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不设限
嘿,小伙伴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深夜图书馆里,窗外霓虹闪烁,你却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份怎么也写不完的论文,或者简历里那几行感觉千篇一律的实习经历,心里突然就涌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你可能在想,我来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爸妈期待的那个“体面”学位,是为了毕业后能进大厂拿高薪,还是为了……那个连自己都还没看清的“理想人生”?周围的朋友好像都目标明确,一个个朝着既定的“成功模板”奔去,而你呢,似乎被无形的大手推着,走在一条大家都说“应该走”的路上。你心底里那个小小的声音,说着想去尝试点不一样的,却又被现实的种种考量,比如时间、金钱、未来的不确定性,甚至是不敢让父母失望的念头,给硬生生压了下去。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明明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但你却只敢选那条最宽最平坦的,生怕一不小心就偏离了“正轨”,把自己困在了别人画好的框框里。
你瞧,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设限,不是因为真的没有选择,而是因为我们太害怕“不确定”,太害怕“不一样”,太害怕“失败”。我们总觉得,留学生活就得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名校文凭到一份光鲜工作,这才是所谓的“成功路径”。然而,我却想跟你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感悟:真正精彩的人生,往往是从你敢于打破那些“应该”和“必须”开始的。你的路,本就不该只有一条,你的潜力,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我有个朋友,她刚来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家里人就给她规划好了,学完金融就去华尔街找工作。她自己也觉得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金融课程和各种实习申请里。结果呢,有一次她偶然参加了一个学校的创业大赛,被一个关于可持续农业的创新项目深深吸引了,她发现自己对如何用科技解决粮食危机产生了巨大的热情。她开始偷偷去旁听环境科学的课程,甚至主动联系项目团队要求加入。她起初特别忐忑,怕被家里骂,怕耽误“正业”,但那份内心的冲动实在太强烈了。后来,她不仅成功参与了那个项目,甚至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华尔街,反而去了一家农业科技初创公司。她的父母一开始确实不理解,但看到她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每天都在进步的状态,也慢慢接受了。她现在经常说,那次“不按牌理出牌”的尝试,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我们常常以为,专业的选择就像是人生的一锤定音,一旦选定,就再也无法更改。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设限。事实上,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强调交叉学科和灵活度。就拿美国大学来说吧,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更换专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据美国国家学生信息交换研究中心(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Research Center)2021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大约有33%的本科生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至少更换一次专业,其中有10%的学生甚至会更换不止一次。这意味着,你完全不必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死框。我认识一个学计算机的男生,他从小就展现出对编程的天赋,所以来美国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然而,在修习基础课程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对人类行为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代码固然很酷,但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能让他感到兴奋。于是,他大胆地在大二的时候申请了心理学作为第二专业。他的室友都觉得他疯了,认为跨度太大,而且会增加学业负担。但他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规划能力,硬是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专业学得有声有色。现在他毕业了,利用计算机技能开发了一款心理健康辅助APP,将他的两个热爱完美结合了起来,这份独特经历让他比那些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同学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也让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了热情。
除了更换专业,探索辅修(Minor)或者跨学科项目也是一个拓宽视野、不给自己设限的好办法。很多大学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未来职业规划选择一个辅修专业。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官网上就列出了上百个辅修专业选项,覆盖了从艺术史到数据科学,从公共政策到语言学的广阔领域,只要你主修专业之外,修够相应学分,就能拿到辅修学位。我的朋友小李,她主修的是商科,但她从小就喜欢摄影。来到美国后,她发现学校的艺术学院开设了很多摄影相关的课程,她便把摄影设为了自己的辅修专业。她没有把摄影当作纯粹的消遣,而是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甚至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团,承担了许多活动记录的工作。在求职的时候,她的简历上除了传统的商科实习经历,还多了一项“专业摄影技能”和“校级摄影师”的头衔。一次面试中,面试官对她的摄影作品集很感兴趣,他们聊到了如何通过视觉叙事来提升品牌形象,这次出乎意料的对话让她获得了这份心仪的营销工作。她告诉我,如果当初她只是埋头学商科,不给自己留一点探索艺术的缝隙,她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这份能让她真正发挥多重才华的工作。
谈到职业选择,很多留学生心里都有一条“金线”,那就是毕业后一定要进入某个行业的头部公司,或者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这并没有错,但如果这份追求变成了唯一的标准,让你忽视了其他可能性,那可能就成了一种束缚。我认识一个学工程的学长,他的专业非常热门,周围同学的目标都是谷歌、苹果、微软这些科技巨头。他也一直在努力刷题、准备面试。然而,他从小就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能够帮助家乡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改善教育条件。在留学期间,他利用暑假时间,没有选择去大公司实习,而是参与了一个国际志愿者项目,去了非洲的一个偏远乡村,帮助当地建立电脑教室,并教孩子们基础编程。他的导师和一些同学都觉得他“浪费”了暑假时间,没有为简历加分。但他回来后,发现那段经历让他对科技与社会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毕业时,他没有选择加入那些大公司,反而去了一家专注于用科技赋能教育的社会企业。这家企业虽然不如大公司名声响亮,但却让他每天都充满动力。据全球领先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发布的多份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专业人士,包括留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除了薪资和公司品牌,更看重工作的意义、个人成长空间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他的选择,正是这种新趋势的缩影,他没有被主流的“成功定义”所框住,而是勇敢地追求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价值。
除了职业方向,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本身,也常常是限制我们潜力的隐形墙。谁说成功就非得是高薪厚职,非得是光鲜亮丽?有时候,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自我突破,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远比安于现状更有意义。我有一个朋友,她在国内就是个“乖乖女”,来到美国后,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文化,她变得更加内向,连在课堂上提问都觉得困难。为了改变自己,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参加学校的辩论队。要知道,她之前连在公开场合发言都会脸红。她告诉大家这个决定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她是在开玩笑。辩论队里大部分都是母语为英语的本地学生,而且思维敏捷,口才出众。但她硬着头皮,每天下课后都泡在辩论队里,查资料、练习逻辑、纠正发音。她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虽然她没有成为辩论队的主力,但她在一年内,从一个几乎不敢开口的女孩,变成了能在辩论场上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选手。她在2023年的一次校际辩论赛中,作为替补选手上场,虽然最终没有赢,但她的表现却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这种经历,是无法用薪水或职位来衡量的成功。她的转变,印证了许多大学倡导的全面发展理念,比如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虽然以学术严谨著称,但也强调学生在非学术领域的成长,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挑战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潜意识里会觉得,留学就是为了学习,其他的都是“不务正业”。这种观念也常常限制了我们探索更多兴趣的可能。你可能喜欢音乐,喜欢画画,或者对烹饪、舞蹈有着强烈的兴趣,但你总觉得这些“与学业无关”,便把它们搁置在一旁。然而,这些看似与专业无关的爱好,却常常能成为你人生旅途中的“神来之笔”。我认识一个学物理的学霸,他平日里除了泡图书馆就是做实验。但他却有一个不太为人知的爱好:学习西班牙语。他从大一开始,就在课余时间报名了学校的西班牙语课程,每个学期都认真修读。他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纯粹是因为喜欢西班牙语的文化和发音。有一次,他在实验室做项目的时候,发现一个重要的仪器说明书只有西班牙语版本,实验室里没有其他人能看懂。结果,他凭借着多年积累的西班牙语知识,顺利翻译了说明书,解决了项目难题,甚至因此得到了教授的赏识,获得了去西班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根据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发布的报告,学习第二甚至第三外语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跨文化交流以及认知灵活性方面,通常表现出更强的能力。他的经历正是最好的证明,那些看似“无用”的兴趣,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也常常会给自己设限。我们总觉得,毕业了就得回国或者留在美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买房买车,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这个世界如此广阔,你的未来,真的只有这几种可能吗?我有一个朋友,她在大学期间主修国际关系,她一直以为自己毕业后会去国际组织工作。然而,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上,她偶然发现了一个来自北欧某国的政府项目,旨在招募年轻人才到该国参与为期两年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计划。这个项目既不是传统的工作,也不是继续深造,而是一种结合了学习、实践和文化交流的独特机会。她的父母和朋友都觉得这个选择太“冒险”了,让她放弃了国内知名企业的offer。但她却觉得,这是一个体验不同文化、探索不同生活方式的绝佳机会。她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份挑战。两年后,她带着满满的经验和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回国,不仅精通了一门新的语言,还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让她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拥有了非常独特的竞争力。要知道,像这类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发起的全球青年项目并不少见,例如联合国青年专业人员方案(YPP)以及各类国家公派项目,都在为年轻人提供跳出传统框架、走向全球的舞台。
很多时候,我们还容易陷入一种“比较”的泥潭,看到别人拿了高GPA,进了大公司,有了好归宿,就不自觉地拿来和自己对比,然后暗自觉得失落,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成功。这种比较,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的自我设限,它让你只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却忽视了每个人独特的成长路径和节奏。每个人的花期都不一样,有人开得早,有人开得晚,但最终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我曾经有个室友,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每门课都是A,每次考试都拿第一。我看着她,心里总会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聪明。但后来我发现,她在学业上的确出类拔萃,但在人际交往上却非常害羞,甚至有点不知所措。而我呢,虽然在学习上达不到她的高度,但我特别擅长组织活动,结交朋友,我把宿舍的氛围搞得特别活跃。我们俩虽然特长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后来她毕业去了研究院,我则选择加入了创业公司,我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美国大学强调“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背景上,也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路径的尊重上。例如,很多大学的学生就业报告(如波士顿大学的First Destination Survey),都会展示毕业生进入各种行业、各种规模企业、从事各种工作的多样性,这恰恰说明了成功不只一个标准。
我们留学在外,也常常觉得必须“独立”,必须“强大”,遇到困难也不能轻易开口求助,怕显得自己“弱”。这种“一定要靠自己”的心态,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可能成为我们自我设限的壁垒。寻求帮助,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也是拓宽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一种方式。我有一个朋友,她来美国后,面对文化差异和学业压力,感到非常焦虑。她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应该自己解决,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跟任何人说。直到有一天,她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在课堂上晕倒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得知情况后,都非常关心她,并帮助她联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认识到寻求帮助的重要性。根据许多大学的官方数据,比如纽约大学(NYU)的全球学生服务中心,近年来国际学生使用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显著上升,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愿意打破“求助羞耻”的壁垒。她后来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互助小组,不仅自己得到了帮助,也开始帮助其他有类似困扰的同学。她发现,当她敢于打开心扉,向外界寻求支持时,整个世界都变得开阔起来,她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完整和强大。
你看,无论是学业、职业选择,还是个人兴趣,甚至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不可能”或者“应该”,其实只是我们自己或者外界加给自己的束缚。生活真的可以有无数种可能,你的潜力和选择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特别是在我们身处异乡,更需要这份冲破藩篱的勇气。别让别人的期待定义你的价值,别让世俗的眼光限制你的梦想,更别让内心的恐惧阻碍你探索未知的脚步。人生这场大戏,你是唯一的导演和主角,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尝试,都是你为自己编织的独特篇章。
所以啊,小伙伴们,别再把自己框住了。如果你现在正面临一个选择,心里有个小火苗在跳动,想去尝试点不一样的事情,但又有点犹豫,那不妨就勇敢地迈出那一小步吧。去选一门你从来没接触过的课,去参加一个你从未尝试过的社团活动,去申请一份你觉得有点“不靠谱”但很感兴趣的实习,甚至,只是和一位你觉得很有趣但从未深聊过的同学,好好地喝杯咖啡,聊聊彼此的人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设限”,都可能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让你发现一个从未设想过的自己。去吧,去活出属于你自己的精彩,去创造一个只属于你的、不设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