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我在这里的蜕变之旅
还记得那是2018年的秋天,我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站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入境大厅里。周围人声鼎沸,各种口音的英语像潮水一样涌过来,而我,一个来自异国的少年,脑子里嗡嗡作响,感觉自己就像《哈利·波特》里第一次进入对角巷的麻瓜,既兴奋又有点手足无措。说实话,那会儿我连最简单的“Excuse me, where is the toilet?”都说得磕磕巴巴,生怕一开口就露馅儿。飞机落地前,我在舷窗边看着底下连绵的绿色田野和红砖屋顶,心里想着这片土地将会如何塑造我。我那时候绝对想不到,未来几年,我会在这个地方经历一场彻彻底底的蜕变。
刚开始的日子,文化冲击来得比我想象的还要猛烈。比如,英国人喝茶的频率简直高到离谱,几乎任何场合都能来一杯,从早餐的牛奶红茶,到下午的“Tea Time”,再到晚上看电视时手边的那一杯。记得有一次去同学家做客,他们家真的备着好几种茶叶,甚至还有专门的茶壶保暖套,这让我这个平时只喝白开水或可乐的人大开眼界。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22学年,英国国际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67万,我只是这浩瀚数字中的一员,但每一个刚来的学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第一次冲击”。
除了喝茶,公共场合的“抱歉”和“谢谢”更是英国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一开始我会觉得有点多余,明明只是擦肩而过,或者店员递给我商品,却要不停地说“Sorry”和“Thank you”。有一次在超市里,我不小心碰掉了货架上的一罐豆子,立刻就有好几个人冲过来问我“Are you alright?”,接着帮我捡起来,还不断地说着“Sorry”。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在英国,个人空间和礼貌被看得特别重。这种细微的文化差异,一开始让我感到些许不适,但很快我就习惯了,甚至开始反思自己以前是不是太“粗线条”了,毕竟在2021/22学年,全英共有来自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
语言障碍,那更是我留学初期的一座大山。虽然在国内雅思考了还算过得去的分数,可真的到了全英文环境,才发现“听懂”和“听明白”完全是两码事。教授上课语速飞快,各种专业术语和比喻层出不穷;同学们讨论时,口音更是五花八门,苏格兰腔、爱尔兰腔、伦敦腔,听得我耳朵直打架。我记得第一堂小组讨论课,大家七嘴八舌地聊着,我努力想插上话,却发现自己脑子里组织好的一句话,等轮到我的时候,话题已经转了好几圈了。好几次我只能尴尬地笑笑,或者假装点头。但慢慢我发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这样的大学,国际学生占比非常高,他们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国际学生欢迎周,其中就包括了帮助大家适应语言环境的讲座和社群活动,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为了克服语言上的挑战,我强迫自己去适应。每天除了听课,我还把所有教授推荐的阅读材料都找来啃,不懂的词就查字典。我甚至把一些热门英剧、电影反复看好几遍,模仿他们的发音和语调。学校里提供的语言支持课程也帮了我大忙。像伦敦大学学院(UCL)的语言与国际教育中心(CLIE)就提供了各种英语提升课程,包括学术写作、口语表达和雅思备考等,很多都是免费或者针对本校学生有优惠的。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口语提高班,老师会组织我们进行辩论和角色扮演,这让我有机会在更轻松的环境下练习,一点点找回了开口的勇气。
学业方面,英国大学的教学模式也与国内大相径庭。国内更多是老师系统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而英国则非常强调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教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抛砖引玉,大部分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和完成大量的阅读。我学的专业,一周的课时量可能只有十几节,但课后需要阅读的文献简直堆积如山。刚开始我根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写出来的论文也常常因为缺乏批判性分析而被老师打回来。数据显示,很多英国大学本科阶段的每周接触时间(contact hours)在文科专业里甚至低于15小时,这意味着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那段时间,我几乎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个家。我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利用学校的电子资源库,掌握了各种学术数据库的检索技巧。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写一篇关于英国脱欧对供应链影响的论文,我几乎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还查阅了大量的政府报告和新闻报道。我发现,像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莫恩图书馆(Maughan Library),其馆藏量就超过了75万册,这些丰富的资源让我可以深入研究每一个课题。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后来能够熟练地完成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我发现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我的导师也鼓励我多参与课堂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是错的,那也是思考的过程。
离开父母的庇护,独立生活更是我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以前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柴米油盐”——做饭。我记得第一次去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食材,完全不知道该买什么,怎么搭配,连“茄子”的英文都一下子想不起来。最后只能买了一堆方便面和速冻食品。后来,我开始跟着YouTube上的教学视频学做饭,从最简单的意面、炒饭开始,慢慢尝试英国本地的菜肴,比如牧羊人派(Shepherd's Pie)。渐渐地,我不仅能做出可口的饭菜,甚至还学会了精打细算。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给出的学生生活费用估算,在伦敦,学生每月的生活开销(不含学费)大约在1200-1500英镑之间,这笔钱需要精打细算才能过得舒服。
除了做饭,租房、水电煤气、办理银行卡,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挑战。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英国的银行系统,理解各种账单的含义。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对英国的垃圾分类政策不熟悉,把一些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混在一起扔了,结果被物业警告,让我脸红不已。不过,我很快就了解了英国学生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根据英国政府官网(GOV.UK)的说明,全日制学生通常可以豁免缴纳市政税(Council Tax),这为我们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点点滴滴的经验,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交也是我在英国的一大课题。刚到英国时,由于语言不自信,加上性格有些内向,我不太敢主动去认识新朋友。每次上完课就默默回宿舍,周末也常常是一个人待着。这种孤独感一度让我有些沮丧。我意识到,如果我一直把自己封闭起来,就永远无法融入这里的生活。于是,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主动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我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社团,还报名了一个摄影俱乐部,虽然我摄影技术一般,但至少给了我一个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像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学生会就拥有超过400个学生社团,涵盖了从学术到兴趣爱好的方方面面,总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
在社团里,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有德国的、意大利的、印度的,还有来自日本和韩国的。我们一起参加学校的派对,一起去伦敦周边的小镇旅行,一起在圣诞节前夕体验英国的传统市集。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文化,交流彼此的留学经验。我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着类似的困惑和烦恼,这让我感到不再孤单。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交流中,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比如,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就以其国际化程度闻名,学生来自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非常多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英国的留学生活也让我有机会探索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在国内时,我是一个典型的“宅男”,周末就是打游戏、看剧。但在英国,我发现这里的户外活动和文化生活非常丰富。我开始尝试徒步,沿着海岸线探索英格兰的小渔村,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我还办了一张16-25 Railcard,这是英国国家铁路公司为年轻学生提供的优惠卡,可以享受三分之一的火车票折扣,让我可以更经济实惠地周游英国各地。我去了苏格兰高地,被那里的壮丽景色深深震撼;也在伦敦看了几场西区音乐剧,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除了旅游,我还尝试了兼职工作。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也为了更好地体验当地生活,我申请了一份在大学食堂的兼职。虽然只是简单的服务工作,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英国本地人,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根据英国签证与移民局(UKVI)的规定,持有学生签证(Tier 4或Student Visa)的国际学生在学期期间通常可以每周合法工作不超过20小时,这给了我们很大的灵活性去平衡学业和实践。这份工作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提升了我的服务意识,最重要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了生活费,这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豪。
当然,留学生活中也免不了会有低谷和挫折。我经历过考试失利,也曾因为语言不畅、文化隔阂而感到孤独和沮丧。每当这个时候,思乡之情就会特别强烈,甚至会怀疑自己当初选择留学的决定是否正确。有好几次,我躲在宿舍里偷偷哭,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也总是强颜欢笑。我发现,很多英国大学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专业的咨询服务。例如,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就为所有在校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包括一对一咨询、团体治疗和各种工作坊,帮助我们应对学业压力、思乡情绪和适应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正是这些看似困难的经历,推着我不断成长,让我变得更加坚韧。我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了独立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从最初连银行卡都不会办的“小白”,到后来能够独立完成论文、组织旅行、甚至处理兼职工作的各种事宜,我发现自己仿佛被一块磨刀石反复打磨过一样,变得更加锋利、更加自信。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财富。很多大学的校友网络也特别强大,像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就有超过20万名校友遍布全球,这意味着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有可能找到学长学姐来为你提供帮助和支持。
回望这几年,我不仅仅收获了学位,更重要的是,我完成了一次由内而外的蜕变。我学会了如何真正独立,不再事事依赖父母;我结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对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包容;我敢于去尝试和探索以前从没想过的事情,比如一个人背包旅行,或者在公众场合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自信心的建立,是留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根据英国国家学生调查(NSS)的结果,英国大学在教学质量、学生支持和技能培养方面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像我一样的学生,在学业和个人发展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现在,我已经在考虑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英国政府推出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Visa),允许国际学生在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或寻找工作长达两年,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来积累海外工作经验。根据英国签证与移民局(UKVI)的官方信息,这个签证通道极大地增加了国际学生在英国停留和发展的机会。我相信,凭借我在英国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以及积累的经验,无论未来身处何方,我都能够自信地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的蜕变之旅,正在向新的篇章迈进。
所以呀,如果你现在也站在留学的十字路口,心里有点小忐忑,有点小激动,那我想告诉你,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吧!别给自己设限,也别怕犯错。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会感到孤独,会想家,但请相信我,这些都只是你成长路上的小插曲。主动去尝试,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去探索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当你回过头看,你会发现,正是这些经历,让你成为了一个更强大、更独立、更优秀的自己。所以,别再犹豫啦,英国的大门敞开着,等你来书写你自己的蜕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