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遇害案:凶手专挑这种人?
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深夜里,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或者图书馆里只剩下你和寥寥几盏灯,忽然手机里弹出一条新闻推送,某个和你一样背景的留学生不幸遇害了。那一刻,心真的会咯噔一下,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揪紧。明明我们背井离乡是为了追逐梦想,为了更好的未来,可为什么,有些时候,美好的憧憬会突然被残酷的现实撕裂呢?这种不安感,我相信每个在外闯荡的留学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它不是要吓唬谁,也不是在指责任何一个不幸的人,只是想和大家伙儿一起好好聊聊,为什么有些同伴会不幸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它深入分析了一些我们平时可能没太留意的细节,比如哪些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甚至是一些外在的特点,可能会无意中让自己看起来更容易被盯上。这篇文章希望能帮你揭示这些潜在的风险点,让你知道怎么从犯罪分子的视角去看待“目标”,从而提前做好防范。真的建议你花几分钟读一读,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让爸妈少操一份心,也能更安心地在异国他乡闯荡。
你还记得去年在某华人论坛上刷屏的那个帖子吗?一个女留学生,刚下飞机不到一周,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异国风情,就在租住的公寓附近遭遇了抢劫。事后她回忆,那天她刚从超市出来,手里提着几大包东西,一边打电话和国内的妈妈报平安,一边漫不经心地走。包里放着刚取出来的现金,手机也是最新款。她后来才知道,就在她遭遇不测的街区,近半年来已经发生了多起针对亚洲面孔的抢劫案,犯罪分子似乎特别喜欢在傍晚时分,对那些看起来心不在焉、手里拎着很多东西,或者边走边打电话的人下手。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每年发布的统一犯罪报告显示,在一些留学生聚集的城市区域,街头抢劫案件中,受害者因分心而缺乏警惕性是导致其更容易被盯上的一个常见因素。这真不是巧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有时候,我们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些“信号”,把我们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很多时候,犯罪分子在挑选目标时,会把“易得性”放在第一位。这就好比森林里的捕食者,它们不会去追逐那些身强力壮、警惕性高的猎物,而是会寻找那些看起来体弱多病、落单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前几年在英国就发生过一起令人痛心的案件,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深夜独自步行回家的路上遭遇不测。警方调查发现,受害者经常独自在深夜出行,而且穿着打扮上并没有刻意低调,包包和手机都比较显眼。伦敦警察厅发布的年度犯罪报告中就提到,夜晚独行、携带贵重物品且缺乏警惕的人群,被抢劫或袭击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这说明了什么?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行侠本身就更容易成为目标,如果你又恰好没有“隐藏好自己的光芒”,无形中就提高了被注意的风险。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常常在网上晒自己的新包包、新鞋子,或者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在高级餐厅的打卡照,又或者po出新买的豪车钥匙?这种“无意中”的炫富,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张行走的“提款卡”。我一个朋友,他在美国读研,平时喜欢买些潮牌,有一次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张自己穿着限量版球鞋、戴着名牌手表,手里拿着刚买的奢侈品包包的照片。没过多久,他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就被几个陌生人尾随并抢走了身上的所有贵重物品。虽然无法直接证明与他的社交媒体内容有关,但事后他一直很懊悔自己过于高调。根据美国司法统计局的数据,财产犯罪中,犯罪分子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看起来拥有较高价值物品的潜在目标,他们认为这些目标“回报”更高。学会低调,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风险评估不足。好多同学刚到一个新环境,对当地的治安状况、哪些区域安全、哪些区域要避开并不了解。我记得有一次,我有个学妹为了省钱,在租房时选择了一个离学校有点距离,租金便宜的社区。她觉得白天走走也没什么,晚上搭公交车也方便。结果没过多久,她就经历了公寓被闯入的事件,幸好当时她不在家,没有受到人身伤害。后来她才从当地同学那里得知,她住的那个社区是出了名的治安混乱区,入室盗窃和抢劫案件频发。据她就读的大学校警部门发布的年度安全报告显示,校外租房的学生如果选择远离校警巡逻范围或治安状况不佳的区域,其遭遇犯罪的风险会大幅提升。了解你所居住城市的犯罪地图,问问当地人或者学校的安全部门,哪些街区最好避开,这真的特别重要。
我们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有时候会特别渴望被接纳,渴望友情,甚至渴望爱情。这种心理上的脆弱,可能也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就听说过一个挺悲伤的故事,一个女生通过某个交友软件认识了一个“帅哥”,对方对她嘘寒问暖,很快就取得了她的信任。她天真地以为遇到了真爱,经常向对方透露自己的行踪和生活细节。有一次,她单独赴约,结果被对方伙同他人囚禁并敲诈勒索。最终虽然获救,但身心受到了巨大创伤。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曾发布过一份针对留学生的诈骗警告,特别指出“杀猪盘”和一些利用留学生社交需求进行诈骗的案例,这些骗子往往会深入了解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实施犯罪。在网络上交友,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隐私。
手机不离手、耳机不离耳,这几乎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标配”。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时,也往往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我曾经亲眼看到一个同学,戴着大耳机,边走路边刷短视频,过马路时差点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到。他根本就没听到周围的喇叭声和别人的提醒。这样的情况,在治安不好的地方,简直就是给了犯罪分子一个完美的机会。他们会专门寻找那些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的行人,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很难及时发现危险,也难以做出有效反抗。据多伦多警方的统计数据,因玩手机或戴耳机而导致交通事故或成为街头抢劫受害者的案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人流量较少的区域。放下手机,摘下耳机,抬头看看周围的世界,哪怕只是几分钟,也能大大提升你的安全系数。
还有些同学,他们可能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对人充满了善意,缺乏对复杂人心的辨别能力。这种“善良的滤镜”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带来风险。比如,有同学可能会因为看对方可怜,就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借给“朋友”应急,或者把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告诉别人用来办理一些业务。结果呢,轻则被盗刷,重则被卷入洗钱或者诈骗活动。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AFP)就曾提醒留学生,警惕任何以借款、担保或其他看似“帮忙”的名义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因为这通常是身份盗窃或更严重犯罪的开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涉及金钱和个人信息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
酒精这东西,在轻松的派对氛围里,可能让人感觉很放松,很兴奋。但喝多了,判断力就会直线下降,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我有个朋友,参加了一个学校的派对,一时兴起多喝了几杯,结果在回家的路上迷迷糊糊,钱包和手机都被偷了。醒来后根本不记得是怎么回的家,也想不起小偷的样貌。这不是个例,美国大学校园安全报告(Clery Act Report)每年都会公布校园内及周边发生的犯罪数据,其中与酒精或药物滥用相关的性侵犯、抢劫等案件占比不低。数据显示,在酒精或药物影响下,学生的受害风险会显著增加。派对可以参加,但千万要控制好饮酒量,保持清醒,或者至少要和靠谱的朋友结伴而行,确保自己能安全回家。
咱们中国人讲究“和气生财”,遇到一些小摩擦,可能习惯忍让。但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视为软弱可欺。有些地方的犯罪分子,他们专门观察那些看起来不太会反抗的人。比如,当他们在公共场合遇到小偷小摸,或者被不怀好意的人搭讪时,如果表现出害怕、犹豫、或者完全不作声,反而可能会让对方觉得有机可乘,进一步变本加厉。美国一些社区安全组织提倡的“增强自卫意识”课程中,就强调了眼神接触、坚定回应和适当表达拒绝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不鼓励与犯罪分子正面冲突,但在初期就展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不合作态度,有时能有效震慑潜在的威胁者,让他们转而寻找更容易得手的目标。
很多大学为了学生安全,都会提供各种资源,比如紧急联络卡、安全出行APP、夜间校车服务等等。但有些同学可能觉得麻烦,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些资源的存在。我之前了解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针对国际学生推出的一个“Safe Walk”服务,可以在夜间提供志愿者护送,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有这项服务。校方后来做了宣传,使用率才有所提升。这意味着,即使学校提供了保护,如果我们不去主动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也帮不到我们。把学校提供的所有安全服务都过一遍,手机里下载好应急APP,设定好紧急联系人,这些都是给自己加的一道安全锁。别嫌麻烦,关键时刻,这些真的能救命。
大家出门在外,总会有点小情绪,遇到些不顺心的事情。有时候,因为学业压力、文化差异或者人际关系问题,我们的情绪会比较低落,甚至会产生焦虑或抑郁。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时,可能会变得比较孤僻,不喜欢社交,或者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脆弱感。这在犯罪分子眼里,可能也是一种信号。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人更容易被接近,也更容易被控制,或者在遇到危险时,反抗的意愿和能力会比较弱。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报告指出,长期处于心理健康困境中的个体,在面对外部风险时,可能会表现出较低的风险规避能力和寻求帮助的意愿。所以,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或者至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多和家人朋友聊聊,寻求帮助,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不只是为了心理健康,也是在无形中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咱们聊点实际的。现在,请你立马拿起手机,把你最信任的家人或者朋友的电话号码设为紧急联系人,最好是能一键拨出的那种。然后,去你的大学官网搜索一下“Campus Safety”或者“国际学生安全指南”,看看学校有没有提供免费的自卫课程、夜间护送服务、或者推荐的安全出行APP。把这些信息保存下来,或者干脆下载好APP。再想想你平时回家的路线,有没有哪段路是比较偏僻、光线不好的?下次出门,尽量避开那段路,或者选择和朋友结伴而行。晚上如果一定要出门,告诉你的室友或者朋友你要去哪里,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咱们在外头,真的要多长个心眼,别嫌麻烦,这些小习惯积累起来,就能给你铸造一道坚固的保护墙。咱们的目标是平平安安地完成学业,开开心心地闯荡世界,让爸妈放心,也让自己安心,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