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多地对留学生关上大门

puppy

最近是不是总感觉周围的气氛有点不一样了?尤其是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好像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不确定性。不少朋友都在悄悄讨论,说一些地方对留学生敞开的门,现在似乎没那么大了。从申请签证到找实习,再到毕业后想留在当地发展,好像难度都在悄悄升级。是不是觉得心里有点慌,特别想知道这“风向”到底是怎么变的?这篇文章正好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热门话题。它会深入分析,究竟是哪些国家或城市,对留学生的政策做了调整,以及这些调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工签政策收紧、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等等。提前了解这些变化,对我们未来的规划真的太重要了,无论是还在考虑留学地点,还是已经身在海外的我们,都能做到心里有数,而不是盲目应对。所以,如果你也想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那就赶紧点进去看看吧,一起把这些困惑和担忧弄明白!

风向变了?多地对留学生关上大门

你还记得吗?去年夏天,我和小李在咖啡馆里,憧憬着毕业后能留在伦敦,他兴致勃勃地给我看他在LinkedIn上收藏的那些金融实习岗位,我说我想去传媒行业试试,咱们俩那时候都觉得未来一片光明,只要努力,总能找到机会。谁知道,才过了一个冬天,风向好像真的变了。前几天我跟小李聊天,他语气里少了那股冲劲儿,多了些焦虑,说身边好几个同学的工签申请都卡壳了,找工作的难度也好像一夜之间翻了好几倍,本来他瞄准的那些公司,现在连面试机会都少了许多。我听着心里也咯噔了一下,这种不安的感觉,是不是你也感同身受?我们这群漂泊在外的留学生,是不是真的赶上了“大变天”的节点?

这种隐约的不安并非空穴来风,很多国家和城市,确实在悄悄地、甚至是大刀阔斧地调整着对国际学生的政策。曾经那扇敞开的欢迎大门,现在似乎多了一道门槛,甚至有了些许关闭的迹象。这种变化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还没出发的准留学生,还是正在异乡奋斗的我们,都意味着未来的规划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不能再抱着以前的固有印象去思考问题了。英国就特别明显,内政部从今年一月开始,就禁止国际学生携带家属(博士及研究型硕士学生除外),这项规定一出,立马让很多考虑带配偶或子女同行的同学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年龄稍大一些、有家庭的同学,直接改变了他们的留学计划。据英国政府官网消息,这项政策旨在减少净移民数量,但也确实让部分原本倾向英国的申请者重新考虑其他目的地。

工签政策的收紧,更是让不少即将毕业的同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英国为例,之前留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毕业生签证”(Graduate Visa)留在当地工作两年,这个签证相对来说比较灵活,不需要雇主担保。但最近英国政府一直在讨论收紧毕业生签证的条件,甚至有提议要缩短签证时长,或者增加薪资门槛。虽然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但这种风声已经足够让人心头一紧了。大家都在担心,如果毕业生签证真的被大幅收紧,那么毕业后想留在英国积累工作经验的难度无疑会大幅增加。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报道,政府内部对毕业生签证的审查,就是希望确保该途径不会被“滥用”,而是真正服务于吸引最优秀人才的目的。

加拿大这个我们印象中对移民和留学生特别友好的国家,最近也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今年年初,加拿大联邦政府突然宣布,将对国际学生签证申请设定一个为期两年的上限,直接减少了35%的学签发放数量。这意味着未来两年,会有比以往少得多的国际学生能够进入加拿大留学。而且,他们还将国际学生的生活费要求提高了一倍多,从原先的1万加元提高到了20635加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自己。据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官网公告,这些措施旨在解决国际学生增长过快带来的住房和医疗等社会服务压力,同时也打击一些“文凭工厂”的存在,保护国际学生的权益。这项政策实施后,很多原本已经规划好去加拿大的同学,都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计划,甚至有的已经收到了Offer的同学,也因为学签配额的限制而陷入不确定性。

澳大利亚同样没闲着,在收紧留学和移民政策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他们不仅提高了对国际学生英语语言测试的要求,比如雅思总分要求从5.5分提高到6.0分,PSW工签的雅思要求从6.0分提高到6.5分。更重要的是,他们废除了之前备受留学生熟悉的“真实临时入境者”(Genuine Temporary Entrant, GTE)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严格的“真实学生”(Genuine Student, GS)测试。这个GS测试要求申请者提供更详细的个人声明和背景资料,更清晰地说明留学目的与职业规划的关联性,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以学习为目的,并打击那些试图利用学生签证作为移民跳板的行为。澳大利亚内政部官网的最新文件详细解释了这些变化,明确表示要优先审理那些真正有学习意愿、且所学专业能支持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申请者。这些变化无疑让申请澳大利亚签证的难度大大增加,筛选机制变得更为严苛。

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也并非完全是“避风港”。比如荷兰,虽然一直以其高水平教育和相对友好的留学环境吸引着众多国际学生,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一些大学和地方政府也开始讨论控制国际学生规模的问题。一些热门专业,尤其是英语授课的课程,开始出现申请人数远超录取名额的情况,竞争日益激烈。据荷兰教育委员会(Nuffic)发布的数据,虽然总体上仍欢迎国际人才,但关于如何更好地管理国际学生涌入,确保教育质量和本地基础设施不超负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意味着即使在欧洲,热门留学国家的“无门槛”时代也可能正在悄然过去。

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也是让留学生感到不安的重要原因。即使幸运地拿到了工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越来越难了。以美国为例,H1B工作签证的抽签难度年年攀升,中签率持续走低。数据显示,美国移民局(USCIS)公布的2024财年H1B首轮抽签结果显示,中签率只有大约11%,创下了历史新低。这意味着即使是名校毕业、能力出众的留学生,也可能因为运气不佳而无法留在美国工作。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让留学生们在毕业前就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人在找工作的同时,也不得不开始准备回国的“Plan B”。

我们不仅要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化,更要看到这些变化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一些国家对国际学生的态度,似乎正在从无条件欢迎转向更为谨慎和有选择性地接纳。这背后可能与经济下行压力、社会资源分配、以及对本国就业市场保护的考量都有关系。比如,加拿大对国际学生配额的限制,就直接指出了对住房和医疗资源承压的担忧。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留学生需要去理解的深层原因,它影响着我们未来在这些国家的生活体验和发展空间。

而且,不同大学和专业受到的影响也可能不一样。一些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专业,或者那些国家急需的人才,可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还会继续受到欢迎和扶持。但一些人文社科类、商科类的热门专业,由于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你在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时候,真的需要仔细研究一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该国对这个领域国际人才的需求程度。比如,英国的一些大学,为了应对政策变化,可能会调整招生策略,或者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但整体大环境的趋紧,依然是无法忽视的事实。

说到底,这股“风向”的变化,并不是要彻底把我们拒之门外,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加理性、更有准备地去留学。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校排名、课程设置,更要深入了解目的国的签证政策、就业市场、社会环境,甚至要考虑五年、十年后的发展前景。那种“先出去再说”的心态,现在真的有点行不通了。留学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都非常巨大,我们必须把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都考虑进去,才能做出对自己最负责任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处于申请阶段,或者已经身在海外,千万不要慌了手脚。你得赶紧动起来,做足功课。别再光顾着刷小红书看美食攻略了,那些移民局官网、政府报告、权威新闻媒体的留学政策分析,都得仔细读一读。看看你心仪的国家,你的专业,以及你的个人情况,是不是还能跟得上最新的政策要求。多跟学长学姐聊聊,问问他们找工作的经验教训。如果发现原来的计划行不通了,赶紧调整策略,比如考虑其他国家,或者换个更具就业前景的专业,甚至给自己准备一个“如果留不下来就回国”的详细Plan B。总之,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别等到政策真的“锤”下来了,才开始手忙脚乱。现在就是你重新审视和规划未来的最好时机,行动起来,才能心里有数,而不是任由焦虑吞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