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当年申请美本的时候吗?那会儿坐在电脑前,屏幕上word文档一片空白,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盯着“请描述一个对你影响深远的经历”这种题目,简直要挠秃了头。我爸妈在旁边急得团团转,一会儿说“写你拿奖那个事儿啊!”一会儿说“你不是去支教了吗,那个多感人!”我呢,就感觉这些“大事件”被我说出来,怎么都显得干巴巴的,一点儿劲儿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打动招生官”了,我自己看了都想打瞌睡。那感觉,就像是在漆黑的隧道里摸索,完全不知道出口在哪儿,更不知道招生官到底想从我这些鸡毛蒜皮里看出点什么“与众不同”来。那种无助和焦虑,想想都让人浑身发冷。
你现在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面对空白的文档,或者写了一堆自认为很精彩,结果却平平无奇的文字,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有“特别”的故事可讲?别急,别慌,我懂你。申请文书这东西,还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玄乎。它不是要你搞个大新闻,也不是要你讲一个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招生官想看到的,是屏幕背后那个活生生、会思考、有情感的“你”,是那个能把自己的小世界描述得有滋有味、充满亮点的“你”。他们希望透过文字,能感受到你的成长,你的独特性,还有你对世界的好奇心。举个例子,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官网招生说明显示,他们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申请者仅仅罗列活动,而是要展示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你,让你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很多同学在动笔前,都会有一个误区,总觉得自己的经历不够“高大上”,拿不出手。哎呀,这种想法要赶紧扔掉!我有个学妹,申请时特别苦恼,她觉得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竞赛奖项,也没去过非洲支教。后来我让她写写自己每天放学后,怎么在她家小区门口的小书店当义工,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她一开始觉得这太普通了,谁家附近没个小书店啊。但她写的时候,我让她把重点放在,她如何观察到不同性格的孩子对故事的反应,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调整语气和情节,甚至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因为听了她讲的《小王子》而第一次主动跟妈妈表达了爱,这让她感受到了文字和故事的力量。你看,这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闪光点。据耶鲁大学招生办主任Vincent Blasi教授在一次公开采访中透露,他们更青睐那些能够从看似平凡的经历中提炼出深刻见解和个人成长的申请者,而非仅仅追求“轰轰烈烈”的事件。
写文书,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深挖”。别只停留在事件表面,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往里看。你参加了一个机器人社团,获得了某个奖项,这很好,但这不是文书的全部。招生官想知道的是:你在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挑战?你是如何解决的?是团队合作的困境,还是技术上的瓶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比如,去年我们辅导的一个学生,他在文书中写到自己参加当地社区的“老旧电器改造计划”。他没有只强调自己修好了多少台电视机或收音机,而是着重描写了在一个老奶奶家维修一台尘封多年的唱片机时,唱片机播放出老歌,让老奶奶激动得热泪盈眶的场景。他由此思考了科技与情感的连接,以及修旧利废的社会价值。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把他和其他只是罗列“参加社团”的申请者区分开了。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Columbia Engineering)在其招生博客中就明确指出,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在技术实践中展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对社会影响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成果本身。
很多同学在写文书时,常常会陷入“写流水账”的泥潭。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幼儿园写到高中毕业,或者把所有参加过的活动都堆砌在一起。拜托,招生官一天要看几百上千份文书,他们的时间宝贵得很!他们最怕看到的就是那种“我做了A,然后做了B,接着做了C”的叙述方式。你要像拍电影一样,剪辑出最精彩、最有张力、最能展现你特质的几个片段。每一个片段,都要有细节、有画面感、有你的思考。比如,不要只说“我热爱环保”,这样太空泛了。你可以写你如何因为看到一次海边塑料垃圾堆积如山的景象,而开始在社区组织净滩活动,具体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动员小伙伴,最终收集了多少垃圾,最重要的是,你从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怎样的理解。据一项针对美国大学招生官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招生官认为,申请文书中最能吸引他们的是那些通过具体细节和个人反思来展现申请者独特视角的文章,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陈述。
文书写作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叫做“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讲述)。这句话你肯定听过很多次了,但真正能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人不多。光说“我很有领导力”是没用的,招生官想看到你“展现”你的领导力。怎么展现?用故事!你可以在文书中描述一个你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场景。比如,团队成员意见不合,你如何倾听并协调;项目进展缓慢,你如何激励大家重燃热情;最终成功了,你如何评价这次经历。据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招生指南透露,他们非常重视申请者在团队协作和领导力方面的具体表现,他们希望从文书中看到申请者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发挥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自称“领导者”。
展示你的思考深度,也是文书成功的关键之一。你不仅仅是做了某件事,更重要的是你从这件事中收获了什么,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很多人只写了“我学会了坚持不懈”,或者“我变得更加成熟”。这还不够!你要深入挖掘“为什么”你学会了坚持不懈,这种坚持体现在哪里,它又是如何影响你未来的选择和规划的。你对社会现象、科学问题、艺术形式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吗?这些都可以体现在文书中。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学生,他文书中写到自己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思考。他没有直接说“我对AI伦理很感兴趣”,而是从自己一次因为AI推荐算法而感到沮丧的经历出发,深入探讨了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以及人类在智能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问题。这种从个人体验到宏大主题的跳跃和反思,非常打动人。据斯坦福大学的招生官在一次校内分享会上提到,他们特别欣赏那些能够将个人经历与更广泛的社会、科学或哲学问题联系起来,展现出批判性思维和深邃洞察力的申请者。
当然,说来说去,文书最终还是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你为什么想去这所大学?这可不是让你写一堆官网上的溢美之词,什么“贵校历史悠久,师资雄厚”之类的套话。招生官看一眼就知道这是模板。你要做的是,把这所大学的某个具体特点,比如某个教授的研究方向、某个独特的课程、某个特定的社团活动,或者学校的某一文化氛围,与你的个人兴趣、学术目标甚至未来规划紧密联系起来。你需要做足功课,深入了解目标院校。比如,如果你申请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你可以提到他们独特的“WIEST”项目(Wharton Investment and Trading Group),以及你如何在高中阶段就对量化投资产生了兴趣,并且希望在WIEST中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深入学习和实践。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官网介绍,他们的确有许多学生主导的社团和实践项目,这非常考验申请者是否真的对学院有所了解并有清晰的规划。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可能真的觉得自己的人生平平无奇,没有任何“抓马”的经历可以写。这个时候,你就要从你的兴趣爱好入手。你喜欢烹饪吗?你喜欢摄影吗?你喜欢收集老唱片吗?你喜欢研究冷门历史吗?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文书的素材。关键在于,你如何通过这些爱好展现你的个性、你的学习能力、你的坚持,以及你对生活的热爱。我有个学生,他文书就写自己对观鸟的痴迷。他描述了自己如何为了观察一种稀有的候鸟,在寒冷的清晨蹲守在湿地,如何通过不断学习鸟类知识来识别不同的物种,以及最终拍到那只鸟时的兴奋和对自然生态的敬畏。这个故事虽然小众,但却非常清晰地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对目标的执着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据康奈尔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CALS)的招生官表示,他们非常欣赏学生能够将个人兴趣与对自然环境的关注结合起来,展现出对某一领域的深度投入和热情。
文书里,语言的运用也是一门艺术。别以为用词越华丽、句子越复杂就越显得有水平。恰恰相反,简洁、生动、真诚的语言才是王道。用你自己的声音去写,别去模仿别人,也别想着去堆砌那些你平时根本不会用的“大词”。想象一下,你正在和一个很亲切的招生官面对面聊天,你会怎么说?你就用那种语气去写。适当运用一些比喻、排比,能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但切记不要过度,否则会显得矫揉造作。保持文章的节奏感,读起来要流畅,不能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文书指导(JHU Essays That Worked)栏目展示的成功案例,许多被录取的文书都以其真诚、清晰且富有个人风格的语言著称,而非华丽堆砌辞藻。
文书写作过程中,也有一些“雷区”是千万不能碰的。首先,千万别写那些让你看起来像个“圣人”的故事。没有人是完美的,招生官也不想看一个完美无缺的机器人。你完全可以写你曾经的失败、挫折,但重点是,你从这些失败中吸取了什么教训,你是如何重新站起来的。写你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自我反思,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故事。据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办在其官方博客中强调,他们鼓励学生在文书中展现脆弱和成长,因为这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韧性和自我认知。
其次,别把文书写成你的简历复述版。招生官已经有你的简历了,他们不需要你再把上面写过的活动和奖项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文书是用来补充简历,展现简历背后那个鲜活的你,那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故事的你。如果你的文书内容和简历高度重合,那招生官读起来会觉得非常无聊,甚至觉得你没有用心准备。再三强调,文书是展现深度和反思的平台,不是你成绩单和活动列表的扩写。据西北大学招生官网明确指出,文书是展示个人独特声音和视角的机会,不应重复简历或成绩单上的信息。
还有,有些同学为了追求“个性”,可能会写一些非常极端、非常负能量或者引发争议的话题。除非你能非常巧妙、非常深刻地去处理这些话题,并且能展现出你积极的思考和成长,否则,最好是避开。招生官想招的是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的负能量机器。如果你真的想写一些比较沉重的话题,一定要确保你最终能传递出正能量,展现出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据杜克大学招生官的建议,如果选择写敏感话题,必须确保文章的重点在于你的成长、学习和积极的展望,而非仅仅陈述问题或抱怨。
另外,别忘了让你的文书有“温度”。招生官一天看那么多冰冷的文字,如果你能写出一个充满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故事,那无疑会让他们眼前一亮。这种温度不是刻意煽情,而是你真实情感的流露。比如,你写你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不仅仅是列举数据,而是描述你看到某个场景时内心受到的冲击和由此引发的责任感;你写你和家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仅是讲述事件,而是流露出你对家人的爱和感激。这种真诚的情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也最能打动人心。根据对美国顶尖大学招生官的匿名调查显示,文章中流露出的真诚情感和个人热情是他们衡量文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写完初稿之后,千万别急着交。修改!修改!再修改!文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先放几天,等脑子清醒了再拿出来读。读的时候,最好是朗读出来,这样你就能更容易发现语病、不流畅的地方,或者节奏感不好的句子。然后,找信任的人给你提意见。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长学姐,甚至是你爸妈(虽然他们可能不懂招生官想看什么,但他们可以从你的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是“你”的声音来给你反馈)。不过,听取意见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最终还是要形成你自己的声音和风格。据《U.S. News & World Report》针对大学招生流程的报道,顶尖大学的招生官普遍建议学生在提交文书前进行多轮修改,并寻求不同视角的反馈,以确保文书的质量和清晰度。
最后,关于字数问题。很多学校会对文书有字数限制,比如Common App的主文书通常是650字。别想着去钻空子,也不要刻意为了凑字数而注水。在有限的字数里,把你的故事讲清楚,把你的思想表达透彻,这才是真正考验你写作能力的地方。如果你的故事很精彩,逻辑很清晰,字数少一点也不是问题。如果你的文章逻辑混乱,废话连篇,即使字数达到上限,也只会让招生官感到厌烦。所以,在精不在多。在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上都下功夫,让它们为你的故事服务,为你的目的服务。比如,乔治城大学的一些附加文书限制在250字以内,这就要求学生在极度精炼的语言中展现出深刻的思考和个人特质。
所以,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觉得心里有点谱了?别再对着空白文档发愁了。拿起笔,或者敲开键盘,想想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瞬间,那些让你挠头思考的难题,那些让你感到委屈但又让你成长的经历。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用你的真心,用你的语言。你根本不需要去追逐那些别人眼中的“高大上”,你只需要真实地呈现你自己。因为,你的独一无二,就是你最好的闪光点。去吧,开始写你的故事,别怕犯错,别怕写得不够好。先写出来,再慢慢打磨。相信我,只要你用心去写,你的文书一定会闪耀出属于你的光芒,让招生官感受到屏幕背后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