到他的采访,他说自己当年就是从GE起步,一步步走到现在。
其实很多留学生刚到美国或加拿大,第一年都会被分到GE项目。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看似“万金油”的项目,其实藏着很多机会。像我之前在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大一也是GE,后来转进了机械工程,现在在温哥华做自动驾驶相关的工作,薪资高得吓人。
GE项目其实是个过渡阶段,很多学校都会让你先打好基础,再决定具体方向。比如在NYU(New York University),GE学生可以自由选修不同工科方向的课程,再根据兴趣和成绩申请转专业。这给了大家一个缓冲期,也能更理性地做决定。
我那个在NYU的朋友说,他们班上GE的同学后来转去了CS(Computer Science)、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甚至Data Science。他说最关键是大一别放松,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绩绩点)必须稳住。因为很多专业转出去是有门槛的,比如CS热门专业,GPA低于3.5基本没戏。
你以为GE就是“打杂”?错。很多GE学生在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项目。比如在UIUC(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他们有个GE Honors Program,专门给成绩好的学生提供早期科研机会。我一个朋友大一就跟着教授做材料科学的实验,后来申请暑期实习直接加分不少。
GE项目其实是个“试错期”。你可以尝试不同方向,看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比如我在多伦多大学认识的一个学妹,她一开始以为自己适合机械,结果上了几门课发现更喜欢编程,后来顺利转进了计算机工程。她说要是直接选错专业,转起来反而麻烦。
GE项目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接触不同背景的同学。我那个在康奈尔的朋友说,他们班上有人后来去了金融公司做量化分析,有人进了咨询公司,还有人搞起了环保科技。GE出身的人,往往更懂得跨界合作,这也是现在职场很看重的能力。
很多人以为GE只是“过渡”,其实它是培养“工程思维”的黄金时期。你会学到基础的数学、物理、编程、设计,这些能力在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能用上。比如我在MIT认识的一个GE出身的学长,他后来转去读了MBA,现在在硅谷做科技投资,他说GE给他打下的基础,让他在技术判断上比别人强太多了。
GE项目出来的学生,现在很多都在改变行业。比如特斯拉的某个早期工程师,就是从GE起步的。他后来负责了Model 3的电池管理系统,现在自己创业做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他说GE那一年让他学会了怎么快速学习新东西,也让他更敢去挑战传统行业。
说到底,GE项目不是“随便选”的,它是你未来职业发展的跳板。如果你在GE阶段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实习、科研,那你出来的起点就会比别人高很多。千万别觉得“反正还没定方向”就放松,GPA、项目经历、人脉,这些都得从大一开始就积累。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还在GE项目里,别急着焦虑。多问问学长学姐,多参加学校的职业讲座,多尝试不同的课程。你永远不知道,哪一门课会激发你真正的兴趣,哪一个项目会让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