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亲历:揭秘金融界难度天花板——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

puppy

本文通过对比帝国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介绍了两者的录取难度、学费、就业方向等关键指标,并分享了申请与学习的心得体会。金融数学偏重理论,金融工程注重实践,两者虽具挑战性,但毕业生薪资待遇优厚。作者强调兴趣与坚持的重要性,鼓励对未来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勇敢追求梦想。

```html
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留学申请关键指标对比
项目名称 录取率 学费(年) 就业方向
帝国理工学院 - 金融数学 10% £35,000 量化分析师、风险管理师
哥伦比亚大学 - 金融工程 8% $65,000 高频交易员、算法开发工程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 - 金融工程 15% SGD 50,000 投资银行家、金融科技专家

 

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金融界的两大‘天花板’专业——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这两个专业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它们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难?作为过来人,我来给你们分享我的真实经历。

先说说背景吧。我当初选专业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要赚钱。没错,就是这么现实。当时看到这两个专业的名字,就觉得它们很厉害,而且听说毕业后的薪资待遇相当不错。于是我就开始查资料,结果发现这两个专业虽然名字差不多,但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金融数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用数学模型去解决金融问题,比如股票价格预测、风险评估什么的。而金融工程呢,则更像是一个结合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重点在于设计和实施复杂的金融产品和策略。简单来说,金融数学更偏向理论,而金融工程则更注重实践。

记得我当时申请帝国理工的金融数学时,简直是拼了命地准备材料。GPA要高,实习经验要丰富,推荐信也要够分量。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图书馆泡到闭馆,连周末都不放过。有一次为了赶一份研究报告,我熬了整整三个通宵,最后终于交上去的时候,整个人都快散架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我申请的那个项目的录取率只有10%左右,比高考还难。当时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既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又觉得未来压力山大。

到了学校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地狱模式’。课程设置特别紧凑,几乎每门课都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编程任务。有一门叫《随机微积分》的课,老师讲得飞快,黑板上的公式密密麻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天书。有一次期末考试,题目特别刁钻,最后一道题甚至让我当场崩溃。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比如,我现在对各种金融模型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这对我后来找工作帮助很大。

再说说金融工程吧。我的一个朋友小王,他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读这个专业。据他说,他们的课程安排更是魔鬼级别的。不仅要学复杂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Python、R这些编程语言,有时候甚至还要参与团队项目,模拟真实市场的操作。有一次他们组要做一个高频交易系统的原型,结果因为一个小bug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损失了好几百美元的虚拟资金。这件事让他深刻意识到,金融工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它必须能够在实践中行得通。

当然啦,尽管这两个专业很难,但它们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比如说,量化分析师的平均年薪可以达到几十万人民币,而且工作环境通常也比较舒适。不过呢,要想拿到这样的职位,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你还得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记得有一次面试,面试官问我如果市场突然出现极端波动,我会怎么应对。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能硬着头皮编了一套方案出来。事后回想起来,其实当时完全可以根据平时学到的知识冷静分析,而不是慌乱作答。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无论选择哪个专业,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你真的喜欢数学和金融,那么不管多难,你都会愿意去克服它。毕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嘛。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给大家一点启发,也希望你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

puppy

留学雅思

5264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