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后,我才发现家里有多壕
我记得刚来温哥华那会儿,是九月,空气里都是湿润的松针味儿。我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站在机场出口,看着手机里那张模模糊糊的地址截图,心里有点儿发虚。接机的师兄把我送到市中心的一个短期民宿,那地儿贼小,一张床一个衣柜,没了。师兄随口说了一句,“这地儿不便宜吧?一晚上得小一百加币呢。”我当时心想,才一百块钱,小意思。那时候我连加币和人民币的汇率都还没彻底搞明白,更别提一百加币在温哥华意味着什么了。那会儿的我,对钱的概念还停留在“爸妈会给”的阶段,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生活在国内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稍微犹豫一下也能入手,从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真正的好戏,是从我开始找长租房,准备自己做饭,学着搭乘公共交通开始的。那时的我,还没意识到即将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关于金钱、关于父母、关于自我认知的大门。
我为了省钱,想找个合租的房间。打开当地的租房网站,随便点开几个链接,数字就像冰雹一样砸过来。一个市区单间,带独立卫浴,每月要1500到2000加币,这还没算水电网。我当时瞪大了眼睛,这不就是我国内爸妈一个月的工资吗?甚至更多!我赶紧跟我妈视频,她还以为我开玩笑。我给她算了笔账,就按1800加币一个月来算,一年光房租就得两万多加币,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要十一二万了。我以前在国内住的房子,三室两厅,带大阳台,我还有个自己的书房,想什么时候待就什么时候待,从来没操心过房租这回事。现在我才知道,家里那套市中心的大房子,如果不是爸妈早早给我准备好了,我根本连“家”这个概念都不知道要怎么去定义。据加拿大房屋租赁网站Rentals.ca和Urbanation在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加拿大全国平均租金仍在上涨,热门城市温哥华和多伦多的租金更是高企,一居室公寓平均租金轻松超过2300加元,这还不包括其他费用。我妈当时听完我的计算,只说了一句:“能住好点就住好点,安全最重要。”那时候我才隐约觉得,她可能没我想象中那么“普通中产”。
房租的震惊还没消化完,日常开销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以前在国内,点个外卖二三十块钱能吃得很舒服,去超市买菜,一大袋子也就一两百。在国外,我第一次去超市,买了一袋米、几盒鸡蛋、一点肉和几把蔬菜,结账的时候,收银员报出80多加币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这只是我一周的量,一个月下来,光是吃饭,算上偶尔出去下馆子改善生活,怎么也得六七百加币。我开始学着自己做饭,每天晚上在厨房里捣鼓,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加工费。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为了省钱,每天步行去学校,单程需要走30分钟。有一次下大雨,我咬牙买了一张月票,那张印着“Compass Card”的卡片,上面赫然写着100多加币的月费。我爸妈以前出门,要么开车,要么就是打车,根本没想过公共交通会成为一个负担。据蒙特利尔交通局(STM)2024年的票价信息,一张成人月票大约是97加币,如果加上偶尔打车的费用,一个月交通花费轻松破百。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想走就走”的自由,是需要金钱来支撑的。电费、网费、手机费,这些在国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钱”,在国外也变成了需要我精打细算的大头。我才明白,以前家里水电网费账单,我从来没看过,都是父母直接处理掉的。
当然,所有开销里最“震撼”的,还得是学费。出国之前,虽然知道学费贵,但那只是一个数字,没有实感。真正收到大学的缴费通知单时,我才明白什么叫“天文数字”。我的专业,一年学费就得五万多加币,四年下来就是二十多万。这还没算教材费、注册费、各种杂七杂八的行政费。据加拿大某知名大学(例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2024/2025学年的官方学费信息,国际本科生一年学费通常在4.5万至6万加元之间,热门商科或工程专业甚至更高。我当时握着手机,看着账户里的余额和那张长长的缴费清单,脑袋里嗡嗡作响。我打电话给我爸,声音都有点颤抖。他却很平静地告诉我,“你只管好好学习,钱的事你不用担心。”这句话,以前听着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听来,却像是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了我心上。我算了一下,这笔钱,相当于我爸妈在国内不吃不喝,工作好几年才能攒出来的。而他们,就这么云淡风轻地支付了。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开销,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隐形费用,像幽灵一样随时可能出现。比如,我生病去了一次急诊,本来以为有学生保险就没事了,结果还是自费了将近200加币的挂号费和一部分药费。后来我才知道,学生保险通常有免赔额和共同支付比例。据加拿大BC省医疗服务计划(MSP)对国际学生的要求和部分学校提供的UHIP计划说明,虽然国际学生必须购买医疗保险,但许多基本计划不包含全部费用,每次就诊仍可能有自付部分。还有签证续签费,每次更新都要交一笔钱,然后还需要体检费。我当初申请签证,光是手续费、体检费、公证费加起来就花了好几千人民币。每次回国探亲,往返机票又是上万。我记得大一结束我回家过暑假,一张回国机票就花了我将近一万二人民币,这笔钱在国内可以旅游好几次了。这些突如其来的开销,让我随时都提心吊胆,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把预算花超了。
这些经历让我开始格外留意身边的同学。我看到一个同学为了省钱,每天只吃水煮白菜和方便面,连肉都很少碰。另一个同学为了多打一份工,每天放学后不是去图书馆,而是直接去餐厅刷盘子,凌晨才回宿舍。他们省吃俭用的样子,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次,我跟一个台湾同学聊天,他算账给我听,说他为了凑学费,家里的老房子都抵押了一部分,他每周打工四十个小时,只为了覆盖生活费。他羡慕我偶尔能出去吃顿好的,羡慕我能毫不犹豫地买下喜欢的衣服。我这才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留学生都像我这样,可以“无忧无虑”地学习。据QS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国际学生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国际学生表示生活成本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中约有30%的学生需要通过兼职来补贴学习和生活开销。我爸妈从没要求我打工,甚至还嘱咐我不要浪费时间在打工上,只要专心学习就行。这种对比,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以前跟爸妈聊钱,就跟聊天气一样自然,觉得那不是我的事。现在,每次视频,我都小心翼翼地问他们,钱够不够,是不是压力太大了。他们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够用,你别瞎想。”可我分明能从他们的语气中感受到一丝疲惫。有一次我妈不小心提了一句,为了我的学费,她把她那个用了好几年的包包给卖了,就为了多凑一点钱给我当生活费。我听了之后鼻子一酸,她平时那么爱惜那个包,就像爱惜自己的宝贝一样。我爸以前最喜欢每年换一辆新车,说享受驾驶乐趣。自从我出国,他那辆老款的轿车开了好几年都没换,他还笑着说,老车开起来更有感情。我听在耳里,疼在心里。他们以前的那些“小确幸”,那些在我看来很平常的消费习惯,现在都为了我,悄悄地改变了。
那些原本我以为“理所当然”的生活,像拼图一样,一块块地在我脑海里重新拼凑起来。我开始回想,我在国内的时候,每个月零花钱是固定给的,但我好像从来没问过“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我每年都会有新的电子产品,我夏天有冰淇淋,冬天有火锅,我的衣柜里总是不缺新衣服。我生病了,爸妈会带着我去最好的医院,住单人病房。我考差了,他们安慰我下次努力就好,不会给我施加任何经济上的压力。这些点点滴滴,以前是生活背景板,现在,它们都有了明确的价码。原来,我的“普通中产”生活,是爸妈用他们的“不普通”在默默支撑。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中产家庭的财富结构多样,但能长期支持子女在发达国家留学并承担高额费用,通常意味着家庭资产和现金流远超一般中产水平。我爸妈从来没有在我面前炫耀过什么,他们给我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和支持。
这种发现,不仅仅是金钱上的震惊,更像是一场对父母人生观的重新审视。我开始理解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节俭,为什么有些时候会拒绝自己的欲望,却对我的一切都毫无保留。那是一种深沉的、无私的爱。我甚至有点内疚,为自己曾经的无知和挥霍。他们一直给我营造一个“普通而温馨”的家,让我感觉不到任何压力,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可他们背后的付出,那些隐忍的牺牲,那些未曾言说的重担,只有当我身处异国他乡,真正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一点点。这份爱,比我想象的更沉重,也更伟大。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留学,或者正准备踏上留学的旅程,我想对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别光顾着学习和玩儿,也多关心关心家里的情况。哪怕只是跟爸妈多聊聊生活费、学费的压力,问问他们最近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有时候,他们嘴上说着没事,心里可能正替你扛着一座山呢。有机会的话,自己也去看看账单,查查汇率,算算日常开销,你会对“钱”这个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你立马去打工赚钱,而是让你心里有个数,知道这些来之不易的钱背后,藏着多少爱和汗水。别忘了,好好跟爸妈说声谢谢,多给他们打打电话,让他们知道你在这里一切都好,让他们知道你明白了他们的不容易。这份感恩,比你拿多少奖学金都让他们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