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留学生弑亲:细思极恐
记得吗,上次我妈给我打电话,问我期末考怎么样,我说还行,她就接着问那谁家孩子这次又拿了奖学金,你是不是再努力点也能拿?那一刻,我拿着手机的手差点没抖掉,盯着电脑屏幕上堆积如山的due date,嘴里却只能挤出一句‘嗯,我会的’。那种感觉,说不上来的压抑,就像是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不声不响地压在胸口,让你呼吸都觉得费力。我们出国读书,外人看着光鲜亮丽,觉得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电影里,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背负的压力有多沉重。学业的重担,生活的琐碎,经济的压力,还有家里那份沉甸甸的期待,有时候真的会让人喘不过气。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那些不为人知的委屈和挣扎,很多时候都只能自己默默消化,假装一切都很好。
哎,最近又看到了那个让人心里一沉的新闻,一个22岁的留学生竟然对亲生父母下了毒手。标题上赫然写着‘细思极恐’,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咱们留学生群体看到这种事,第一反应肯定都是震惊、不可思议吧?感觉离我们好远,觉得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我当时看到新闻的时候,手上的咖啡都凉了,心里那种复杂的情绪真是说不清道不明。这种事情听起来太过极端,让人难以置信,可它就是发生了。
咱们出国读书,哪个不是为了拼个更好的未来?可这路走起来,真的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就拿学业来说,那种压力是实实在在、明晃晃的。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选了那种出了名的“地狱专业”,比如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读计算机科学(CS),那里的课程难度和作业量简直能把人逼疯。据UCSD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官网介绍,高年级课程往往涉及复杂的大型项目,学生每周投入30-40小时在课业上是常态,期末更是通宵达旦。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节奏,稍不留神就可能掉队,绩点下滑更是家常便饭,那种担心被淘汰、达不到家人期待的恐惧,每天都像影子一样跟着我们。
光是学业还不够,生活上的开销也是一笔天文数字。学费每年都在涨,房租、吃饭、交通,样样都得花钱。我一个在多伦多读书的朋友告诉我,他每月房租就占了生活费的一大半,加上吃饭和交通,几乎没有存款。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加拿大主要城市的租金中位数同比上涨了近10%,而国际学生的学费也持续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不少同学为了省钱,只能住得离学校很远,每天花大量时间通勤,或者吃最便宜的速食。这种经济上的拮据感,像是慢性病一样侵蚀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时刻觉得有双无形的手在扼住喉咙,喘不过气。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压力,那种无形的孤独感,才是最让人崩溃的。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周围都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都让我们很难真正融入进去。我认识一个学姐,刚去英国的时候,有一次发烧到40度,身边一个能帮忙的朋友都没有,只能一个人爬起来去药店买药,回来后躺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据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UKCISA)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40%的国际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感到孤独或社交孤立。我们表面上可能有很多“朋友”,但真正能敞开心扉,分享心事的人却寥寥无几。节日的时候,看到别人一家团聚,自己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和家人视频,那种落寞,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家里的期待,更是像一把双刃剑,既是动力,也是巨大的包袱。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送出国,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读书,他们当然希望我们能学业有成,将来回报他们。可他们有时并不了解我们在国外到底经历了什么。我妈就常说:“你在国外享福呢,多学点,别辜负我们的希望。”她不知道我为了赶一个报告,连续熬了三天夜;她不知道我为了省钱,连肉都舍不得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根据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一项针对亚洲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家庭对学业和职业的巨大期望是导致留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学生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甚至会隐瞒自己的真实困境。我们不敢说自己过得不好,不敢说自己很累,生怕他们担心,更怕他们觉得我们的付出不值得。
这些压力日积月累,就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如果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迟早有一天会爆炸。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心理健康已经亮起了红灯。失眠、焦虑、情绪低落,这些都是常见的信号。身边有些朋友,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突然爆发情绪。据澳洲大学心理健康报告(2023年)显示,国际学生群体中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本地学生,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表示曾经历过心理健康问题。可我们往往会选择忽视这些信号,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或者“大家不都这样吗”,甚至觉得寻求帮助是软弱的表现。
想要寻求帮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个朋友,因为压力太大,出现了严重的焦虑症,想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预约,结果被告知排队要等上一个月。据很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显示,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心理咨询师资源有限,预约等待时间普遍较长,有的甚至长达数周甚至数月。这种情况下,很多急需帮助的同学只能望而却步。寻求校外专业帮助呢?费用又是一大笔开销,而且很多保险不覆盖心理治疗,或者覆盖额度很低。再加上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要找到一个能真正理解我们、提供有效帮助的咨询师,更是难上加难。
在咱们亚洲文化里,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视为一种耻辱,大家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或者认为精神问题是“想太多”,甚至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很多同学即使内心痛苦万分,也不敢向外界求助,更不敢告诉父母。他们宁愿自己扛着,直到真的扛不住了。我听过一个同学分享,他得了抑郁症,父母知道后第一反应是问他是不是“中邪了”,而不是关心他的情绪。这种不理解,往往会让身处困境的人更加绝望,觉得没有人能帮自己,只能独自沉沦。
回头再看那个“22岁留学生弑亲”的新闻,也许背后隐藏的,就是这种层层叠叠、密不透风的绝望。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它可能反映了我们这个群体中一些被忽视的心理困境和情绪危机。当一个人所有的求助途径都被堵死,所有的情绪都被压抑到极致,那种极端的痛苦和扭曲,真的可能把一个原本应该阳光的年轻人推向无法挽回的深渊。这个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留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阴暗面,提醒我们,我们这个看似光鲜的群体,其实充满了各种不为人知的挣扎。
所以啊,亲爱的朋友们,读完这篇文章,我真的希望我们能对留学生的生活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可能会提醒我们,在异国他乡的我们,更需要关注彼此,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别让压力吞噬了自己。每个人心中都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不是吗?我们都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评判和指责。
别再一个人硬扛了,真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最近情绪很低落,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或者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别犹豫,赶紧找个人说说话。可以是身边的朋友,可以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甚至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专业的心理支持平台。很多学校现在都有24小时的心理健康热线,虽然等待时间可能长点,但至少能让你知道有地方可以去倾诉。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朋友状态不对劲,比如突然变得很沉默,或者情绪很反复,也请你主动关心一下,问问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一句简单的“你还好吗?”,一个真诚的拥抱,可能就能成为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步。记住,照顾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学业”和“成就”。你值得被爱,值得被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