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留学,真实现状大公开

puppy

是不是咱们不少同学都心里藏着一个留学梦啊?觉得那是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能改变命运。但说实话,如果家里经济上没那么宽裕,这个梦做起来真的特别不容易,甚至有时会比我们想象的更艰难。这篇文章就想跟大家敞开心扉聊聊,那些光鲜亮丽的留学生活背后,一个“穷孩子”留学到底要面对多少真实的挑战。从紧巴巴的预算、为了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打好几份工,到孤独感、文化冲击和学业压力,每一天都是一场硬仗。我们不是要劝退,而是想把那些平时没人说、不敢说、或者被各种滤镜盖住的真实体验摊开来给大家看。如果你也在考虑留学,或者正在异国他乡努力打拼,这篇文也许能让你找到共鸣,或者提前做好准备,看看如何更接地气、更聪明地规划和度过这段独特的旅程。

穷孩子留学,真实现状大公开

还记得大二那年暑假吗?窗外热浪一阵阵袭来,寝室里只有吱呀作响的老风扇在徒劳地转。我跟几个哥们儿躺在上铺,一人捧着一台笔记本,屏幕上全是那些花团锦簇的大学官网,还有各种留学中介发的“成功案例”。“你看,这哥们儿去了剑桥,毕业直接华尔街!”“哎哟,这个小姐姐去了德国,学费几乎不要钱,生活费还能打工赚!”那时候,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像揣着一团火,觉得留学就是那道光,能把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照亮,让我们跨越阶层,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我们聊得热火朝天,仿佛已经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空气里都弥漫着香甜的自由和无限的可能。可真当那个时刻临近,当一张张天价的账单摆在面前,当现实的冷风呼啦一下吹灭了心头的那团火,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甚至有点残酷的真相。

你以为的留学是拎包入住的高级公寓,是周末穿梭于欧洲各大博物馆,是朋友圈里晒不完的米其林餐厅和奢华度假?醒醒吧,对于我们这些“穷孩子”来说,留学的第一道难关,就是那个怎么也绕不开的“钱”字。从你萌生留学念头的那一刻起,钱包里的钱就开始按捺不住地往外跑了。拿申请费来说,虽然看起来不多,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举个例子,美国TOP50大学的申请费普遍在70-100美元左右,如果你申请十所学校,光是申请费就得小一万块人民币,这还不算语言考试费、成绩单寄送费,甚至还有一些签证面试的路费和体检费用。据ETS官方数据显示,托福考试费用目前为225美元,雅思费用也高达2170元人民币,这笔钱,在拿到任何一个offer之前,就得实实在在掏出去,万一考试不理想重考,那又是加倍的投入。

顺利拿到offer,恭喜你,但这只是“烧钱”的开始,而且还是“小火慢炖”阶段。学费才是真正的大头,它会在你拿到签证之后,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成为你留学路上最沉重的负担。你可能听说德国公立大学几乎免学费,法国部分专业也学费低廉,但别忘了,这些“福利”往往竞争异常激烈,对语言要求也极高,而且很多热门的英语授课项目也开始收费。更多的留学生还是选择了英美加澳等主流留学国家,那里的学费,就是一场硬仗。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2022/23学年国际本科生平均学费约为3.3万美元,研究生更是高达4.5万美元,这还不包括住宿、保险、书本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这笔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父母掏空了存款,甚至卖掉了房子,或者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才凑齐的,它承载着一个家庭沉甸甸的希望和未来。

解决了学费,住宿费立马成为下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刚去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一般会先选择学校宿舍,图个方便和安全。但你知道吗,学校宿舍往往比校外租房贵得多,而且很多地方的学校宿舍是按学期甚至按学年一次性付款的,对现金流也是一个巨大考验。在伦敦,一间带独立卫浴的学校宿舍,每周租金能轻松达到200-300英镑,一个月下来就是800-1200英镑。据伦敦大学学院(UCL)官网公布的住宿费用,单人间带独立卫浴的校内公寓,在2023-2024学年每周费用从190英镑到320英镑不等,最贵的甚至达到400英镑每周。而为了省钱,我们往往会选择合租,住得离学校远一点,每天通勤时间大大增加,甚至要和三四个人挤一套公寓,卧室是客厅隔出来的,没有窗户,阳光都成了奢侈品。那种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挤一个多小时公交去上课,晚上再挤一个多小时回家的日子,真的是留学生活中的常态。

住宿解决了,吃饭就成了下一个挑战,而且是每天都得面对的挑战。别说天天出去下馆子了,连顿像样的外卖都得精打细算,因为一顿外卖的价格可能就顶得上你辛辛苦苦打工好几个小时的工资。学校食堂的餐盘可能也就十几块钱,但如果你想吃得好一点,或者只是每天三餐都在外面解决,一个月轻松破千美金不是梦。我认识一个在纽约大学读研的朋友,为了省钱,他硬是把外卖软件卸载了,每天自己做饭,还学会了各种省钱小妙招,比如去临期超市买打折商品,或者周末一次性采购一周的食材。他告诉我,在纽约的亚洲超市,一份鸡腿肉可能要15美元,一包面条5美元,几颗青菜也要7、8美元,算下来自己做一顿饭也得七八美元的成本。据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数据,2023年一个单身成年人在“节俭”饮食计划下,每月食品开销平均为250-300美元,这还是建立在精打细算、基本只吃超市食材的情况下,稍微不注意,这笔钱就会翻倍。

除了这些大头,还有各种零碎的开支,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掏空你的钱包,让人防不胜防。手机费、交通费、学习资料费、保险费,甚至连看场电影、买件新衣服都要在心里默默换算成人民币,然后狠狠心算了。还有那些让你意想不到的“坑”,会冷不丁地给你来一下。比如,生病了看医生,没有商业医疗保险的话,一个简单的感冒发烧,看一次急诊的费用可能就要几百甚至上千美元。我有个同学在美国不小心摔伤了脚,去医院拍了个片子,医药费账单寄过来竟然高达2000多美元,幸好他买了学校推荐的保险,才报销了一大半。据Kaiser Family Foundation(KFF)数据显示,美国急诊就诊的平均费用可达1500美元。此外,水电煤气、网络费这些固定开销,每月也得好几十甚至上百美元。还有那堆积如山的教材,随便一本就可能五六十甚至上百美元,一个学期下来又是几百美元。据College Board报告,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年在教材和用品上的花费约为1200美元。这些都是隐形的吞金兽,在你规划预算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打工几乎成了所有“穷孩子”留学的标配,不是“想不想”,而是“必须做”。但你以为的打工是咖啡馆里优雅地端咖啡,书店里安静地整理书架?多数时候,我们能找到的工作都是那些又累又脏、薪水又低的。中餐馆的后厨洗碗、外卖送餐、超市理货员、代购打包、甚至一些农场的采摘工……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选择。在英国,国际学生签证通常允许每周工作不超过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据英国政府GOV.UK官网发布的最新最低工资标准,23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全国最低工资为每小时11.44英镑。如果你每周工作20小时,一个月下来大概能挣800-900英镑。这笔钱,扣掉房租,基本也就够个生活费,想要存钱,那真是天方夜谭。更别提,这些工作往往对英语交流要求不高,导致我们接触当地人的机会减少,语言提升也受到限制。

更让人心酸的是,为了多挣点钱,一些同学不得不铤而走险,去打“黑工”或者超时工作,明知道这是违反签证规定的,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轻则罚款,重则遣返,永久性地留下不良记录。但为了学费,为了生存,他们真的别无选择,那种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我听过一个学长在澳洲读书的故事,他为了多赚点钱,在一家华人餐馆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周干足六天,但报酬却远低于当地最低工资,而且老板还经常拖欠工资,或者以各种理由扣钱。有一次移民局突击检查,他差点被抓住遣返。他跟我说,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简直比高强度学习还折磨人,每天都在害怕被举报,被发现。澳大利亚内政部官网明确指出,学生签证持有者在学期期间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8小时,违反规定可能导致签证取消,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条款,更是悬在许多留学生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时间管理也成了一门艺术,而且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极限挑战”。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周末还要赶due、准备考试,每天睡觉时间少得可怜,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很多时候,下课了不是去图书馆,而是直奔打工的地方。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所,还要对着电脑写作业,看文献,那种疲惫是深入骨髓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曾经为了赶一篇论文,同时还要在咖啡店上晚班,连续三天每天只睡了四五个小时。我记得当时在咖啡店洗杯子的时候,手都在抖,脑子里全是论文的框架和论点,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或者把订单搞错了。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能有多高,真的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学业压力与经济压力的双重打击,是“穷孩子”留学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之一。眼看着身边家境优渥的同学,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享受着丰富的校园生活,而你却只能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内心充满了无力和焦虑。绩点是申请奖学金、未来找工作的重要筹码,但你连保证充足的睡眠都困难,怎么能保证高效的学习状态呢?这种学业和工作间的拉扯,常常让人精疲力尽,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根据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2023年发布的一项针对全球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近40%的国际学生报告存在中度至重度焦虑或抑郁症状,远高于本地学生,其中经济压力被认为是主要诱因之一。这种隐形的伤害,往往比身体上的劳累更难治愈。

孤独感和文化冲击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我们,尤其是在你经济拮据,无法参与社交活动的时候,这种感觉会被无限放大。刚到一个陌生国度,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交朋友就成了难事。看着外国人三五成群地在酒吧聊天,在派对狂欢,而你可能因为打工或者心疼开销,只能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小屋,吃着自己做的最便宜的饭菜,刷着朋友圈里别人光鲜亮丽的动态。那种被边缘化的感觉,特别让人失落。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周末的短途旅行,去海边玩,费用大概是100美元。我当时算了算,这100美元可以让我省下至少两周的买菜钱,或者支付我大半个月的交通费。最终我放弃了,看着同学们在朋友圈里晒的合照和美景,心里真的很难受,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隔离开来。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2022年的一项调查,超过半数的国际学生表示曾经历严重的孤独感,其中超过20%的学生认为社交活动受限是经济原因。

社交圈子的狭窄,进一步加剧了孤独感,甚至让你感觉自己活在一个“信息茧房”里。你可能发现,你的朋友大多是和你一样为了省钱而努力的中国学生,大家在同温层里抱团取暖,相互安慰,这固然能提供一些温暖,但它确实限制了我们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体验多元文化的机会。那些本该通过社交和互动获得的语言提升、文化理解,也因此大打折扣,甚至有时会因为语言不流利而不敢开口,变得更加内向。而那些丰富的社团活动、志愿者机会,本是锻炼能力、拓展人脉的好途径,往往也因为时间冲突或经济原因被我们无奈放弃。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摄影,但因为要打工,从来没能参加学校的摄影社团组织的周末采风活动,他每次提到都觉得很遗憾,因为这意味着他不仅失去了爱好上的交流,也失去了结识更多当地朋友的机会。

甚至连回家的机票,都成了压在我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它代表着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却又显得那么遥不可及。每年寒暑假,看着别人高高兴兴地订机票回家探亲,我们却要计算着往返机票的开销,这笔钱可能抵得上好几个月的生活费。为了省钱,有的人可能好几年都回不了家,只能通过视频和家人联系,对着屏幕强颜欢笑,报喜不报忧。那种想家却不能回家的感觉,真的会让人在深夜里偷偷掉眼泪,感觉自己像一个异乡的孤魂。一张从伦敦往返北京的经济舱机票,在旺季可能要1500-2000英镑,折合人民币近两万元,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一笔巨款。数据显示,国际航班机票价格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巨大,暑期和圣诞节前后价格往往会上涨30%以上,这让本就捉襟见肘的预算雪上加霜。

当然了,我们并不是想劝退大家,更不是说“穷孩子”就不能留学。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才更想把这些真相摊开来说,让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被那些假象蒙蔽。那些在困境中磨砺出来的坚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任何书本都教不会的宝贵财富。那些靠自己双手赚来的每一分钱,都让我们的留学经历更有分量,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一次成长。我认识的很多“穷孩子”留学生,他们毕业后都非常优秀,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逆境中的奋斗,他们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会更加珍惜和努力。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活成了曾经梦想的样子,甚至超越了自己最初的想象。

那既然知道了现实可能很骨感,我们该怎么做呢?如果你也正在纠结或者已经踏上这条路,我想说的是,提前规划真的,真的,真的非常重要。别光听中介说的那些好话,自己多去学校官网、移民局官网查查政策,看看学费、生活费、打工规定这些硬性条件,用最理性的眼光去衡量。多跟那些真实的留学生聊聊,听听他们最接地气的经验,尤其是那些跟你家庭背景差不多的学长学姐,他们的肺腑之言才是最宝贵的。如果你实在预算有限,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不一定非要盯着英美澳加,像德国、法国、北欧一些国家,甚至亚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很多性价比很高的留学项目,公立大学甚至免学费。比如,挪威的公立大学对所有国际学生免收学费,只需要支付一笔很低的学期注册费,大约在几十到一百欧元之间,但生活费仍然需要准备。据挪威留学服务中心(Study in Norway)官网信息,尽管免学费,但学生每月仍需约1.2万挪威克朗(约1100欧元)的生活费预算。再比如,芬兰一些大学也提供丰富的奖学金机会,覆盖部分甚至全部学费。

再者,出国前就把自己的财务状况盘点清楚,列一个详细的预算表,精确到每个月的每一笔开销,甚至可以细到每周的伙食费、交通费。别怕麻烦,这个表格能让你对自己的钱去哪儿了有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节省,哪些是刚需。如果可能的话,在国内就争取多存点钱,或者申请一些出国前的奖学金,哪怕只有几千块,也能在关键时刻帮上大忙。到了国外,优先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找一份合法合规的兼职,量力而行,千万别为了多赚一点钱去冒签证风险。不用去攀比别人的生活,因为你知道你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享受,而是为了镀金,为了更好的未来。别忘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比如职业发展中心可以帮你修改简历、找兼职,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帮你缓解压力。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同学和学校都在支持你。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下去,所有的苦都会变成甜的,而那些为你流过的汗水和眼泪,终将汇聚成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