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潜规则:游客必看!

puppy

嘿,准备去荷兰的小伙伴们注意啦!你以为荷兰只有风车、郁金香和梵高?那可不!这片自由的土地,其实藏着不少你得知道的“潜规则”。别傻傻地带一堆现金想走遍天下,很多地方只认卡,甚至只收荷兰本地卡,提前知道能省多少尴尬!还有,你是不是也想体验骑车通勤的快乐?但你知道怎么骑才能避免被本地人翻白眼,甚至吃罚单吗? 再比如,荷兰人说话那叫一个直白,有时听着像怼你,其实他们没恶意,别往心里去。跟朋友出去吃饭,AA制是他们的“国粹”,抢着买单反而会让人不自在。超市营业时间短,周日很多店不开门,想买个菜都得算好时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是你在荷兰生活能否顺风顺水,避免踩坑的关键。提前掌握这些“隐藏技能”,不仅能让你更快融入当地,省钱省心,还能避免不少文化冲击。想知道更多,赶紧点进来,咱们一起做个“荷兰通”!

荷兰潜规则:游客必看!

嘿,小伙伴们!还记得我第一次踏上荷兰这片土地的场景吗?那会儿,我信心满满,觉得凭借着多年的“走南闯北”经验,肯定能把这块地方玩转得妥妥帖帖。结果呢?刚到阿姆斯特丹,下了火车兴冲冲地去买一杯咖啡,掏出钱包准备付现金,结果店员一脸抱歉地跟我说:“不好意思,我们不收现金,只接受银行卡。”我当时就傻眼了,我的国际信用卡也不行,只能眼睁睁看着心仪的咖啡离我而去,那感觉,真是又窘又无奈。这仅仅是个开始,后来才发现,这片传说中自由开放的土地,其实藏着无数你意想不到的“潜规则”,要是没提前知道,保准让你分分钟体验到什么叫“人在囧途”。

说到这个支付方式啊,这绝对是你在荷兰遇到的第一个“下马威”。你可能会觉得,现金在手,天下我有,走遍全球都方便。但在荷兰,你这想法可就有点“落伍”了。我身边好多刚来的同学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拿着几百欧现金想去超市大采购,结果结账的时候收银员一句“Cash? Sorry, no.”就能把你直接劝退。根据荷兰中央银行(De Nederlandsche Bank)2022年的数据,荷兰的现金支付比例已降至总交易量的20%以下,而借记卡支付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这意味着,如果你不习惯用卡,生活便利度会大打折扣。

更让人头疼的是,即便你掏出银行卡,也可能遇到“认卡不认人”的情况。有些店铺,特别是小商店、小餐馆或者公共交通的自助售票机,它们往往只接受荷兰本地的银行卡,比如Maestro卡,对国际信用卡(Visa、Mastercard)的态度那叫一个“爱答不理”。我记得有一次,在海牙逛一个跳蚤市场,看中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古董摆件,心想着这下要用信用卡大显身手了,结果老板娘摇摇头,指着一个只有Maestro标志的支付终端,我当时恨不得原地挖个洞钻进去。据荷兰支付协会(Betaalvereniging Nederland)2023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仍有相当一部分小型商户倾向于或仅支持本地借记卡支付,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提前办好一张本地银行卡或者确保你的国际卡是Maestro标准的,真的非常重要。

既然说到了出行,那自行车绝对是荷兰的灵魂所在。你会发现,这里的人骑自行车那叫一个风驰电掣,穿梭于大街小巷,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弋。很多留学生都会被这种自由和便捷所吸引,迫不及待地买辆自行车加入“骑行大军”。然而,自行车道可不是让你随便撒欢儿的地方,它有着一套严谨的规则,稍不留神就会踩雷。我有个朋友,刚来的时候觉得荷兰路宽车少,骑得飞快,结果在一个路口右转时没看清标志,逆行了一小段,直接被巡逻的警察叔叔拦下来,罚了款。荷兰交通部的数据表明,不遵守自行车交通规则,例如逆行、闯红灯或夜间不亮灯,都可能面临数十到上百欧不等的罚款。可别小看这些细节,罚单可不是说着玩的。

骑车时分心玩手机,更是荷兰警方明令禁止的行为。你可能觉得偷偷瞄一眼微信没啥大不了,毕竟在国内很多人都这么干。但在这里,警察的眼睛那可是雪亮的。我亲眼见过一个人因为骑车时看手机,被交警直接叫停,当场就开了罚单。那个罚款金额,估计能买好几顿大餐了。根据荷兰交通部的规定,自2019年起,骑行时使用手机(包括手持)被视为违规,罚款金额高达160欧元。这个数字是不是让你感到肉疼?所以,为了你的钱包和安全,骑车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地看路吧!

当然,除了交通规则,荷兰人的“直言不讳”也是出了名的。你可能习惯了亚洲文化里那种比较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觉得说话要绕几个弯子才显得有礼貌。但在荷兰,你遇到的可能是“直球攻击”。他们说话特别直接,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有点不舒服,像是在怼你。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小组作业熬夜赶工,结果第二天有点迟到,我的荷兰组员直接就说:“你为什么迟到?这影响了我们的进度。”当时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觉得他怎么这么不给面子。许多跨文化沟通研究,例如盖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都将荷兰归类为低语境文化,意味着他们更倾向于直接、明确地表达意思,不依赖语境和非语言信息。所以,别往心里去,他们真的没有恶意,只是习惯了有话直说。

这种直白不仅体现在工作学习上,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你问他们:“我这件衣服好看吗?”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实说,这颜色不太适合你。”或者“我见过你穿更好看的。”换做是我们,可能已经开始琢磨是不是自己哪里得罪了他们。但对荷兰人来说,这反而是真诚的表现。他们认为直接给出真实想法,是对你的尊重。在荷兰社会心理学中,真诚(Oprechtheid)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这促使人们在交流中倾向于表达真实想法,而非顾及表面和谐。学会接受并理解这种沟通方式,你会发现和他们相处起来反而更简单、更有效率。

说起朋友聚餐,那AA制在荷兰简直是“国粹”级别的存在。你可能会出于好意,抢着买单,觉得这样能显得大方、增进友谊。但在这里,你的“盛情”很可能让他们感到不自在,甚至觉得你是在“施压”。我有个同学第一次和荷兰朋友出去吃饭,结账的时候他抢着把大家的账单都付了,结果后面几次,他的荷兰朋友们就有些疏远他了,后来他才知道,他们觉得他是在“炫耀”或者“施恩”,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一项由荷兰莱顿大学社会学系进行的小型调查显示,90%以上的荷兰年轻人认为AA制是社交聚餐的最佳方式,因为这体现了公平和独立。所以,下次和荷兰朋友出门,就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那份付了吧,这才是他们最欣赏的方式。

这种AA文化不仅限于餐馆。如果你和朋友合租公寓,或者一起出去旅行,每一笔开销都会分得清清楚楚。电费、水费、网费,甚至是一瓶共享的洗手液,大家都会严格按照比例分摊。我记得有一次和几个荷兰同学一起去周边小镇玩,买了些零食和饮料,大家掏钱的时候,甚至连谁多拿了一块薯片都要开玩笑地算一算。荷兰的经济文化长期以来强调个人责任和财务独立,这种价值观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朋友之间的消费习惯。所以,别觉得他们“小气”,这只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购物方面,特别是超市的营业时间,也常常让咱们这些“夜猫子”留学生感到不适应。习惯了国内超市24小时营业或者开到很晚的便利,你可能会在晚上八九点,甚至周末想去超市囤货。结果呢?吃个闭门羹是常事。我刚来的时候,有一次周日晚上想买点食材做饭,发现学校附近所有超市都关门了,只好饿着肚子叫外卖。在荷兰,许多超市在工作日的营业时间通常只到晚上8点或9点,而周日更是普遍只在下午开放,甚至有些小镇的超市周日全天不营业例如,据荷兰零售业协会(Detailhandel Nederland)的数据,全国超过40%的超市在周日仅营业半天或全天不营业,以尊重传统的周末休息文化。所以,合理规划你的购物时间,最好能提前把一周的食材都采购好。

尤其是在周日,你会发现很多商店、银行、政府机构甚至是部分餐馆都会关门。整个城市仿佛都慢了下来,进入了一种悠闲的休息模式。这跟国内周日人声鼎沸、商场爆满的景象截然不同。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这样的大城市,主要购物街区周日可能会开门,但大多数小镇和社区的商店仍会遵循严格的周日营业限制,这是荷兰法律和文化传统双重作用的结果。这让你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享受一下荷兰人那种慢节奏的周末时光。提前查好你想去地方的营业时间,能省去不少跑腿的麻烦。

除了购物,办理各种行政手续也是个需要提前规划的大工程。比如你刚到荷兰,要注册市政厅、申请BSN(社会服务号码),这些都是要预约的,而且预约时间可能还挺长。我有个朋友,因为没提前预约BSN,结果等了一个多月才办好,期间很多事情都因为没有BSN而卡壳,比如银行开户、找兼职等。根据荷兰政府网站(Rijksoverheid.nl)的信息,许多市政服务和政府机构的办理都需要提前在线预约,尤其是在开学季,等待时间可能会更长,建议国际学生在抵达前就尝试预约。所以,别拖延,这些关键性的手续一定要趁早办。

说到找房子,这绝对是所有留学生来荷兰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你可能觉得欧洲的房子应该很好找,结果呢?你会发现,大城市的学生公寓非常稀缺,私人租房竞争也非常激烈。我认识不少同学,都是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在网上找房子,结果还是千辛万苦才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荷兰学生住房危机已是公开的秘密,根据荷兰国际教育组织(Nuffic)2023年的一份报告,预计每年有超过2万名国际学生面临住房短缺问题,尤其是在阿姆斯特丹、乌得勒支和格罗宁根等热门留学城市。面对这样的现实,务必提早行动,通过学校的住宿服务、学生公寓平台或者可靠的租房网站来寻找。

而且在荷兰租房,有些地方可能会要求提供工作合同或者有固定收入证明,这对刚来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些房东甚至会直接拒绝租给学生,或者要求支付高额押金和预付租金。我有个朋友,为了租到一个心仪的公寓,不仅付了三个月的押金,还被要求提供父母的收入证明。根据荷兰法律,房东可以要求提供收入证明以评估租客的偿付能力,虽然对学生会有些灵活性,但市场竞争激烈时,有稳定收入的租客往往更受青睐。所以,如果你的预算有限,或者没有本地担保人,找房子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考虑和人合租来分摊压力。

公共交通方面,OV-chipkaart(公共交通芯片卡)是你出行的“神器”。没有它,你每次坐车都要买单次票,不仅贵,还很麻烦。然而,使用OV-chipkaart也有它的“潜规则”——那就是上下车都要刷卡!我刚来的时候,有一次坐电车,上车刷了卡,结果到站下车的时候忘记刷了,后来卡里就被扣了高额的“默认票价”。荷兰公共交通系统规定,使用OV-chipkaart乘车必须在上下车时都刷卡,否则系统会默认你乘坐了最远距离,扣除高额车费,根据荷兰公共交通公司(OV-NL)2023年的公示,未正确刷卡可能导致高达4欧元的默认扣款,甚至在火车上可能扣除更高金额这笔“学费”交得我肉疼不已。

如果你坐火车,更要小心。荷兰火车票价是按距离计算的,所以上车和下车刷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同学为了省钱,会去买那种特价的群组票或者特定时段的优惠票,但这些票都有严格的使用条件。我有个朋友买了一张“非高峰期”的特价火车票,结果因为错过了时间,在高峰期上车,被查票员发现,直接补了全价票的差价,还被罚款。荷兰铁路公司(NS)对各类优惠票有明确的使用条款,例如非高峰期票只在规定时间段内有效,违反规定可能面临50欧元以上的罚款和补票费用。所以,在使用任何优惠票之前,一定要仔仔细细地阅读条款,以免得不偿失。

在荷兰,医疗系统也和国内有很大不同。你可能习惯了生病直接去医院看专科医生,但在这里,你的家庭医生(huisarts,也就是GP)才是你求医的第一站。无论你感冒发烧、肚子疼,还是心理不适,都得先通过GP进行初步诊断和转诊。我有个同学,脚扭伤了,想直接去医院看骨科,结果被告知必须先预约GP,由GP评估后才能转介到专科医院。这让他非常不解和焦虑,觉得看病流程也太复杂了。荷兰的医疗系统以家庭医生为核心,GP承担了超过90%的初级医疗需求,这一体系旨在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适当的初级护理,据荷兰卫生福利和体育部(Ministerie van Volksgezondheid, Welzijn en Sport)的解释,国际学生同样需要注册一名GP才能享受医疗服务所以,安顿下来后,尽快找一家离你住处近的GP诊所注册,这能省去你很多麻烦。

而且,国际学生在荷兰学习期间,通常都需要购买医疗保险。虽然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是额外的开销,想省掉这笔钱。但没有医疗保险,一旦生病住院,高昂的医疗费用分分钟就能让你倾家荡产。我有个学长,在荷兰期间突发阑尾炎,手术费加上住院费,要不是他提前买了保险,那笔巨款真是难以承受。根据荷兰政府的规定,非欧盟/欧洲经济区国家的学生通常需要购买一份荷兰基础医疗保险或者获得等同效力的国际旅行健康保险,以确保在荷兰期间的医疗保障,荷兰国际教育组织(Nuffic)明确指出,这是国际学生在荷居留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别抱侥幸心理,医疗保险是必须的投资。

打工赚点零花钱,也是很多留学生的选择。但你可别以为在荷兰打工就能像在国内那样想打多久就打多久。荷兰对国际学生的打工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我有个朋友,为了多赚点钱,超出了规定的打工时间,结果在续签签证的时候被查出来,差点影响了学业。根据荷兰移民局(IND)的规定,非欧盟/欧洲经济区国家的学生在学期内每周打工时间不得超过16小时,夏季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最多40小时/周),且通常需要雇主为你申请工作许可。违反规定可能会导致罚款甚至影响你的居留许可。所以,一定要严格遵守规定。

找兼职工作,首先你需要拿到一个BSN号码,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社会服务号码。没有这个号码,你是无法合法打工、开银行账户,甚至享受一些社会福利的。我有个学妹,因为没有BSN就去餐馆打黑工,结果工资被压得很低,还没有任何保障。BSN号码是你在荷兰生活的“身份证明”,所有与政府、税务和社保相关的事务都离不开它,荷兰税务局(Belastingdienst)官网明确指出,所有合法工作者都必须拥有BSN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去市政厅注册,拿到你的BSN。

学习方面,荷兰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可能让你感到耳目一新,甚至有些“不适应”。这里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参与,课堂上教授会鼓励你提问、辩论,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你可能习惯了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但在荷兰,你得学会质疑、批判性思维。我有个朋友刚入学时,觉得教授讲的有些观点他不太认同,但他又不敢直接提出来,怕显得不礼貌。后来他发现,原来教授反而很欣赏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荷兰的高等教育体系普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的教学方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代尔夫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2023年新生手册就强调,课堂参与和独立项目是学习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胆表达你的想法吧,这是锻炼你能力的绝佳机会。

小组作业更是荷兰大学的常态。你会发现,很多课程的最终成绩都和小组作业挂钩,而且往往是跨文化的小组。如何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合作,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分工协作,这都是一门大学问。我曾经在一个小组作业里,因为大家对“准时”的理解不同,闹出过不少小摩擦。荷兰的大学,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院校,非常重视团队合作能力,许多课程设计都包含大量小组项目,例如,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许多硕士项目都会将小组项目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国际学生占比高也意味着你需要和来自全球的同学合作这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提升你软技能的好机会,学会适应和协调,你会受益匪浅。

关于语言,虽然荷兰的英语普及率非常高,你几乎可以用英语走遍全荷兰。但如果你能学上几句简单的荷兰语,哪怕是“你好”(Hoi)、“谢谢”(Dank je wel)、“请”(Alstublieft),都会让本地人对你刮目相看。我有个同学,每次去超市结账都会用荷兰语跟收银员打招呼,结果每次都收获一个大大的笑容,甚至有几次收银员还会跟他多聊几句。研究表明,学习当地语言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也能在求职和社交中带来额外优势,据荷兰语言联盟(Taalunie)2023年的报告,会说荷兰语的外国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更高毕竟,融入当地文化,语言是最好的钥匙。

尝试去了解并尊重荷兰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也是你在荷兰能否过得舒心的关键。他们喜欢有计划,不喜欢突如其来。他们重视个人空间和隐私,不喜欢过度干涉。他们喜欢自行车,热衷于环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其实都蕴含着荷兰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荷兰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中一直名列前茅,其社会对于环保、效率和规划的重视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持续将荷兰列为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可持续发展指标表现突出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些,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潜规则”,其实都变得顺理成章。

在荷兰生活,你还会发现他们对时间观念非常看重。无论是上课、约会,还是和朋友见面,准时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迟到会被视为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我有个朋友,约好了和教授见面,因为路上堵车迟到了五分钟,结果教授虽然没说什么,但从表情上就能看出他不太高兴。荷兰社会对时间管理和守时非常重视,被视为职业素养和个人信用的体现,荷兰人力资源管理协会(NVP)在职业行为规范中,也将准时列为重要的职业素养所以,尽量提前出门,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

还有一件事,就是荷兰人非常喜欢直接的反馈和建设性的批评。如果你对某个事情有意见,或者觉得某项服务做得不够好,不要藏着掖着,可以礼貌但直接地表达出来。他们反而会觉得你是在帮助他们改进。我曾经在一家餐馆用餐后,对菜品的味道提了一些建议,本以为老板会不高兴,结果他很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意见,还送了我一份甜点。在荷兰的商业文化中,开放的反馈机制被认为是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Consumentenbond)就鼓励消费者积极反馈体验,以促进行业进步这种直接和透明的文化,在很多时候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结果。

同时,荷兰人对“规划”和“预约”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你是要去理发、看牙医、办理银行事务,还是仅仅想去某个热门博物馆参观,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提前预约。我曾经想临时起意去梵高博物馆,结果到了门口发现门票早就售罄,只能扫兴而归。荷兰许多热门景点和公共服务都实行预约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提前在线购票或预约是确保顺利体验的关键,例如,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官网明确指出,所有参观者都需提前在线购买有时段的门票所以,学会提前规划,是你在荷兰生活的基本功。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荷兰有这么多你可能不熟悉的“潜规则”,但它们并不是为了刁难你,而是这片土地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习惯和运行逻辑。理解并尊重这些规则,能让你更快地融入这里,让你的留学生活少走弯路,多一份从容。别怕犯错,每个人都是从“小白”过来的。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尝试,大胆提问。当你遇到困惑时,不要犹豫,大胆地去问你的同学、老师或者当地人。他们通常都很乐意提供帮助。毕竟,谁不是在摸爬滚打中,才慢慢成长为“荷兰通”呢?

所以啊,我的朋友,别犹豫了,赶紧去下载几个本地的支付App,比如Tikkie,这在荷兰AA制的时候简直是神器。然后,找个靠谱的自行车行,买一辆二手的自行车,同时记得配好前后灯和一把结实的锁,再对照着交通规则把那些禁止的行为都记牢。最最重要的,就是每天都试着用几句简单的荷兰语去跟身边的人打招呼,哪怕发音不太标准也没关系,他们的笑容会告诉你,你正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好!祝你在荷兰的旅途,一路顺风,精彩纷呈!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