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留学生:我们的专属圈子
还记得第一次鼓足勇气,用磕磕巴巴的法语跟房东大妈解释水龙头坏了,结果对方一连串语速飞快的巴黎口音直接把我绕晕的窘境吗?当时我站在那小小的厨房里,看着那个滴答作响的水龙头,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个完全不熟悉的国度,心里那股委屈和无助一下子就涌了上来。又或者,当你第一次去参加学校的“新生欢迎派对”,看着一群法国同学谈笑风生,你努力想加入,却发现他们聊的梗你完全不懂,插不上话,只能尴尬地笑着,假装自己听得很开心,结果到最后还是悄悄溜走了……哎,这些瞬间,是不是只有咱们自己人才能懂啊?
那种滋味,就像是突然被丢进了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异次元空间,语言不通、文化不熟,连最简单的行政手续都变得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抵达机场那一刻起,办理OFII体检和贴签证,到后来为了CAF房补跑断腿,每一步都得自己摸索,踩坑无数。我有个朋友,刚到巴黎时为了搞清楚地铁票怎么买,站在自动售票机前研究了足足半小时,最后还是靠一位同样是咱们中国留学生的小姐姐路过帮忙才搞定,她当时都快急哭了。
那些日子,一个人扛着所有,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琐碎,还有时不时袭来的乡愁,偶尔真的会觉得挺累的。尤其是在某个特别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或者一碗热腾腾的酸辣粉的时候,看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法国奶酪和法棍,心里那股想念家乡味道的劲儿就更强烈了。数据显示,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三万人(据Campus France 2022-2023学年统计),这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个独自奋斗、渴望被理解的灵魂。
幸好,我们不是孤单的!在这片浪漫又有点“傲娇”的法兰西土地上,我们一点点地找到了那个专属的“小宇宙”,一个只有咱们能完全放松、彼此懂得的圈子。这个圈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无数次相遇、分享、互助中逐渐成型。你可能是在大学的中国学生会里找到的,比如巴黎各大院校几乎都有自己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Association des Étudiants et Chercheurs Chinois à Paris),他们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从迎新晚会到春节联欢,再到日常的郊游聚餐。我当年就是通过参加我们学校组织的新生线上交流群,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留学背景和情感体验,所以很多事情根本不用多说,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对方就能秒懂。比如你吐槽法国行政效率有多低,CAF的材料又被退了,马上就有人附和说他们也经历过,甚至能给你支招。我认识一个学姐,她当时申请CAF,因为文件翻译的问题被来回折腾了四五次,最后是在一个留学生群里,大家一起帮她分析表格、修改翻译,才总算顺利批了下来。这种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分享,简直是法国留学生活中的“救命稻草”。
学业上的各种“坑”,也是咱们圈子里常聊的话题。法国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国内有很大不同,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Dissertation”或者“Commentaire Composé”,写作结构和思维方式跟我们之前学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我记得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教授给的反馈经常是“结构不够严谨”、“论点不够深入”,每次看到红笔批注都特别崩溃。后来在和同学们交流时才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困扰。我们几个朋友就经常一起在图书馆里讨论如何构建论点、怎么引用文献,甚至还把教授给的范文拿出来逐字逐句地研究。据法国国立行政学院(ENA,现为INSP)的教学大纲显示,他们非常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论证逻辑,这确实和国内教育体系有所差异。
语言关也是个大挑战。即便在国内考过了法语B2甚至C1,真正到了法国,面对当地人日常交流时的语速、俚语和文化背景,依然会感到吃力。尤其是那些口语化很强的电影或者电视节目,没有字幕根本听不懂。我们圈子里的小伙伴就经常组织一起看电影,看完再讨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纠正发音、分享新学的短语。有个朋友,他的专业课上有个法国同学总是用特别快的语速提问,他每次都听得一头雾水,后来是我们几个帮他模拟场景,一起练习听力和口语,慢慢他才敢主动跟教授交流,里尔大学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甚至还开设了针对国际学生的法语强化班,可见语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除了学业,生活上的柴米油盐更是少不了咱们的互助。刚来法国,很多人都会被高昂的房租和复杂的租房流程吓到。找房子、看房、签合同、押金、保险……每一步都充满未知。我有个朋友在里昂租房,因为法语不太好,合同里很多细节没看懂,导致退房的时候被房东扣了不少钱。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发到我们留学生群里,大家纷纷给他出谋划策,有人分享自己找CROUS宿舍的经验,有人推荐靠谱的租房网站,还有人提醒签合同前一定要找法国朋友帮忙仔细阅读,甚至可以联系学生会寻求法律咨询,巴黎国际大学城的住房服务也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不少便利,但资源依然紧缺。
对家乡美食的无限思念,更是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没有什么比一顿地道的家乡菜更能慰藉人心了!周末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巴黎13区的亚洲超市唐人街(Tang Frères)或者陈氏兄弟(Paris Store)采购食材,然后回到家里,分工合作,有人切菜、有人掌勺,厨房里热火朝天。那一刻,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做火锅、炒家常菜,熟悉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那种久违的家的感觉,是任何米其林餐厅都给不了的。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十几个小伙伴挤在一个不大的公寓里,一起包了几百个饺子,从中午一直忙到晚上,虽然累,但心里暖暖的,感觉比在国内过年还热闹。
这个圈子,不只是简单的朋友关系,更是我们在这边彼此的精神支柱和温暖港湾。当你考试失利、论文被拒、或者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一个人在房间里默默难过的时候,只要在群里发一句,或者找个信任的朋友倾诉一下,总会有人第一时间回应你。他们会安慰你、鼓励你,帮你分析问题,甚至会立刻约你出去散散心、吃顿好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选课和学校行政部门沟通不畅,急得在电话里都快哭了,是舍友给我泡了杯热茶,然后耐心地帮我理清思路,用她的手机帮我重新打电话给学校,问题才得以解决。这种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是独自留学异乡最宝贵的财富。根据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发布的数据,国际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日益突出,而同伴支持是缓解这些压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一起吐槽法国地铁的各种罢工,一起抱怨法国人的浪漫散漫和低效率,一起分享淘到的便宜机票和火车票信息,一起策划周末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或者去诺曼底看圣米歇尔山的旅行计划。每一次的共同经历,都让我们的羁绊更深一分。这些共同的回忆,不仅仅是照片里定格的笑脸,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彼此的信任和依赖。我们不仅在法国彼此扶持,回国后也依然保持联系,那些曾经一起“闯关”的日子,变成了我们人生中最特别的共同记忆。
构建这份独特的羁绊,让留学生活变得更有滋有味、不再孤单,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它始于你迈出的第一步:主动!你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关注你所在城市或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公众号,看看他们最近有什么活动。巴黎政治学院 (Sciences Po) 这样的名校,其中国学生会就非常活跃,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迎新活动,或者加入一些线上的留学生交流群。这些平台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引力场”,把你和那些潜在的“同频人”吸引到一起。
再大胆一点,在课堂上,如果你发现有同样是咱们中国面孔的同学,可以试着课后打个招呼,问问他们是哪个专业的,或者聊聊对课程的看法。很多时候,一段友谊的开始,就是从一句简单的“你好”开始的。大家都是从零开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别害怕主动,因为你的主动,很可能就会开启一段彼此温暖的友情。记住,在这个圈子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一起吐槽、一起分享,从签证难题到生活趣事,从学业压力到周末探险,都有人秒懂你。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还在法国独自奋斗,或者觉得有点孤独,别犹豫了,赶紧去寻找那个属于你的“小宇宙”吧!试着主动一点,在学校的公告栏上找找有没有咱们学生会的联系方式,或者在社交媒体上搜搜看有没有法国本地的留学生群。走出去,多和大家交流,你会发现,在异国他乡,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像家人一样,默默地支持着你,理解着你,让你的留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温暖。别光在宿舍里刷剧了,出门去认识新的面孔,主动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