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申请时间线 | ||
---|---|---|
学校 | 专业 | 结果 |
香港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录取 |
香港科技大学 | 金融工程 | 录取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录取 |
--- ### 双非逆袭:我的“港中科”申请之路 #### 一、从双非背景到“港中科”的梦 大家好,我是小李。我本科就读于一所普通二本院校,也就是所谓的“双非”大学。说实话,刚入学的时候,我对未来并没有太多明确的规划,总觉得名校离自己很远。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方向——比如一次偶然的实习机会,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又比如看到身边的同学纷纷拿到海外offer,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试试?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冲击“港中科”,即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想法简直疯狂。毕竟,双非背景的学生想要申请这些顶尖高校,难度堪比登天。但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一场冒险吗?如果连尝试都不敢,那还有什么资格谈梦想呢? #### 二、确定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确定目标是第一步。那时候,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就业前景。记得当时我在网上翻看了无数帖子,还加入了几个留学申请群,向学长学姐们请教经验。 有一次,我在一个论坛里看到一位前辈分享了他的申请故事。他提到自己最初也觉得自己不可能进这些学校,但最后硬着头皮试了一下,居然成功了!他的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也开始梳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发现,虽然我的本科背景一般,但我有一段还算不错的科研经历,还有一些相关的竞赛成绩。另外,我英语基础还不错,托福考到了105分,这给了我一点信心。 最终,我选择了三个方向:计算机科学、金融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三个专业都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方向,而且我觉得它们都很符合我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 三、准备申请材料:从零开始的战斗 接下来就是准备申请材料了。说实话,这一步真的挺烧脑的,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没有太多资源支持的人来说。我先是从网上找了很多模板,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一点点修改。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打磨。 就拿个人陈述来说吧,我记得当时写了至少五稿才满意。开头怎么写才能吸引招生官?中间如何展现自己的学术能力?结尾又要如何表达对未来学习的热情?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有一次,我实在写不下去了,干脆跑到图书馆找了一圈类似的文书,试着模仿别人的写法。后来才发现,最好的办法还是结合自身经历,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 至于推荐信嘛,这就更麻烦了。因为我是双非背景,很多教授可能不太愿意为你背书。所以,我提前半年就开始跟导师沟通,主动参与他们的项目,争取让他们了解我的能力和潜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拿到了三封高质量的推荐信。 #### 四、备考面试:紧张却值得的经历 申请过程中,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就是面试环节了。记得收到香港大学的面试通知时,我整个人都懵了。因为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接触过这种形式的考核。面试官问的问题既专业又刁钻,比如“你觉得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点?”、“假如遇到技术难题你会怎么办?”等等。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能硬着头皮回答。 不过,事后回想起来,这次经历反而成了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它让我意识到,无论多难的问题,只要冷静下来,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总能找到答案。而且,通过与面试官的交流,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 五、等待结果:忐忑中的希望 面试结束后,我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期。每天刷新邮箱,查看邮件的状态,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一封未读邮件就能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失望地发现只是垃圾邮件。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收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真的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紧接着,香港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陆续发来了好消息。看到这些沉甸甸的通知书,我忍不住哭了出来。原来,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 六、感悟与建议:给未来的你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自信。即使起点不高,只要你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看到成果。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走这条路,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勇敢地追逐梦想。 最后,我想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说一句话:别害怕失败,也不要轻视自己。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迈出第一步。如果你也想申请“港中科”,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相信有一天,你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祝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