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这些坑别再踩了!

puppy

嘿,准备去日本留学或者已经在日本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常常觉得有些事情明明可以避免,结果还是掉坑里了?是不是想着省心省力,结果反而更麻烦了?别担心,这真的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日本留学生活虽然精彩,但大大小小的“坑”也真不少。比如,找房子时遇到的各种奇葩规定,打工时遇到的那些隐形福利陷阱,还有学业上的弯路,甚至包括和日本人交朋友时,那些不小心就会踩到的文化雷区。这篇文就是想和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把前辈们用血泪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一股脑儿分享给你。帮你避开那些常见的语言误区、住宿烦恼,告诉你怎么聪明地找工作、交朋友,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少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读完这篇,保证让你留学生活更顺畅,少点焦虑,多点享受!快来一起看看,把这些坑都避开吧!

还记得我刚踏上日本土地的时候,那心情简直像坐过山车。飞机降落成田机场,看着窗外陌生的霓虹灯和规整的街道,心里满满的都是对新生活的憧憬。当时觉得,一切都准备好了,N1证书在手,奖学金也搞定了,甚至连东京最热门的咖啡馆都查好了。结果呢?入住的第一天晚上,我就因为没搞懂公寓的垃圾分类规定,把湿垃圾和干垃圾混在了一起,第二天就被房东贴了张措辞严厉的日文警告信,那一瞬间,我的“留学生活”滤镜碎了一地,差点以为自己要被赶出去。那感觉,简直比期末考试没过还让人心惊胆战。说真的,咱们留学生在日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坑”,有些是文化差异,有些是制度不熟,有些纯粹是信息不对称。别担心,这真的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来掏心窝子聊聊,把前辈们用血泪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一股脑儿分享给你,帮你把这些坑都避开!

找房子的那些“坑”,让你初来乍到就想“回家”

刚到日本,找房子绝对是头等大事,也是最容易让人头大的地方。国内租房可能押一付三,但在日本,初期费用能让你惊掉下巴。我一个学姐当初看中一套月租7万日元的房子,结果初期费用居然高达45万日元,直接把她准备好的生活费去了大半。这笔钱通常包括1-2个月的礼金(送给房东不退的钱),1-2个月的敷金(押金,退房时可能会扣除清洁费),1个月的仲介手数料(中介费),以及火灾保险、钥匙更换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据日本知名不动产网站SUUMO的数据显示,在东京地区,一套平均月租金8万日元的公寓,初期费用普遍在30万至50万日元之间,所以提前做好预算规划至关重要,不然刚落地就得面临经济压力。

除了高昂的初期费用,连带保证人(れんたいほしょうにん)也是留学生租房的一大难题。日本的租房制度里,房东为了保障权益,会要求租客提供一个有稳定收入的日本人作为连带保证人,万一你付不起房租,这个人就要替你承担。咱们留学生初来乍到,哪有这样的关系呢?许多同学就会选择通过“保证会社”(ほしょうがいしゃ)来解决。这虽然方便,但又是一笔开销。据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JEES)提供的信息,使用保证会社的服务,留学生通常需要支付月租金的50%到100%作为初次加入费,每年还需要支付一定的更新费用。这些隐形的开销,在看房的时候中介可能不会着重强调,但到了签合同的时候就避无可避了。

寻找房源的过程本身也充满了挑战。你可能会发现,明明网上写着“欢迎外国人”的房子,一打电话过去,对方一听你是留学生,就突然变得支支吾吾,表示“这个房子已经被预定了”或者“现在不接受外国人租客”。这真的不是个例,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据在日华人论坛上不少同学的分享,一些中介可能因为语言沟通不畅或者不愿意处理外国人租客的繁琐手续,会直接婉拒。这就要求我们多跑几家中介,或者寻找专门服务外国人的不动产公司,比如像GTN(Global Trust Networks)这类有中文服务的中介,虽然选择可能没那么多,但省心很多。

退租时的“原状恢复”问题,更是让无数留学生心力交瘁。很多同学在退租时,会因为墙上的小划痕、地毯上的污渍,被房东要求支付高额的“原状恢复费”。我有个朋友小王,租了一年半的房子,退租时被告知需要支付8万日元的清洁费和修缮费,原因是他墙上贴了几张海报,留下了几个透明胶带的痕迹。尽管《国土交通省原状回復をめぐるトラブルとガイドライン》中明确指出,通常的生活使用痕迹,比如家具摆放的印记、墙壁自然变色等,不应由租客承担,但很多房东还是会利用留学生对日本法律不熟悉这一点来多收钱。所以,入住前务必拍照留证,仔细阅读合同,了解清楚哪些费用需要自己承担,哪些属于正常损耗。

打工那些事儿,你以为是“赚外快”,结果却是“坑”

在日本留学,打工(アルバイト)是补贴生活费、体验日本社会的重要途径。然而,这背后也有不少隐形的“坑”。首先就是“资格外活动许可”和严格的时间限制。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规定,持留学签证的学生每周打工时间不得超过28小时,在春假、暑假等长期假期期间,每天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总计仍不能超过40小时。一旦超过这个限制,轻则被警告,重则影响你的签证更新,甚至有被取消签证的风险。我认识一个学长,就因为在暑假期间为了多赚点钱,连续几周打工超过了规定时间,结果在办理签证更新时被移民局问询,签证更新被拖了足足三个月,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提心吊胆。

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税金和国民健康保险。很多同学觉得打工就是挣钱,没想过还要交税。在日本,如果你的年收入超过103万日元,就会开始产生所得税。据日本国税厅的资料显示,超过一定收入门槛,你可能还需要缴纳住民税(地方税)。不少留学生因为不了解这些,打工收入高了以后,才发现每月工资里被扣掉一笔钱,或者学期末突然收到地方政府寄来的税单,要求补缴一大笔税费,那心情,别提多糟糕了。国民健康保险也是如此,虽然每月固定缴纳,但如果你长时间拖欠或者收入结构不明,可能会在看病或者办理其他手续时遇到麻烦,所以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收入和缴税义务。

黑心雇主和劳动纠纷也是留学生打工时不得不防的陷阱。有些不良商家会利用留学生对日本法律不熟悉、语言能力有限的弱点,克扣工资、不支付加班费,甚至工作条件恶劣。东京劳动局就曾处理过多起留学生被克扣工资的案例。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居酒屋打工,明明上了一整天的班,下班的时候老板却说“今天客人少,不算工时”,或者无故拖欠工资,这都属于典型的违法行为。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餐饮业、便利店和建筑工地是外国人劳动者劳动纠纷的高发区。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勇敢地寻求帮助,可以咨询劳动基准监督署或者外国人劳动者咨询中心。

工作环境中的文化差异也常常让人感到不适应。日本人非常注重职场的礼仪和细节,比如“ほうれんそう”(报告、联络、商谈),还有各种敬语的使用。我有个朋友在便利店打工,因为不太习惯日本同事之间那种婉转的沟通方式,有次没及时领会店长“这个角落是不是可以再收拾一下”的暗示,结果被其他前辈私下里批评“没眼力劲儿”。这种无形中的压力,加上语言的细微之处,真的让人很压抑。所以,除了努力提高日语,了解日本职场文化,学会察言观色,也是打工时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业上的弯路:别让你的留学只剩下“打工”

既然是留学,学业自然是核心。然而,在学业上踩坑的留学生也不在少数。首先是选课与学分问题。很多同学在刚入学时,只凭兴趣或者听说哪门课“水”就去选,却没仔细研究学校的毕业要求和课程大纲。像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对留学生的选课有非常明确的指南,有些课程虽然看起来很有趣,但可能并不符合你的专业要求,或者无法计入毕业学分。如果不仔细研究,你可能会发现修了半天,学分不够毕业,或者修了很多无用的学分,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所以,选课前一定要和教务处或者导师确认,确保每一门课都选得有价值。

对于申请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和教授的联系与选择更是重中之重。很多同学在申请时,只看学校和教授的排名,没有提前深入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室氛围。我有个师兄就因此吃了大亏,他申请的教授研究方向跟他自己的兴趣和背景完全不搭,入学后发现每天都在做自己不感兴趣、也难以深入的课题,痛苦了整整一年,最后不得不中途换研究室。据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建议,至少提前半年到一年联系意向教授,通过邮件、研究室访问等方式充分沟通,了解其研究项目、经费情况和对学生的要求,这是成功申请并顺利度过研究生阶段的关键。

语言障碍在课堂表现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同学以为考过N1就万事大吉了,但真实的大学课堂上,教授语速飞快,专业词汇更是层出不穷。东京外国语大学就设有专门的日语学习中心,提供免费的日语课程和辅导,以帮助留学生适应。许多同学初期因为课堂听不懂,羞于提问,课后又不主动找老师请教,导致学习进度严重落后。我有个同学,一开始以为凭着N2就能混大学课堂,结果发现教授语速飞快,专业词汇更是听得一头雾水,期末考试几乎挂科,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要积极参加学校的语言辅导,并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学术诚信和毕业论文,更是不能马虎。日本大学对学术抄袭的容忍度几乎为零。我听说过有同学因为在毕业论文中引用不规范,或者被检测出大段内容与其他文献重复,被教授要求重写整篇论文,甚至因此延毕。京都大学等名校的官网都会有详细的学术道德规范,强调论文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写论文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袭。如果不确定,可以随时向导师或者学校的写作中心寻求帮助,宁可多问几遍,也不要冒险。

钱袋子保卫战:别让你的钱包“失血过多”

在日本留学,除了学费,日常生活的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如果你不精打细算,很容易就发现钱包“失血过多”。交通费就是个大头。很多同学刚来日本,觉得坐地铁方便,就用Suica或者Pasmo一路刷到底。但如果你每天通勤固定路线,办一张“定期券”(月票)能省下不少钱。以东京为例,往返一站地月票可能只需要6000日元,而每天刷卡可能就要300-400日元,一个月下来就能多花好几千日元。据JR东日本官网信息,学生购买定期券还有额外的学生割引(折扣),这笔钱省下来,可以多吃好几顿大餐了。

通信费和网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刚来日本,很多同学会选择Docomo、Au、Softbank这三大运营商的合约机,觉得服务好,信号稳定。但其实有很多“格安SIM”(廉价SIM卡)运营商,比如UQ Mobile、Y!mobile、mineo等,它们使用三大运营商的网络,但套餐价格却便宜一半甚至更多。据MMD研究所2023年的调查显示,使用格安SIM的用户每月平均通信费比三大运营商用户节省约3000-5000日元。一年下来,这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家里的网络也可以选择性价比高的光纤宽带套餐,而不是盲目选择最贵的。

餐饮和生活用品是每天都绕不开的消费。刚开始可能觉得日本外食很方便,但成本不低。一顿普通的拉面可能要800-1000日元,如果每天都外食,一个月伙食费轻松上5万日元。省钱的秘诀就是自己做饭,并善用超市。像业务超市(Gyomu Super)、Big A、Aeon这类大型超市,经常会有特价商品和打折时间段。在晚上七八点以后去,很多生鲜、熟食都会打折。据日本总务省2022年家计调查报告,日本单身家庭平均每月食品支出约4万日元,如果能自己做饭并合理规划,完全可以控制在2-3万日元。另外,100日元店(ダイソー、セリア、Can☆Do)更是生活好帮手,很多小物件都可以在那里解决。

奖学金和学费减免,这些实打实的“福利”也千万不能错过。很多同学不知道,除了文部科学省奖学金,还有很多地方政府、民间团体提供的奖学金,以及各大学校自己的奖学金。比如,JASSO(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就提供了多种奖学金,从每月3万到8万日元不等,还有学费减免政策。据JASSO官网数据显示,每年有数万名国际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不少大学还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家庭情况提供学费减免,有的甚至能减免30%到50%。所以,一定要多关注学校和JASSO的通知,积极申请,这能大大减轻你的经济负担。

人际交往:和日本人做朋友,也得注意“雷区”

在日本留学,除了学习和打工,人际交往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同学会发现,和日本人交朋友,有时候比学日语还难。首先是文化差异和社交礼仪。日本人非常注重委婉和含蓄,直接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视为失礼。我有个朋友在和日本同学吃饭时,直接说“这菜好咸啊”,结果对方脸色有点尴尬,气氛一度冷场。后来才知道,日本人更习惯委婉地表达,比如“这个味道很浓郁呢”。这种“本音と建前”(真心话与场面话)的文化,真是让人头疼。据一些跨文化交流研究,这种表达方式是日本人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在表达时要多加注意。

建立深层友谊的挑战,也让不少留学生感到孤独。日本人对陌生人非常礼貌客气,但要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我有个朋友来日本两年了,和很多日本人都是点头之交,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但感觉很难深入到私人的层面。据日本内阁府2023年关于“人际关系”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对“熟人”和“朋友”的界限划分得比较清晰,友谊的建立过程相对缓慢,需要长时间的共同经历和信任积累。所以,不要因为暂时交不到“铁哥们”就感到气馁,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想要更好地融入日本社会,サークル(社团)活动和多国籍交流活动是绝佳的途径。加入大学的社团,不仅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日本朋友,还能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我有个朋友加入了大学的摄影社,每周固定活动,很快就认识了一群日本朋友,他们的友谊从摄影开始,逐渐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社团活动,不仅能锻炼日语,还能深入了解日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据东京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数据,社团活动是留学生最推荐的交友方式之一。此外,多参加学校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也是认识来自世界各地朋友的好机会。

了解日本人的“读空气”(空気を読む)文化,也能帮助你避免一些社交雷区。日本人非常注重氛围和言外之意,很多时候他们不会把话直接说透,需要你自己去揣摩。比如,当日本人说“ちょっと”(有点儿)的时候,可能就意味着“不方便”或者“不想做”。如果你没有读懂他们的意思,一味地追问或者强求,可能会让对方感到非常困扰。这是一种需要长期观察和实践才能掌握的能力,但一旦你掌握了,会发现和日本人交流会顺畅很多。

语言误区:别以为N1就万事大吉了

很多同学觉得考到N1就等于日语“毕业”了,但来到日本后才发现,教科书里的日语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日语简直是两码事。日常口语和敬语的使用,就是个大难题。很多同学N1考得高分,但一到便利店或者餐厅,敬语就用得磕磕绊绊,不是过于客气就是用错了场合。我有个学妹,有次对教授用了“お疲れ様です”(辛苦了),虽然本意是好的,但在那个语境下,对教授用这个表达是不太合适的,老师当时就愣了一下。据日本文化厅发布的《敬语指南》,敬语的使用是日本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性和微妙之处常常让外国人感到困惑,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掌握。

除了敬语,日本的俚语、流行语和地域方言也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刚来大阪的时候,我听到同学说“なんでやねん!”(搞什么鬼啊!),完全听不懂,以为他们在吵架。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关西腔的标志性表达,带有调侃意味。而网络上流行的“草生える”(大笑)、“ぴえん”(哭泣)这些词,在教科书里根本学不到。不了解这些,会让你在和同龄人交流时,感到格格不入,甚至会错过一些有趣的梗。所以,除了课堂学习,多看日剧、动漫、综艺,多刷日本的社交媒体,是了解这些“活日语”的好方法。

书面语和口语的巨大差距,也是让很多留学生头疼的问题。在写报告和发邮件的时候,我们习惯用“〜である”、“〜と考える”这种体,但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如果还这么说,就会显得非常生硬和不自然。我曾看到有同学在小组讨论中,用写论文的语气发言,把日本同学都听懵了,大家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种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有意识的区分才能掌握。多和日本人交流,观察他们的表达方式,慢慢你就会找到平衡点,让自己的日语更自然、更地道。

最后,语言学习最大的坑,其实是“不敢说”。很多同学怕说错,怕被笑话,所以宁愿保持沉默。但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只有多说多练,才能不断进步。我刚来日本时,在餐厅点餐都结结巴巴,有次把“コーヒー”(咖啡)说成了“コーヒ”(没尾音),店员疑惑地看着我。虽然有点尴尬,但这都成为了我后来学习的动力。据国际教育交流机构的研究,积极的语言实践是提高外语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别害怕犯错,每一次的开口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勇敢地去表达,你的日语一定会越来越流利。

嘿,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日本留学虽然有点小“坑”,但其实都有办法绕过去或者填平它们?遇到问题,别藏着掖着,勇敢地去问老师、问前辈、问国际交流中心的老师们。他们的经验,是你在日本闯关的最好地图。多参加学校活动,多出去走走看看,少点宅家刷剧,多点和人交流。犯错了没关系,下次改正就是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这里陪着你呢!留学日本,就是要大胆去闯,勇敢去尝试,活出属于你自己的精彩!相信我,只要你用心,这些“坑”都会变成你成长路上的垫脚石,让你留学生活更顺畅,少点焦虑,多点享受!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