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刚到悉尼那会儿,飞机落地,行李箱还没来得及打开,脑子里就嗡嗡地响着一个声音:学费怎么办?生活费怎么办?尤其当我打开悉尼大学金融硕士的缴费单,看到那串长长的数字,心里咯噔一下,那根本不是个数字,那是好几年的工资,是未来无数个方便面泡面夜晚的缩影。当时我住的合租房,一个房间的月租金就轻轻松松超过了1000澳元,据RBA(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数据显示,悉尼地区的租金在过去一年内上涨了近20%,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种焦虑感,我敢说每一个来澳洲读金融的同学都多多少少体会过。我们不是来这里玩两年就走的,我们是带着野心,带着改变命运的渴望来的。光靠家里给的钱,说实话,真的不踏实。于是,我的「搞钱」之路,就从那个时刻正式拉开了序幕,那不仅仅是为了赚生活费,更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路,提前感受澳洲金融圈的脉搏。我发现,金融留学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最周密的部署。
实习篇:把理论变真金白银
我很快就明白,在澳洲想在金融行业立足,光有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这里最看重实践经验,尤其是实习经历。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搞定一份实习,哪怕是无薪的也行。当时学校里很多师兄师姐都说,没有本地实习经验,毕业找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我记得为了找第一份实习,我跑遍了学校所有的职业发展讲座,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各种招聘会和校友活动里,那段时间我的LinkedIn主页简直是24小时在线状态,据LinkedIn官方数据显示,在澳洲,有本地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其毕业后3个月内找到全职工作的概率比没有实习经验的同学高出至少30%。
刚开始投简历的时候,真的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把简历改了又改,请学校的职业顾问帮我看了七八遍,才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澳洲的简历非常注重简洁和量化结果,不是把所有经历都堆上去就好。我把之前在国内做的一些项目经验,比如某个投资分析报告,把其中涉及到的市场调研数据、模型建立过程都用具体的数字和成果展现出来,这一下子就让我的简历活了起来。我记得有一次在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面试时,面试官对我在大学期间参与的一个量化投资竞赛项目特别感兴趣,当时我们团队用Python编写了一个简单的股票筛选模型,据澳洲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报告指出,量化分析能力在澳洲金融行业的需求持续上升,尤其是在基金管理和风险控制领域。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一家位于悉尼CBD的小型券商做的市场研究助理。这份工作虽然没有工资,但它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我每天早上都要准时到达公司,整理市场数据、制作行业报告,还要辅助团队进行客户演示的准备。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彭博终端(Bloomberg Terminal)和路孚特Eikon(Refinitiv Eikon)这些专业工具,这些都是学校里没法系统学到的。彭博终端一年的订阅费高达2万多美元,不是随便哪个学生都能用的,据彭博社官方资料显示,全球金融机构对掌握彭博终端操作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在分析师和交易员岗位。
这份实习让我认识了几个非常棒的同事和行业前辈。我发现,澳洲人非常乐意帮助新人,只要你主动去问,他们都会很耐心地给你解答。我经常在午餐时间缠着同事请教各种行业问题,甚至下班后也会约他们喝咖啡,听他们分享自己的职业故事。这些非正式的交流,比任何课程都要管用。通过这些交流,我了解到澳洲金融行业对Excel的熟练度要求极高,尤其是VBA编程能力,很多中后台操作都需要自动化处理。我立马报了一个在线课程,每天晚上回到家,吃完饭就开始敲代码,直到深夜。据澳洲金融服务理事会(FSC)发布的报告显示,数据分析和编程能力已成为澳洲金融领域最受欢迎的五大核心技能之一。
我通过第一份实习的经验,成功地申请到了第二份带薪实习,这次是在一家大型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薪水虽然不算高,但至少能覆盖我的大部分生活开销了。这份实习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飞跃,因为这意味着我正式进入了“大厂”。在大行工作,你会发现整个节奏和小型公司完全不同,流程更规范,分工更细致,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更庞大的数据体系。我记得当时我们团队负责分析银行的信用风险敞口,我协助同事完成了几个大型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型优化工作。据澳洲国民银行(NAB)发布的财报数据,其风险管理部门在2023财年投入了超过3亿澳元用于技术升级和人才培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
在带薪实习期间,我努力表现,不仅把分配给我的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还主动去学习其他同事的工作内容。我发现,多问、多看、多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有一次,我注意到一个同事在处理数据时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我立刻想起之前在一个在线论坛上看到过类似的解决方案,主动帮忙解决了。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的经理对我印象深刻。他后来告诉我,澳洲的职场文化很看重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甚至推荐我参加了一个内部的金融建模培训,这对我后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据澳洲各大投行联合发布的毕业生招聘指南显示,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他们考察应聘者的重要标准,权重甚至高于纯粹的学术成绩。
Networking篇:你的圈子就是你的“钱途”
在澳洲,Networking真的是决定你能不能「搞钱」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不是那种天生外向的人,每次去参加Networking活动,一开始都会手心出汗,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知道这是必须做的,所以我就逼着自己去。我的方法是,每次去活动前,我会提前研究一下参会嘉宾名单,找到一两个我觉得可以聊的共同话题。比如,如果我知道某个嘉宾是做房地产金融的,我就会准备一两个关于澳洲房地产市场趋势的问题,这样就不会一开始就冷场。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行业交流会上,就是因为聊到了墨尔本的公寓市场发展趋势,和一位银行高管聊了半个多小时,他后来成了我的导师之一。据澳洲房产监测机构CoreLogic数据显示,墨尔本公寓市场在过去五年经历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吸引了大量金融专业人士的关注。
我参加了各种校友会、行业协会举办的活动,甚至是一些华人金融圈的聚会。每一次出门前,我都会在口袋里装上几张名片,虽然我当时还没毕业,但我会把自己的LinkedIn二维码印上去,方便别人扫描添加。我发现,澳洲的金融圈子其实比想象中要小,而且大家都很乐意互相介绍。通过一个朋友的朋友,我认识了一个在麦格理银行工作的学长,他不仅给了我很多简历修改的建议,还帮我内推了几个实习机会。据麦格理银行内部资料显示,通过员工内推获得面试机会的候选人,其成功率比直接投递简历高出近50%。
除了线下的活动,线上Networking也同样重要。LinkedIn就是我的第二个战场。我每天都会花时间更新我的个人主页,发布一些关于金融市场趋势的看法,或者分享一些我参加的行业活动感悟。我还会主动去添加一些行业内的大咖和HR,给他们发私信,表达我对他们公司或者某个职位的兴趣。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回复,但偶尔收到一条回复,就足以让我兴奋半天。我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位在ANZ工作的分析师发了一条私信,咨询他关于数据分析工具的学习建议,他不仅回复了我,还给我推荐了几本书和课程。ANZ银行发布的2023年职业发展报告中特别强调了线上社交平台在人才招聘和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我还发现,很多澳洲的大学都会有自己的职业导师计划(Mentorship Program),我也积极申请参加。我的导师是一位在投资银行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他每个月都会和我见面一次,聊聊我的职业规划,给我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他帮我分析了我的优缺点,指出了我在面试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一次,他告诉我,澳洲的面试官特别喜欢听“故事”,而不是干巴巴地陈述事实。这让我醍醐灌顿。我开始练习把我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都编织成一个个有逻辑、有亮点的故事,这让我在后来的面试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生动。据悉尼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反馈调查显示,参与职业导师计划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清晰度普遍提高超过40%。
求职篇:敲开澳洲金融大门
当毕业的钟声越来越近,我的求职之路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澳洲的毕业生项目(Graduate Program)是很多金融专业学生的梦想,因为这些项目通常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轮岗机会,是进入大公司的最佳途径。但同时,竞争也异常激烈。我记得当时投递Commonwealth Bank的毕业生项目,网上申请、线上测试、视频面试、评估中心,每一个环节都像闯关一样。据CommBank官方招聘页面介绍,其毕业生项目每年平均能收到超过15,000份申请,而最终录用人数通常在150-200人左右,录取率不足1.5%。
我几乎把所有能找到的毕业生项目都投了一遍,从四大银行到各大投行,再到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每投一个公司,我都会去他们的官网研究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确保我的申请材料能和他们的要求契合。线上测试是很多大公司的第一道门槛,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那些逻辑、数字和情景判断题。我发现,这些测试其实是有套路的,多做几套模拟题就能找到感觉。我记得当时为了备考,我购买了好几个在线测试平台的会员,每天都会抽时间练习,据澳洲招聘咨询机构Hays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大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使用线上能力测试作为初步筛选工具。
面试环节更是考验人的综合能力。我经历了各种形式的面试,从电话面试到视频面试,再到面对面的小组讨论和个人面试。每一次面试,我都把它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复盘,总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我发现,澳洲的面试官非常看重你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会问很多行为面试问题,比如“你有没有遇到过团队冲突,你是怎么解决的?”或者“你在压力下是如何工作的?”我提前准备了很多“STAR原则”的故事,把我的经历清晰地描述出来。有一次在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的评估中心环节,我们小组需要共同完成一个案例分析,我主动承担了时间管理的角色,确保大家都能发言,并且最后能达成共识,据Westpac官方发布的招聘指南,协作能力是其评估毕业生潜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除了毕业生项目,我也同时关注一些中小型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机会。我发现,很多时候这些公司的招聘流程会更快,而且对留学生的背景也更加开放。悉尼有很多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它们在支付、借贷、区块链等领域都有创新。我通过参加一些金融科技的线下Meetup活动,认识了一些创业公司的人,据悉尼市政府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悉尼是亚太地区金融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超过300家金融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对国际人才求贤若渴的企业。
拿到第一个全职Offer的那一刻,我差点激动得跳起来。那是一家中型资产管理公司的数据分析师职位。虽然不是我最开始梦想中的投行,但它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我知道,在澳洲金融行业,第一份工作只是敲门砖,未来的路还很长。重要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出了「搞钱」的第一步,也为自己在澳洲的职业生涯找到了一个坚实的落脚点。我在这个职位上不仅巩固了之前学到的金融知识,还深入学习了SQL、R语言和Tableau等数据可视化工具。数据显示,掌握SQL和R语言的金融分析师,其平均薪资比同行高出10-15%。
我深刻体会到,签证问题对留学生来说是绕不开的一环。澳洲的485毕业生工作签证简直就是留学生们的“福音”,它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全职工作,不用在毕业后立刻面临回国的压力。我记得当时我拿到Offer的时候,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也特意确认了我是否符合485签证的条件。澳洲移民局官网显示,485签证(PSW类别)通常能提供2-4年的工作许可,具体时长取决于所学专业和学历水平,这为国际学生在澳洲积累工作经验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
我的几点肺腑之言
这条「搞钱」之路,走过来真的不容易,但我敢说每一步都走得值得。我学会了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建立联系,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异国他乡,如何独立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我发现,澳洲金融行业真的不排斥国际学生,他们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你的潜力和你为公司带来的价值。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留学生就感到自卑或者退缩。
我知道你们可能还在挣扎,还在迷茫,也许和我当初一样,对着银行账单发愁。但请相信我,只要你目标明确,行动力够强,澳洲的金融市场真的有很多机会等着你。别光盯着那几家最大的银行,悉尼和墨尔本遍地都是优秀的金融公司,从精品投行到资产管理,从金融科技到风险咨询,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据澳洲经济分析中心报告显示,澳洲金融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巨大,是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所以,我的朋友们,别再犹豫了!现在就打开你的电脑,更新你的简历,开始在LinkedIn上搜索那些你感兴趣的公司和职位。去参加学校里的职业讲座,去接触那些已经在这个行业里的人,大胆地去提问,去表达你的热情。记住,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付出,都会在未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你。你的「搞钱」之路,从今天开始,你就能规划出属于自己的成功路径,去实现你的财富自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