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下飞机那天,伦敦希思罗机场特有的冷冽空气,混杂着淡淡的香水味和咖啡味,扑面而来。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皱巴巴的入学通知书,心里就像装了两只小鹿,一只兴奋得乱蹦,一只紧张得发抖。看着周围形色匆匆的人群,每个人都好像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有我,拖着两个超大的行李箱,站在巨大的指示牌下,感觉自己渺小得像一颗尘埃。那真是教科书般的“文化冲击第一课”啊,不是书本上写的什么风俗习惯差异,而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关于“我是谁,我要去哪里”的迷茫。
刚开始的那几个星期,真是“人在伦敦,心在飘”。地铁上的报站听得似懂非懂,超市里的商品标签看得眼花缭乱,连点个咖啡都要深呼吸好几次才敢开口。我记得有一次在一家小咖啡馆,想点一杯卡布奇诺,结果一紧张,说成了“I want a cappuccino, please.”,语调平平,像在陈述事实。店员小哥愣了一下,大概是觉得我太严肃了吧,好在我指了指菜单上的图片,才总算顺利喝上了那杯有点苦涩却又暖心的咖啡。那时候,每一次成功完成的小任务,比如独自乘坐地铁去了远一点的地方,或者在超市买齐了一周的食材,都像是给自己打了一剂强心针,一点点找回在这个“雾都”里的存在感。数据显示,伦敦是全球语言多样性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超过300种语言,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在日常交流中遇到障碍,是再普遍不过的体验了,据Visit London官网资料。
课业上的挑战,更是实打实的“硬骨头”。我之前在国内习惯了被动听课、刷题考试的模式,到了这里,小班研讨会(Seminar)的讨论氛围,还有那种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论文写作,简直是把我整个学习系统都格式化了一遍。第一次参加研讨会,我几乎全程都是“哑巴”状态,看着同学们你来我往地抛出观点,我的脑子飞速运转,却组织不出几句流利的英语来表达。会议结束,那种挫败感真的快把我淹没了。我当时特别担心,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里。我后来发现,像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这样的顶尖大学,学生支持中心会提供专门的学术写作辅导和研讨会参与技巧工作坊,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适应这里的教学模式,据LSE学生服务官网显示。这些资源,真的帮我慢慢找到了方向,开始敢于在课堂上提出我的疑问,甚至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活上的各种行政手续,更是把我折腾得够呛。还记得办银行卡的时候,我拿着学校开的各种证明,跑了好几家银行,才终于搞明白“Proof of Address”(住址证明)的重要性。那时候手机卡刚办好,流量有限,每次查资料都要精打细算。还有去注册GP(全科医生),填了一堆表格,排了老长的队,才算是有了在这里看病的资格。很多事情,在国内看来是轻而易举,在这里却成了层层关卡。我记得我的室友小陈就曾吐槽过,为了开一个本地的银行账户,他甚至需要先收到一封写着他地址的信件作为地址证明,而他当时刚搬来,哪里来的信件?后来我们发现一些数字银行比如Monzo和Revolut,它们为国际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开户流程,不需要那么多的纸质证明,这简直是救命稻草啊。据英国学生论坛The Student Room的经验分享,这些数字银行是很多新来留学生的首选。
住房问题,更是留学生们永远的心头大石。伦敦的房租,那可真是让钱包“瘦身”最快的方式。我刚开始住的是学校宿舍,虽然方便,但性价比真的不高。后来为了省钱,跟朋友们一起在外面租了房。那是一间位于三区的小公寓,房间不大,但胜在有厨房,能自己做饭。我们为了抢这套房,几乎是看一眼就决定了,生怕错过了。记得有一次看房,房东直接说“再不决定,后面还有好几组人等着”,那种竞争的激烈程度,真让人喘不过气。根据Knight Frank/UCAS 2023年的学生住宿调查报告,伦敦地区专用学生公寓的平均周租金已高达285英镑,远超英国全国平均的158英镑,这确实给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刚到伦敦的那段时间,尽管身边人来人往,但我却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社交媒体上,国内的朋友们晒着聚会、美食,而我,独自一人在宿舍里对着电脑,看着窗外阴沉的天气。鼓起勇气参加了学校的几次迎新活动,大家礼貌性地聊了几句,交换了社交账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种努力融入却无果的失落感,真的挺伤人的。我记得有一次,我甚至在校园里看到了一对情侣在拥抱,那一瞬间,我特别想家,想和家人视频,但又怕他们担心,于是只能悄悄躲起来,给最好的朋友发了条信息抱怨。2022年英国全国学生联合会(NUS)的一项调查就指出,近一半的大学生曾表示感到孤独,对于身处异乡、文化背景不同的国际学生来说,这种孤独感往往更加强烈,尤其是在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里。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在学校的布告栏上看到一个中文社团的招新海报,上面写着“麻将之夜”和“包饺子活动”。虽然我一直想多接触当地文化,但那一刻,乡愁的力量战胜了一切。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推开活动室的门,里面传来熟悉的乡音和笑声,那一刻,我的眼眶都湿润了。大家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聊着家乡的美食,分享着彼此的求学经历。那一晚,我吃到了久违的饺子,虽然味道比不上家里的,但那份温暖和归属感,却胜过千言万语。数据显示,像伦敦大学学院(UCL)这样的大学,其学生会下属的社团数量就超过300个,涵盖了从学术、兴趣到文化交流的各种类型,这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交平台,据UCL学生会官网介绍。我后来发现,社团活动真的是打开社交圈的绝佳途径。
除了校园内的活动,我也开始鼓起勇气,慢慢探索这座巨大的城市。我不再只盯着那些旅游攻略上的“必去景点”,而是开始漫无目的地在伦敦的街头巷尾游荡。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独立书店,里面有各种二手书和独特的艺术品;我在波特贝罗市场淘到了几个可爱的小摆件;我在格林威治公园的山顶,静静地看着泰晤士河蜿蜒流淌,看着远处的金融城高楼林立,那一刻,突然觉得,这座城市好像也没那么遥远了,它开始有了属于我的印记。伦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世界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还在于它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更棒的是,伦敦拥有超过250个免费景点,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和海德公园,这让学生们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尽情探索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据Visit London官方信息。
胃,是离心最近的地方。在找到合适的中国超市之前,我曾一度靠着外卖和宿舍楼下的快餐度日。但人总归是要吃饭的,后来我跟着学姐去了唐人街的永发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亚洲食材,那一刻的激动,不亚于在异乡遇到老乡。从那以后,我的厨房生活就丰富起来了。每周和室友轮流做饭,有时候是川菜,有时候是粤菜,甚至还有日本料理。大家围坐在一起,吐槽学校的奇葩规定,分享各自遇到的趣事,厨房里升腾的热气,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和孤单。伦敦这座城市,拥有超过900万人口,其多元文化体现在大街小巷的国际美食上,从唐人街的亚洲超市到各个社区的欧洲熟食店,几乎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这使得留学生能够轻易地找到家乡的味道,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数据。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我也尝试着找了一份兼职。在咖啡店打工,虽然每天都要站好几个小时,手也常常被烫到,但能用自己挣来的钱支付一部分生活费,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这份工作也让我接触到了更多当地人,听他们聊生活,聊工作,无形中也提升了我的口语和应变能力。我记得有一次,一个老顾客对我说:“你的拿铁拉花越来越漂亮了!”那一瞬间,我心里暖洋洋的。英国政府规定,持有Tier 4(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在学期内每周可以合法工作不超过20小时,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目前英国21岁及以上人群的最低时薪为11.44英镑,这为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生活补贴,据英国政府(Gov.uk)和UKVI(英国签证与移民局)指南。
身心健康,也是我学会关注的重要部分。留学生活充满了压力,学业的,经济的,社交的。有好几次,我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整晚失眠,白天也提不起精神。后来,我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开始尝试定期去学校的健身房跑步,还在网上找了一些冥想的音频。慢慢地,我发现运动和冥想真的能帮助我缓解焦虑,让我的思绪变得清晰。我也学会了向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寻求帮助,和专业的咨询师聊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像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等许多英国大学,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并经常推荐学生使用Headspace或Calm等冥想应用,以支持他们的心理健康,这在各大学的学生服务网站上都有详细说明。
回过头看,从刚来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在伦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这个过程充满了泪水和汗水,但也充满了成长和惊喜。我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我不再害怕迷路,因为我知道,每一次迷路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发现。我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我知道,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认识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的“伦敦家人”,我们一起在特拉法加广场跨年,一起在泰晤士河边野餐,一起在期末考前互相打气。我发现,这种从“漂泊感”到“归属感”的转变,不仅仅是适应了环境,更是内在的一种蜕变。一项QS的调查显示,83%的国际毕业生认为他们的留学经历显著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这其中就包括了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在异国他乡锻炼出的宝贵软技能。
这些珍贵的回忆和收获,构成了我在雾都求学最美丽的篇章。伦敦,这座曾经让我感到陌生和压抑的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心中的第二个家。我有了自己的“秘密基地”,比如泰特现代美术馆顶楼的咖啡厅,那里可以看到整个泰晤士河的壮丽景色;又或者我常去的那家街角书店,它的旧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在这里建立了新的生活,新的友谊,新的梦想。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伦敦是全球绿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之一,拥有超过3000个公园和绿地,覆盖近47%的城市面积,这为居民提供了无数的休憩场所和社交空间,也让留学生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归属感,据伦敦市长办公室官网数据。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经历我当初的迷茫,请记住,这条路没有人是轻松走过的。别给自己太大压力,真的,没必要跟别人比谁适应得快、谁的朋友多。允许自己有个适应期,犯点小错,这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儿了。饿了就去吃点好的,哪怕是自己煮一碗泡面,也要加个蛋。累了就歇歇,去公园里坐坐,看看天,什么都不想。找找学校的学生服务中心,那里有很多我们想不到的资源。找几个能说知心话的朋友,哪怕只是吐槽一下期末考的变态题,都能让你好受很多。最重要的是,别把自己闷起来,多出去走走,这座城市那么大,总有个角落是为你准备的。它可能不是什么著名景点,也许就是你楼下的一个咖啡馆,或者是一个小小的社区公园。慢慢来,你会找到那个能让你心安的地方,找到属于你的《雾都求学:我心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