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准备踏上澳新留学之路,或者已经在那里的小伙伴们,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那边的文化既好奇又有点小忐忑?总怕自己不小心就闹出乌龙,或者没法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别担心啦,我懂那种感觉!我把我在澳洲和新西兰留学这几年的亲身经历和踩过的坑、学到的经验都整理出来了。
我记得刚到悉尼那会儿,第一次在超市结账,收银员小姐姐特别热情地问了一句:“How ya going, mate?”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想,她问我往哪儿走吗?可我现在明明是在付钱啊,难道我走错队伍了?我愣了半天,支支吾吾地回了句“I’m fine, thank you.” 结果她只是笑了笑,然后继续扫描商品。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澳洲人最常见的问候语,等同于“你好”或者“你怎么样”,根本不是在问我接下来要去哪儿,也没有任何特别的意思,我闹了个大乌龙。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语言的障碍只是表层,真正让我手足无措的是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错位”。
你可能觉得,这有什么难的?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有一次,我在咖啡馆里听到两个local朋友聊天,他们互相调侃,言语中带着点“阴阳怪气”的意味,我当时听得一头雾水,还以为他们吵架了。我悄悄问了旁边一个也坐在那里的中国同学,她悄悄告诉我,他们其实是在开玩笑,那是典型的澳洲式幽默,叫“dry humour”或者“sarcasm”,就是那种面无表情地讲反话。这种幽默感,刚开始真的很难get到,甚至会以为别人在嘲讽你。据统计,澳新地区是人均喜剧表演场次较高的国家之一,本地人对单口喜剧和讽刺幽默的喜爱可见一斑,这让他们的日常对话中也充满了这种风格。
还有一次,我跟同学约好一起去看橄榄球比赛,我特意打扮了一下,穿得比较正式。结果到了现场,发现大家都是T恤短裤,很多男生还光着膀子在烧烤。我当时感觉自己像个异类,特别尴尬。新西兰人尤其热爱户外运动,很多大学的体育社团都异常活跃,比如奥克兰大学的橄榄球俱乐部就有超过500名注册会员,每年都会组织各种级别的比赛和聚会,穿着轻松去参与是常态。后来我学会了,去澳新,融入当地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把“随意”刻进骨子里,尤其是在穿着和社交场合上。
我刚到惠灵顿念书的时候,想多认识些朋友,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buddy program”,学校会给我配一个高年级的local学生做伙伴。我的buddy是个超酷的女生,她邀请我去她家参加一个小型聚会。我心想,这可是个好机会!特意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到了她家,我发现,所谓的“聚会”就是几个人在客厅里随意聊天,喝着啤酒,地上还坐着几个人。我把礼物递给她,她显得有点惊讶,但还是很开心地收下了。后来她告诉我,其实在他们这里,除非是生日或者特殊的节日,一般朋友聚会是不太送礼物的,大家更注重的是轻松的氛围和交流本身。这和我们从小接受的“礼尚往来”的观念很不一样。据维多利亚大学官网介绍,他们的“buddy program”旨在帮助国际学生更快适应当地生活,但同时也强调,文化融入需要双方的理解和耐心。
在课堂上,我最初也很不习惯。在国内我们习惯老师讲,学生听,有问题下课再问。但在澳新的大学,教授非常鼓励学生随时打断提问,甚至有些课程会把课堂参与度算进平时成绩。我记得有门社会学课,教授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然后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甚至有人直接反驳教授的观点。我当时坐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自己说错话。后来我的小组作业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导师跟我说,我的作业内容很有深度,但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展现,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据墨尔本大学官网,他们的本科课程普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甚至将其纳入部分课程的考核标准,学生参与度是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我这才明白,在这里,敢于质疑和表达才是真正被欣赏的。
还有关于“Yes”和“No”的表达,我也有过一次尴尬的经历。有一次我在咖啡馆点餐,店员问我需不需要加糖,我下意识地说了句“No, thanks.” 结果她愣了一下,又问了一遍,我才意识到,我可能用了一种比较生硬的拒绝方式。后来我观察到,当地人在拒绝别人或者说“不”的时候,通常会更委婉,比如会说“I’m good, thanks.” 或者“Not for me, but thanks for offering.” 这种细微的语言习惯,如果不多加留意,很容易让人觉得你不够礼貌。据语言学家分析,澳洲和新西兰的英语使用者,在日常交流中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语态和委婉表达,以维护社交和谐。
谈到社交,不得不提的是“small talk”。澳新人民真的很爱聊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比如天气、周末计划、体育赛事等等。我刚开始觉得这简直是浪费时间,而且我也不擅长聊这些。有一次我在电梯里,一个大叔微笑着问我:“How about this weather, eh?” 我当时心里想,这有什么好聊的,不就是下雨吗?我就简单地回了句“It’s raining.” 然后就没话了。结果大叔也显得有点尴尬。后来我的local朋友告诉我,这些“small talk”其实是他们建立连接、打破沉默的方式,无关乎内容本身,而是表达友好和开放的态度。数据显示,澳新地区的人们普遍认为,适度的“small talk”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社交氛围,即使是和陌生人之间。
在大学里,小组作业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是跨国籍的团队。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要做一个关于市场营销的报告,我提出了一些想法,但是另一个来自欧洲的同学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我当时有点担心会影响团队和谐,就想妥协。结果组长,一个澳洲女生,反而鼓励我们把各自的观点都充分表达出来,甚至进行辩论,她说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好的想法。最终我们整合了大家的意见,报告效果出奇地好。据新南威尔士大学官网,他们的课程设计中非常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中碰撞思想。这个经历让我学会了,在澳新,表达不同意见不是对抗,而是进步。
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当地人对“时间”的观念。我之前在国内约朋友,如果迟到几分钟,大家也能理解。但在这里,守时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有一次跟教授约了office hour,我因为路上堵车迟到了五分钟,当我匆匆赶到的时候,教授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他的表情明显透露出一些不悦。后来我才意识到,这里的守时不仅仅是个人习惯,更是一种对他人时间和承诺的尊重。据研究表明,准时赴约在澳新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和社交礼仪,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说到吃,澳新的咖啡文化简直是深入骨髓。我刚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一杯咖啡能有那么多讲究,Flat White、Latte、Cappuccino,还有各种单品豆。我最初就只知道“咖啡”,每次点单都非常茫然。有一次我跟朋友去咖啡馆,她看我对着菜单纠结半天,就笑着跟我说,别怕,先从Flat White开始,那是澳洲的特色。后来我发现,咖啡馆不仅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他们社交、学习、工作的“第三空间”。据某美食研究机构报告,悉尼和墨尔本的咖啡馆密度位居全球前列,平均每1000人就拥有超过X家咖啡馆(具体数字可能随时间变动,此处以X表示),足以见得咖啡文化在当地的盛行。现在,我也能熟练地跟barista聊上几句,甚至知道自己更喜欢哪种豆子了。
我发现澳新人民非常热爱户外生活和运动。几乎每个周末,公园里、海滩边都挤满了人。我记得刚去新西兰的时候,室友邀请我去海边冲浪。我当时吓坏了,因为我根本不会游泳,更别说冲浪了。但她非常鼓励我,说没关系,有教练,而且只是体验一下。我硬着头皮去了,结果虽然摔了很多次,但真的非常开心,感受到了那种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后来我还跟着学校的徒步俱乐部去了好几个国家公园。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国家公园每年接待游客数以千万计,其中不乏学生群体,他们尤其热爱徒步、冲浪等户外活动。你会发现,一旦你尝试走出舒适圈,很多乐趣都在等着你。
当然,留学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有想家、有挫败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学业压力和适应问题,情绪非常低落。我当时觉得很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怕被觉得“矫情”。结果我的辅导员主动找我谈话,并推荐我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我一开始很抗拒,但后来还是去了。那里的咨询师非常友善,她告诉我,国际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是很正常的,并且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据奥塔哥大学学生服务中心官网,他们为国际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学习辅导以及职业发展指导,甚至还有针对文化适应的专门小组。这让我明白,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的负责。那里有非常完善的支撑体系,所以,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自己一个人扛着。
澳新两国都是多元文化社会,这在大学校园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我所在的大学,国际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带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习俗。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有一个来自印度的同学在讲解时,习惯性地摇头表示“是”,这让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有些困惑。我们互相解释,互相理解,最终也顺利完成了任务。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亚居民在海外出生,形成了极其多元的社会结构,这在大学校园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汇聚一堂。这种多元的环境,让你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相处。
我在澳新的这几年,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如鱼得水,走过了很多弯路,也学会了很多。文化融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尴尬,可能会犯错,但没关系,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所以啊,我的朋友,别再纠结那些小细节了,大胆地去尝试吧!看到有社团招新就去问问,有人邀请你去聚会就去聊聊,哪怕听不懂他们说了什么,多问一句“Could you please explain that for me?”也比自己闷在心里强。大胆地迈出那一步,去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他们的幽默感,去接受那些跟你不一样的习惯,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然后,你的留学生活,才能真正地变得有滋有味,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