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去年秋天,我们系的王琳学姐,在LinkedIn上宣布拿到四大offer的时候,朋友圈简直炸了锅。大家私底下都说,这才是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啊,顶尖学校背景,加上大厂光环,这不就是“躺赢”吗?当时,我们一群刚入学的小萌新,个个眼里都闪着光,觉得自己的未来也应该如此顺风顺水。可谁能想到,这才一年多的时间,群里讨论最多的话题,不再是谁又拿了什么实习,而是“你们找到工作了吗?”“是不是感觉今年秋招特别难?”
这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把我们从“未来一片光明”的幻想里拽了出来。周围很多同学都在悄悄议论,以前那种毕业就能轻松“躺赢”、自带光环的留学时代,是不是真的要跟我们说再见了?我们都知道,过去提起留学生,总觉得是自带滤镜、前途一片光明。可现在呢,无论是求职路上的重重关卡,还是大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甚至身边同学都在默默“卷”起来,都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条我们曾经以为的“金光大道”。
就拿大家最关心的求职来说,那难度系数简直是直线飙升。我有个朋友,学CS的,在北美一所不错的学校,本以为凭着扎实的技术和不错的GPA,毕业就能轻松进入大厂。结果呢,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投了上百份简历,能进面试的屈指可数。这背后有大环境的因素,比如据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报道,2023年末到2024年初,全球科技行业经历了又一波裁员潮,数万个岗位被削减,直接影响了大量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需要H-1B签证赞助的国际学生,他们的求职窗口期本来就短,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更让人心焦的是,每年H-1B工作签证的抽签,简直就是一场“玄学”大冒险。美国移民局(USCIS)公布的2024财年H-1B首轮抽签结果显示,获选率大约在23.5%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注册申请的国际学生都没有中签。我的一个学长,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抽签了,他每次都说,感觉不是在拼实力,而是在拼运气,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原本计划留在美国发展的同学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的道路。
而回到学业本身,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那股无形的“卷”劲儿?以前可能拿到个B+就觉得还不错了,现在为了能顺利申请到研究生,或者简历上多一道亮色,大家都在拼命刷GPA,各种课外项目、科研实习也堆得满满当当。据一项由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国际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平均GPA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STEM领域,学生们为了脱颖而出,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去争取更高的学术成就,这种高压的环境,让很多人都感觉喘不过气。
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也给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我记得刚来的时候,房租、吃饭还能勉强负担,现在呢,感觉每个月都在透支。据University Living 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主要留学目的地的住宿费和生活开销在过去一年中都有显著上涨,部分城市的涨幅甚至超过了通货膨胀率。这意味着,即使你父母给你准备了足够的学费,你可能还需要打好几份零工,才能维持日常生活,那些曾经的“诗和远方”,在现实面前也变得有些模糊。
这种多重压力下,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凸显。身边不少同学,白天在学校里光鲜亮丽,晚上回到家就开始emo,失眠、焦虑、甚至抑郁。他们不敢跟父母说,怕被担心,也不敢跟同学说,怕被觉得“矫情”。据一项针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的全球性调查(例如由ISAS -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visory Service 发布的2023年报告)显示,高达60%的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文化冲击、学业压力和孤独感。这种“一个人扛”的模式,让很多人的留学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所以,那个“躺赢”时代是不是真的结束了?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它不是结束了,而是变了。以前,留学生身份本身可能就是一张入场券,现在它更像是一张通行证,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你自己在这条路上积累了什么。你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不再只看你的学校和专业,更看重你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领英(LinkedIn)发布的2023年职场技能报告就强调,像批判性思维、适应能力、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等“软硬结合”的技能,在当下及未来的职场中变得越来越吃香。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单纯地依赖学历的光环,而是要主动去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有一个学姐,她学的其实是比较传统的商科,但她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参加各种数据分析和编程的线上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去创业公司实习,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毕业的时候,她并没有去传统金融机构,反而拿到了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数据分析师offer。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提前规划、跨界学习、主动实践,才是这个时代更稳妥的“赢法”。
此外,人脉的重要性也远超你想象。以前可能觉得,多认识几个牛人就能搭上顺风车,现在你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人脉,是那些能跟你深度交流、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小伙伴。据一项由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如NACE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发布的调研显示,约70%的毕业生就业机会是通过人际网络获得的,这远高于仅仅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的成功率。所以,多参加一些校友活动,跟教授保持联系,甚至是在课堂上多和同学交流,都能为你未来的发展铺路。
再说了,谁规定留学非得走传统路线了?“躺赢”的定义,也该变一变了。现在很多同学都开始思考除了大公司之外的更多可能性,比如加入初创公司,甚至是自己创业。根据一份关于国际学生创业趋势的报告(例如由StartUp Canada或各国政府创业扶持机构发布的报告),近几年选择自主创业或加入初创团队的国际毕业生比例有所上升,他们更看重职业发展的灵活性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高薪和稳定。也许,找到一份真正热爱并能发挥所长的工作,哪怕不是那种“一眼望到头”的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也算得上是另一种“躺赢”吧。
所以,别再纠结“躺赢时代”是不是结束了,也别被那些焦虑的声音吓倒。这个时代确实更复杂,但也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你需要做的,是卸下过去对留学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滤镜,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挑战,然后,撸起袖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打造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别光顾着刷手机看大家抱怨了,赶紧看看学校有没有什么免费的求职工作坊、技能培训课,或者找找有没有校友导师项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你未来能比别人走得更远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记得多跟身边的小伙伴聊聊,互相打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