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中文授课:到底是不是躺赢?
还记得小林吗?他去年申请港校的时候,跟我聊起,说:“哎呀,我看了好几个港校项目都有中文授课选项,这简直是给我开挂啊!我那英文,你知道的,平时考试磕磕绊绊的,要是能中文上课,那不就是躺赢了吗?听课不费劲,作业也能更快上手,想想都觉得轻松一大截。”当时我听完,只是笑笑没多说什么,心里却盘算着,这“躺赢”的念头,怕是不少同学都有过吧?这种感觉就像是,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平坦的石板路,而旁边那条泥泞的小径,是留给那些还在跟英文搏斗的勇士们。
中文授课的选项,初听起来确实像一块从天而降的馅饼,尤其对于那些担心自己英文水平还不够“港式”的同学。想想看,不用绞尽脑汁去理解那些拗口的学术词汇,不用担心课堂讨论时因为词不达意而错过精彩的观点。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有些与中国文化、教育相关的硕士课程,像中文系、中国研究中心的一些项目,就明确提供了中文授课或中英文双语授课模式,这无疑为大陆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其官网信息显示,部分课程会用普通话进行,让大家能更直接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可是,当我们把目光从课堂转移到整个留学生活,这扇“中文授课”的方便之门,带来的影响可就复杂多了。你以为的“躺赢”,可能只是让你在某个狭窄的领域里稍作喘息,更大的世界,依然需要你用英语去闯荡。就拿最日常的生活来说,走在香港街头,即便你用普通话点餐,用普通话问路,但地铁广播、公共设施的指示牌、电影院的排片表,英文无处不在。数据显示,香港超过九成的路牌是中英文双语,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身处一个国际化的都市,英语是这座城市的血液。
课堂内外的小组讨论和报告,也是英语的“主战场”。虽然你选择的专业是中文授课,但你身边的同学可不全是来自大陆。港校的国际化程度之高,是全球闻名的。据香港大学发布的最新学生多元化报告,其国际学生比例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不同背景的同学汇聚一堂。这意味着,当你们要一起完成一个小组作业时,为了方便沟通,大家很自然地会选择英文作为交流语言。这时候,如果你因为长期依赖中文授课而放任自己的英语口语和听力“生锈”,那可真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了。
学术写作的挑战,也远不止语言本身。你或许会觉得,既然是中文授课,那我的论文当然可以写中文。这当然没错,但请注意,学术中文和我们平时聊天、写邮件的中文,可是两码事。港校对学术规范、引用格式、论证逻辑的要求,即便用中文表达,也丝毫不会降低。我记得一个在香港浸会大学读传播学硕士的朋友小陈说过,她虽然用中文写论文,但导师对她的逻辑严谨性、论据支撑和数据分析能力要求非常高,甚至会建议她参考一些英文的学术期刊来学习写作规范,因为很多研究方法论的中文翻译都带有微妙的差异,而英文原版表达更精准。这说明,即便语言是中文,其背后严谨的学术思维和表达方式,还是需要你付出努力去适应和学习的。
更何况,许多中文授课的专业,它们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本身就可能是英文的。比如,一些偏向国际关系、经济学或计算机科学的中文授课课程,虽然老师用中文讲解,但阅读材料、前沿论文和案例分析,往往都来自全球范围内的英文出版物。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些跨学科研究项目,即使主导老师是华人,也经常推荐大量英文文献。如果你习惯了只读中文,那么在阅读理解速度和吸收前沿知识的能力上,会遇到不小的瓶颈。这可不是“躺赢”能解决的问题,反而需要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消化。
社交圈子的建立,也是一个需要英语参与的环节。港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从体育俱乐部到文化交流社团,应有尽有。加入这些社团,是融入当地生活、结交不同背景朋友的最佳途径。但如果你只局限于与说普通话的同学交流,或者因为英语沟通障碍而望而却步,那么你就会错过很多拓展视野、锻炼能力的机会。我认识一个在香港城市大学读公共政策的学长,他一开始也觉得中文授课很方便,但后来发现社团里很多活动和国际生交流会,都默认使用英文,他为了不掉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开口,据他回忆,那段经历虽然挑战,但也让他交到了很多非大陆的朋友。
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绕不开英语这道坎。即便你选择毕业后回内地发展,一份亮眼的英语能力证明,也是你简历上的巨大加分项。而如果你想留在香港工作,那英语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许多专业服务业、金融业和国际贸易行业,都要求员工具备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甚至会要求粤语能力。即便有些岗位注明“普通话流利优先”,但“英文流利”几乎是所有跨国公司和大型本地企业的标配。一份港校的学历固然含金量高,但没有与之匹配的语言能力,就像一台高性能跑车却装上了慢速轮胎,无法发挥其全部潜力。
有些同学可能会想,那我就先靠中文授课轻松过关,毕业前再恶补英语。这种想法其实很危险。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浸润和持续练习。你在港校学习的几年时间,是一个绝佳的英语沉浸式环境。如果你因为中文授课而放松了对英语的警惕,那么你不仅错失了宝贵的提升机会,甚至可能会让你的英语水平不进反退。香港教育大学的语言中心就有提供各种英语提升课程和语言伙伴计划,他们会强调,越早开始主动练习,效果越好。利用中文授课为你节省的精力,完全可以投入到英语的强化训练中去。
我们也要承认,中文授课确实在某些特定的专业领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在研读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汉语教学法等方面,使用母语进行授课和讨论,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精髓,捕捉到语言和文化中那些微妙的意涵。香港理工大学的中国文化文学硕士课程,就非常注重中文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据说课堂上的讨论往往火花四射,因为同学们都能用最熟悉的语言,对复杂概念进行高水平的思辨。这是英文授课难以完全替代的。
更直接的好处是,对于那些本身对专业内容就有浓厚兴趣,但因为语言障碍一直无法深入学习的同学来说,中文授课无疑降低了入门门槛。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复杂的专业知识、构建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而不是被语言反复拖后腿。据一些学生反馈,在课程初期,这种语言上的便利确实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港校的教学节奏和学术要求,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只是一个起步阶段的优势,绝不能成为你整个求学期间的“舒适区”。
然而,即使是中文授课的项目,港校也往往设有一定的英语入学门槛。比如,即便你申请的是中文授课的课程,香港都会大学(前香港公开大学)的研究生项目,通常也会要求申请者提供雅思(IELTS)或托福(TOEFL)成绩,以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应对英文教材和学术文献。这本身就说明,学校心里也清楚,完全脱离英语,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中是不现实的。
所以,当你选择中文授课的时候,请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彻底摆脱英语的“免死金牌”。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一面为你提供了更舒适、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而另一面,则可能悄悄地削弱你在国际化环境下的竞争力。你节省下来的英文听课时间,应该投入到更积极的英文输出和应用中去。
与其幻想“躺赢”,不如把中文授课看作是你攻克专业知识的有力武器,而与此同时,你更要主动出击,利用港校浓厚的英语环境,把你的英文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多参加英文社团活动,多跟国际生交流,多看英文电影和剧集,甚至可以找一些英文兼职或实习机会。别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手握中文授课的漂亮文凭,却在英文面试官面前结结巴巴。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开始,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哪怕是通勤路上听听英文播客,也要让自己的耳朵和舌头保持“在线”状态。记住,真正的“赢家”,从来都不是躺着等来的,而是主动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