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大家好。最近是不是又刷到那个新闻了?一个留学生,亲手,把自己的父母……我每次看到这种消息,心里都会莫名其妙地“咯噔”一下。倒不是说咱们会做那种事儿,而是那种复杂劲儿,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是不是总能让人感觉有点似曾相识?我们这些漂在外面的人,背井离乡的,谁还没点儿自己的不容易?这种极端的悲剧,就像一个警钟,狠狠地敲在心口上,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能把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留学家庭,逼到那么绝望的境地。
你还记得吗?刚来这边的日子,一切都新鲜又充满挑战。那时候我们可能还会和家里天天视频,分享今天的课堂趣事、遇到的新朋友,或者感叹一下超市里的零食有多奇怪。爸妈隔着屏幕,脸上都是骄傲和期待,嘴里念叨着“好好学习,别给我们省钱”。那时候的我们,大概都没想过,那些看似无害的叮嘱和期待,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一根根细细的线,慢慢地,悄无声息地,把我们捆绑起来,直到透不过气。
这种捆绑,很多时候都来自咱们家庭里最常见的四个字:“为你好”。爸妈砸锅卖铁送我们出来,图什么?不就是图个“前程似锦”吗?所以,学什么专业、去哪个城市、毕业后做什么,甚至交什么朋友,都可能被他们纳入“为你好”的范畴。据一项对中国留学生家庭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家长在孩子选择专业时会给出“强烈建议”或“决定性意见”,其中以商科、工程、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最为集中,因为这些专业被普遍认为“好找工作,挣钱多”,即使孩子本人兴趣寥寥。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直接,就是他们把自己的未来,甚至家庭的荣辱,都投注在了我们身上。
这种巨大的期待,就像是隐形的皇冠,戴在我们头上,看着光鲜,但沉甸甸的。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爸妈在国内都是医生,就希望他也能读医科,将来回国当个名医。结果他硬着头皮申请了某著名医学院的预科,来了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爱这行,光是那些枯燥的解剖图和拉丁文就让他头皮发麻。他每天在图书馆熬到深夜,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假装学习,发朋友圈也是精心挑选角度,生怕露出一点破绽。最终,他的GPA跌到了冰点,收到了学校的警告信。据加拿大某大学学生服务部门的报告,学业压力是导致国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专业选择与个人兴趣不符”更是其中的一个突出因素。
除了专业,学业本身的压力也经常让我们喘不过气。这边的教学模式和国内大相径庭,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小组讨论和独立研究,对我们这些习惯了“标准答案”的孩子来说,简直是跨越太平洋的挑战。语言障碍更是雪上加霜,哪怕雅思托福考得再高,真进了全英文的课堂,那种听不懂、插不上话的挫败感,是实实在在的。我听说过一个例子,一个同学因为英语口语不好,在小组作业里基本没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被组员排挤,作业分数一塌糊涂。他觉得自己特别没用,又不敢跟家里说,怕父母失望。数据显示,根据美国国家学生交流研究中心(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Research Center)的报告,国际学生,尤其是在大学一年级,确实面临更高的学术适应挑战,学术表现波动性更大。
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压在我们心头的一块巨石。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留学富二代”的标签,但实际上,我们中的很多人家庭条件都是中产,甚至是工薪阶层,父母一辈子攒的钱,可能就是为了供我们出来这几年。所以,我们花钱总是小心翼翼,看到身边有同学穿名牌、开豪车,心里也不是没有波澜。想要打工补贴家用,但国际学生的打工限制又多,不是所有人都像网上段子那样能“月入过万”。在英国,Tier 4学生签证对每周工作时长有明确限制,通常为20小时,并且在学期内只能从事兼职工作,这让不少学生在承担高昂生活费方面捉襟见肘。我有个朋友就跟我抱怨过,每个月生活费父母都是按最低标准给的,自己想出去玩一趟或者买件新衣服都要思量再三,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却又要在视频里表现得“一切都好”,这种双重压力真的让人很累。
孤独感,是我们在异国他乡的另一位“不速之客”。刚来的时候,大家都是新朋友,彼此抱团取暖,觉得还挺热闹。但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渐渐有了各自的圈子,或者回国了、搬走了,剩下自己一个人面对偌大的城市,那种空虚感会越来越强烈。你想和当地人交朋友,但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又像一道无形的墙。社交媒体上看到国内朋友聚会、过节的热闹场面,再看看自己孤零零的房间,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根据《国际学生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在2017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超过60%的国际学生报告曾经历中度至重度孤独感,这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是一个普遍且严峻的问题。
这种孤独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很容易演变成心理问题。抑郁、焦虑,这些词语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概念,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身上。可我们敢跟家里说吗?谁敢跟爸妈说自己“不开心”了,甚至“想去看心理医生”?在国内传统观念里,心理问题好像还是洪水猛兽,是“不正常”的标签,会被认为“矫情”、“抗压能力差”,甚至被归结为“吃饱了撑的”。因此,很多学生即使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症状,也不敢寻求帮助。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UC Berkeley CAPS)的数据,国际学生使用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远低于本土学生,其中文化耻辱感和对隐私、签证影响的担忧是主要原因。
这种心理健康的“隐形化”,让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想想看,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学业的重压、经济的拮据、社交的孤立,还要假装“一切都好”,给家里一个积极阳光的形象。时间久了,内在的消耗是巨大的。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考试,熬夜通宵,导致生理节律紊乱;有的同学因为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导致自己承担了不必要的工作,身心俱疲。这种状态就像一根紧绷的弦,稍微再加一点点重量,就可能彻底断裂。而当这根弦断裂的时候,爆发出来的力量,往往是惊人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家庭关系的隔阂也随着我们留学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深。父母在国内,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想象着我们的留学生活。他们可能觉得我们每天就是上课、玩乐,丝毫体会不到我们在论文堆里挣扎、为签证焦头烂额、为融入当地文化而小心翼翼的艰辛。他们会反复问:“你什么时候毕业?毕业后能找到什么工作?学费花这么多,你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些问题背后,是他们对未来的担忧,也是对我们能力的一种无形质疑。在一些国内的留学生家长论坛上,比如“一亩三分地”的家长版块,经常能看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变得不听话了”、“花钱大手大脚”、“报喜不报忧”,字里行间充满了不解和焦虑。
我们呢,也觉得自己被误解了。我们想跟他们说,这边的学习压力真的很大,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解决一切的;我们想说,我真的很孤独,很想家,想找人说说话;我们想说,我可能不喜欢现在学的专业,我对自己的人生有别的想法。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他们担心,怕他们失望,怕他们一句“我们这么辛苦供你出去,你还不知足”直接把我们怼到墙角。这种沟通的障碍,让亲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信息差和情感差,把彼此推得越来越远,最终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我们真的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想跟家里寻求帮助,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比如你跟父母说你很焦虑,他们可能会说:“别想太多,出去多玩玩就好了。”你说你对专业没兴趣,想换专业,他们可能会说:“都读了这么久了,现在换多浪费钱啊,再坚持一下就毕业了!”甚至当你提出想寻求心理咨询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直接否定:“那都是精神病才去的,你又没病!”这种“你不理解我,你只关心你自己”的感受,对我们来说,是更深层次的伤害和绝望。而这种绝望,一旦积累到临界点,就可能变成点燃一切的火苗。
我们不是在给任何极端的行为开脱,那些亲子血案的发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但我们必须正视,在这些悲剧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我们留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的困境和心理挣扎?是不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为你好”,那些无形中压在我们身上的期待,那些异国他乡的孤独和压力,那些沟通的障碍,最终累积到让人无法承受的程度?也许,这个案子就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忽视、被压抑、被误解的部分。
所以,如果你也曾感到过类似的挣扎,或者身边有朋友正经历着这些,真的别再憋着了。你得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得明白,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不爱你,只是他们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方式在爱你,而那种方式可能对我们来说,并不适用,甚至造成了伤害。你得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父母一个机会,去重新理解彼此。
别再一个人扛着了。你现在就可以尝试做点什么。找个你信任的朋友,哪怕是网上的陌生人,把心里的苦水倒出来。再试着跟爸妈好好聊一次,不用说得太复杂,就从最简单的“我最近过得不太开心,有些话想跟你们说说”开始。如果觉得当面说太难,那就写信、发语音,把那些你不敢说的、藏在心底的话,好好地表达出来。不用担心他们会生气,不用担心他们不理解,至少你尝试了。如果真的很难开口,那就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预约一下,或者找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会用更科学、更温和的方式帮你梳理情绪。这边的大学,比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他们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就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而且保密性做得很好,完全不用担心影响到签证或者学业。更重要的是,别忘了好好爱自己,吃好睡好,多运动,别总是宅在宿舍里。你值得被爱,也值得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咱们一起努力,别让这些悲剧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