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了解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生的占比情况 | 数据来源要权威,比如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 |
分析中国学生选择英国的原因 | 注意结合政策、文化、语言、学制等多方面因素 |
关注热门院校和专业分布 | 注意区分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差异 |
了解中国学生在英国的挑战 | 注意心理适应、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就业压力等问题 |
给出实用建议和资源 | 推荐靠谱的社团、学习小组、心理辅导资源等 |
英国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到底有多少?别以为你一个人在“卷”!
前几天我在伦敦地铁上,听见前排两个英国人聊天,其中一个说:“现在大学里中国人比本地学生还多吧?”我当时差点笑出声。说实话,我自己学校里,光是朋友圈里认识的中国同学都能凑两桌打麻将了。这让我突然想搞清楚:到底英国高校里中国学生占了多少?他们为啥都爱来英国?我们这些“后来者”又该怎么应对?
先说个冷知识: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3年的数据,中国学生已经连续多年稳居英国国际学生第一大生源国。2022/23学年,英国高校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了16万人,占所有国际学生的35%以上。在某些热门专业,比如商科、金融、传媒这些,中国学生的比例甚至能超过50%。
我有个朋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读金融硕士,她说她那个班上,30个学生里有20多个是中国人。她打趣说:“我们班简直就是‘中国留学生培训班’。”这其实也反映了另一个现象:很多英国大学的某些专业,几乎成了“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
那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学生愿意来英国?第一个原因大家都懂:英语环境。虽然美国、澳洲、加拿大也是英语国家,但英国作为“发源地”,很多学生觉得语言更“正宗”。而且英国本科三年、硕士一年的学制对很多家庭来说,时间和经济成本更低。比如我表妹本来申请了美国纽约大学(NYU),但最后还是选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她说:“一年硕士,省一年时间,爸妈也轻松点。”
再一个就是英国政府对中国学生的政策相对友好。比如说,2021年恢复的毕业生工作签证(Graduate Route),允许留学生毕业后在英国工作两年(博士三年)。这个政策对想积累海外经验的同学来说,简直是“送分题”。我认识一个在华威大学读计算机的同学,他靠着这个签证找到了一份科技公司的实习,后来顺利转正,虽然最后还是回国了,但这段经历对他回国求职帮助非常大。
不过,中国学生扎堆也有副作用。比如竞争激烈。我有个朋友在爱丁堡大学读教育学,他说他那年申请的人特别多,录取率比往年低了差不多10%。而且有些专业因为申请人数太多,学校会提高录取门槛,比如要求更高的GPA(GPA就是成绩平均绩点,相当于国内的平均分)、雅思(IELTS)分数,甚至需要提交额外的文书或面试。
还有就是文化适应问题。虽然大家都是中国人,但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学校背景的学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可能差异挺大。我有个室友是广东来的,她刚来的时候完全听不懂北方同学说的“咋整”、“杠杠的”,更别说英国本地同学的俚语了。她当时特别焦虑,觉得语言障碍会影响学习和社交。
再说说心理层面。很多人在国内都是“学霸”级别的存在,一到英国发现“学霸”遍地都是,突然就有点“泯然众人矣”的感觉。我有个学弟在UCL读经济,他说:“在国内我成绩排前5%,在这儿我就是中等水平。”这种落差感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那怎么办?我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心理脱敏”。别一看到班里全是中国人就慌。你来英国是为了学习、成长、拓宽视野,不是为了“避开中国人”。我之前有个学姐在KCL读法律,她说她班上中国人也很多,但她主动和本地学生组队做项目,结果毕业时拿到了一个英国律所的实习机会。她告诉我:“其实你主动一点,别人也会愿意和你交流。”
其次,要学会利用“中国学生多”的优势。比如找学长学姐要资料、找学习小组、一起租房、拼车去超市。我有个朋友在布里斯托大学,他说他们学校有个中国学生微信群,里面啥都有:租房信息、二手教材、考试重点、甚至还有人组织一起打羽毛球。他说:“一个人在国外挺孤独的,但有这么个圈子,感觉踏实多了。”
最后,别忘了多接触本地文化。别只和中国人玩。我认识一个在伯明翰大学读书的学长,他说他刚来的时候也只和中国人混,后来发现这样其实挺浪费的。于是他开始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比如摄影社、辩论社,甚至还在学校咖啡馆打工。他说:“你得主动走出舒适区,不然你和在国内上网课有什么区别?”
所以啊,中国学生多不是坏事,关键看你怎么应对。你可以选择“抱团取暖”,也可以选择“走出去看看”。不管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别让“扎堆”变成“封闭”。你来英国,不只是为了拿个文凭,更是为了遇见一个更开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