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吐槽热线:别说我没告诉你!

puppy

嘿,是不是总觉得留学生活有好多坑是没人提前告诉你的?各种文化冲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行政手续,是不是让你常常想大声吐槽?别急,这篇《留学生吐槽热线》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把那些过来人辛酸血泪史总结成了精华,从怎么避开选课大坑,到如何悄悄搞定室友矛盾,再到应对突如其来的孤独感,甚至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小技巧,统统都给你扒拉出来了。这不是什么官方指南,就是一群留学生兄弟姐妹的真心话大冒险,保证句句戳中你的心窝子,让你少走弯路,少踩雷。如果你也想知道那些“别说我没告诉你”的留学生存法则,那赶紧往下看,保准让你收获满满,感觉找到了同道中人!

还记得我刚到留学国家那会儿,拖着两个超大箱子,下了飞机就傻眼了。手机没信号,现金不够打车,更别说去哪里找提前订好的宿舍了。路边的广告牌全是陌生文字,耳边全是听不懂的语言,当时就想,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那一瞬间,不是憧憬,而是巨大的懵圈儿和一丝丝的绝望。后来回想起来,那只是留学生活的第一道开胃菜,后面还有一大桌“惊喜”等着我呢。我敢说,这种感觉,你肯定也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对吧?那些没人提前告诉你的坑,那些让人瞬间崩溃的瞬间,真是比比皆是。

留学生吐槽热线:别说我没告诉你!

你以为选课是随便点点鼠标就能搞定的事?哈哈哈,那可真是太天真了。我有个学妹,大一的时候信心满满地想选一门“听起来很酷”的社会学入门课,结果发现选课系统开放那天,她设的闹钟慢了两分钟,等她登录进去,那门课已经爆满了。不仅如此,就连她备选的几门通识课也全都没了位置,最后只能捡漏选了几门完全没兴趣、分数还特别难拿的课程。据美国某热门大学的官网数据显示,其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商科等的入门课程,通常在选课系统开放后的5分钟内,就会有超过80%的席位被抢光,国际学生由于时差和对系统不熟悉,往往处于劣势。

选课是头疼,可室友这个生物,更是能把你逼疯的存在。我有个哥们儿,他的美国室友晚上雷打不动地要开派对,那重低音震得他连图书馆都待不住,回宿舍也睡不着。好几次他跟室友沟通,对方都满口答应,结果第二天晚上照旧。他一度崩溃到想搬出去,但在学校内部换宿舍流程复杂得要命,而且还要面临额外的费用。根据一项针对留学生的租房调查显示,大约有35%的受访者表示与室友产生过严重冲突,其中噪音、卫生和作息不协调是三大主要原因,而约20%的受访者因室友问题考虑过提前结束租约,但多数因合同限制未能成功。

学业压力这东西,它不是线性的,是指数级增长的。大一还以为是轻松过家家,到了大二大三,那种铺天盖地的论文、小组项目、考试复习,真的能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我记得有一次期末周,我连续三天通宵赶作业,最后一天早上考完试,走出考场直接眼前一黑晕过去了,醒来已经在校医院了。医生说我是极度劳累加上脱水。这绝不是个例,一份来自国际学生心理健康联盟的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近四成留学生在留学期间遭遇过中度至重度抑郁或焦虑,其中约25%的同学表示学业压力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孤独感,这个隐形的杀手,可能比任何学业上的挑战都更让人煎熬。一开始有新鲜感撑着,你觉得什么都好玩。但当夜深人静,周围的朋友都在和家人视频,你却只能对着电脑屏幕发呆的时候,那种从心底冒出来的寂寞,简直能把你吞噬。我有个朋友,她特别爱热闹,刚去的时候天天拉着我们出去玩。结果第二个学期,她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微信也不怎么回了。后来才知道,她因为想家太严重,开始失眠、厌食,甚至想退学。根据英国文化协会的调研数据,有超过半数的国际学生在留学初期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感,其中超过15%的学生表示这种孤独感持续了半年以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行政手续,这简直就是个无底洞,一个能把人绕晕的迷宫。办签证续签、办理学生证、申请社保号、开银行账户、选课注册、交学费……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玩一场“找你妹”的游戏,文档要求一变再变,表格永远填不对,窗口人员态度冷淡,排队排到腿软。我记得有次去移民局续签,提前一个多月就预约了,结果当天去了,工作人员却告诉我,我提交的一份材料版本不对,需要重新准备。这一个小失误,导致我错过了预约时间,只能重新预约,又等了将近两个月。而这期间,我的旧签证已经过期了,好在我有加急证明,才没变成“黑户”。据加拿大移民部官方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0%的国际学生在办理签证续签或毕业工签时,因为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延误,甚至有少量案例因此错失了合法身份。

文化冲击这玩意儿,它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时不时就处于一种“我是谁,我在哪”的懵圈状态。比如吃饭,你是不是也曾对着一堆菜单上的陌生词汇束手无策?我记得我第一次在国外餐厅点餐,看着全是英文的菜单,完全不知道该点什么,随便指了一个菜,结果上来一盘生冷的沙拉,我当时就傻眼了,心想这跟我平时吃的差太多了吧!还有社交习惯,比如外国人打招呼的方式、聊天的边界感,都和国内有很大差异。据某留学咨询机构的报告显示,超过60%的中国留学生认为在留学初期,饮食差异和社交习惯差异是他们感到文化冲击最强烈的两个方面。

找工作、找实习,这简直是留学生涯的终极Boss战。你以为自己绩点不错,英语也还行,就能轻松找到心仪的工作?现实是,人家公司更看重你的实习经验、项目经历,还有你是不是有当地的工作许可。我有一个学长,本科和硕士都在美国名校读的计算机,成绩也一直是top。结果毕业找工作,投了几百份简历,面了十几次,才拿到一个并不算特别理想的offer。原因就是他之前没有在美国公司实习过,缺乏当地的工作经验。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际学生毕业后在美国获得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实习机会的比例虽然较高,但最终能够通过H1B抽签留在美国工作的比例,已经从高峰期的接近5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竞争异常激烈。

健康问题,这真是个大坑。在国内生病了,随便找个医院就能看,费用也相对较低。在国外,你得先搞明白你的学生保险到底保什么,看病得预约,费用还高得吓人。我有个朋友,有次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去医院拍了个片子、简单包扎了一下,账单寄过来竟然要八百多美金!幸好她买了学生保险,才报销了大部分。但即使报销,也要自己垫付不少钱。更别提看心理医生了,有些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免费的,但往往预约不到;自己出去找,一次咨询可能就要上百美金。据一份对在美留学生的医疗保险使用情况调查显示,虽然90%以上的留学生都购买了医疗保险,但仍有近40%的学生表示,因对保险条款不了解或医疗费用高昂,在遇到小病小痛时会选择硬扛,而不是及时就医。

交通出行,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你是不是也曾幻想,到了国外就能像美剧里那样,人手一辆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醒醒吧!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可能还行,但很多大学城或者小地方,没车简直寸步难行。我记得刚到的时候,为了省钱,每天从宿舍走到学校上课,单程就要40分钟。后来为了赶时间,办了公交卡,可公交车班次少得可怜,周末更是半小时一班。要是想去趟超市采购,没有车就得打车,那打车费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份对留学生月消费的统计报告显示,在美国非大都市地区留学的学生中,交通费用(包括公共交通、打车或养车费用)占其月生活开销的比例,平均达到了15%-20%。

租房也是个深不见底的坑。刚出国那会儿,对租房市场一无所知,很容易就被中介或者黑心房东坑了。我有个朋友,刚开始租房的时候,因为着急,没仔细看合同就签了。结果住进去才发现,公寓里有很多设施是坏的,而且合同上还有各种不合理的条款,比如提前退租要赔偿高额违约金。等她想搬走的时候,房东竟然把她的押金全部扣下,理由是“房间损坏”和“清洁不达标”,而那些损坏根本不是她造成的。据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统计,针对租房纠纷的投诉中,国际学生群体的投诉比例逐年上升,其中押金扣留、隐性收费和房屋维修问题是主要矛盾点。

语言障碍带来的尴尬和不自信,也常常让留学生感到沮丧。你可能雅思托福考了高分,以为自己英语已经很溜了。但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听当地人说话,语速飞快,俚语、俗语、口音层出不穷,你可能瞬间就傻眼了。我有个同学,雅思口语8分,结果去银行办业务,工作人员问了一堆问题,她愣是一个字没听懂,最后还是工作人员找了个会中文的同事来帮忙才搞定。这种挫败感真的非常打击自信心。根据一项针对留学生的沟通障碍研究,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中,语言和文化差异仍是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主要障碍。

饮食不适应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天天吃西餐,汉堡、披萨、沙拉,再美味的食物也经不起日复一日地吃啊。刚开始觉得新鲜,时间久了,就觉得嘴里都要淡出鸟来了。为了吃一口家乡菜,你可能得跑很远,花很多钱,而且味道还不一定正宗。很多人就此练就了一手好厨艺,但每天下课回家还要做饭,那种疲惫真的让人崩溃。根据某留学生生活调研报告显示,有近85%的留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有“思念家乡味道”的经历,其中超过60%的留学生选择自己下厨来解决饮食问题。

财务管理也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可能比你专业课还难。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这些都是大头。你是不是也曾有过月底吃土、眼巴巴等着家里打钱的经历?很多人刚出国的时候,对国外的物价没有概念,花钱大手大脚,结果没多久就发现钱包空了。我有个学姐,特别爱买奢侈品,以为国外买更划算。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光是买包包和衣服就花了好几万刀,差点连下学期的学费都交不上了。后来她才意识到,留学的开销远比想象中要大,不得不开始省吃俭用,甚至去打零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曾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其中约15%的学生因为预算管理不当导致过信用卡欠债或学费延期支付。

当你学业快结束的时候,回国还是留下,这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选择题。国内机会多,但要重新适应;国外可能发展前景不错,但要面对H1B抽签、绿卡排期这些未知的变数。我有个朋友,毕业前纠结了整整半年,寝食难安。家里希望她回国,觉得女孩子离家近比较好;但她自己在国外读了这么多年书,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最后她决定先试试找工作,如果不行再考虑回国。这种“夹缝中生存”的感觉,相信不少留学生都懂。据一份对海归群体的调研显示,有超过40%的海归表示在毕业前对未来方向感到迷茫,其中约30%的人曾面临回国与否的艰难抉择。

所以你看,留学生活真的不是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旅行照那么简单。背后有数不清的眼泪、汗水、纠结和挣扎。那些所谓的“过来人”经验,其实都是我们用真金白银和实实在在的苦头换来的。我们希望你少走点弯路,少踩点雷。我们不是让你害怕留学,而是让你心里有数,知道这些坑可能就在前面等着你,然后可以更从容、更聪明地去面对它们。记住,没人是天生就会留学的,我们都是在摸爬滚打中慢慢变强的。

别光顾着在网上看攻略啦,赶紧动起来,跟学长学姐多聊聊,找找有没有本地的微信群或者社团,多问问那些已经身经百战的老留学生。他们的经验是最宝贵的,有时候一句话就能帮你省下好几百刀,甚至避免一场巨大的麻烦。别不好意思开口,留学生抱团取暖,是你在异国他乡最大的底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