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蝉鸣声似乎总是带着点特别的意味,尤其是在日本的毕业季,那声音仿佛在告诉你:“该做决定了!” 我还清楚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几个留学生哥们儿,小林、小李、还有我,坐在学校附近那家常去的居酒屋里,啤酒一杯接着一杯,聊到后来,话题总是绕不开那个终极问题:毕业了,到底就职还是先打工?小林那时候特别焦虑,他说:“哎,我爸妈希望我赶紧找个好工作,说这样才对得起这些年砸的钱。可我日语还不够流利,专业也不算热门,面试了几家都被拒了,感觉心好累。我是不是应该先找个打工的,给自己喘口气,也顺便再提升一下自己?” 小李呢,他倒是轻松不少,因为他本身是学IT的,找工作相对顺利,可他也在琢磨,要不要趁着年轻,先去一些初创公司体验一下,而不是直接进大企业求稳。看着他们,我就像看到了刚来日本时候的自己,那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交织在一起的心情,真的特别复杂。
这份纠结,我想屏幕前的你肯定也感同身受。就职,意味着稳定、一份体面的薪水、还有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打工,则可能带来更高的自由度、更低的门槛,似乎能帮你争取到更多思考和准备的时间。这两条路,我们这些“过来人”或多或少都踩过、走过,其中的甜酸苦辣,远不是网上那些“攻略”能完全概括的。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说法,实实在在地聊聊,到底怎么选,才能少走弯路,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条道。
稳扎稳打:日本就职这条路,没你想象的那么难(也没那么容易)
先说说选择就职这条路的朋友。我记得有个学姐叫美玲,她学的是国际关系,毕业时面临了很大的压力。但她从大三就开始积极参加各种企业说明会和实习,最终拿到了一个贸易公司的内定。美玲常说,就职签是留在日本最“正规”的敲门砖,不仅稳定,而且能合法长期居住。我们国家在留资格是按照不同的活动内容来分类的,如果你想留在日本工作,最常见的就是“技术・人文知識・国際業務”这种就劳签证。这份签证的办理,通常需要你有一份全职工作的内定,并且公司愿意为你担保。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2022年发布的数据,当年获得“技术・人文知識・国際業務”在留资格的外国人中,通过学校毕业后就职的比例非常可观,达到了近40%,这说明只要你努力,机会还是很多的。
就职这份选择,最直观的好处就是那份“看得见的稳定”。我有个朋友叫大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日本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做工程师,他的第一年年薪大约是350万日元。这在日本应届毕业生中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除了工资,公司还给他买了健康保险、养老金等社会保险,每年有固定的带薪年假,交通费也全额报销。更重要的是,公司还有社宅,他只用付很少的房租。像厚生劳动省2023年发布的《賃金構造基本統計調査》显示,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初任給大约在22万日元左右,这笔钱虽然不算特别多,但至少能保证你在日本的基本生活,并且能存下一些钱。这和打工那种“干一天算一天”的状态相比,无疑是极大的保障。
选择了就职,你就等于踏上了一条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在日本,很多大型企业都有比较完善的员工培养体系,从新入社员研修到定期的技能培训,公司会投入资源让你不断成长。我认识的李明,他毕业后在一家知名的游戏公司担任程序员,刚开始的时候他只负责一些基础的编程工作,但公司会定期组织技术分享和项目实战。仅仅三年时间,他就从一个普通程序员成长为一个小团队的技术负责人,薪资也涨了不少。据日本経済新聞的数据,近几年日本IT行业对外国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如果你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日语能力,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当然,就职的“门槛”也确实存在。语言,首当其冲。虽然有些公司会宣称“不需要日语”,但实际上,如果你想在一家日本企业里真正地融入、发展,JLPT N1几乎是标配。我有个同学叫小芳,她的专业能力很强,但因为日语口语不太好,总是在面试环节吃亏。后来她硬是逼着自己每天看日剧、和日本人交流,最终在N1合格后才顺利拿到内定。另外,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也是一道坎。比如,“報・連・相”(报告、联络、商谈)的文化,职场中的敬语使用,以及团队协作中的“读空气”能力,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一项调查显示,语言障碍和对日本职场文化的不适应是外国人在日就职过程中遇到的两大主要挑战。所以,提前做好功课,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会让你在求职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曲线救国:打工过渡,为自己争取更多选择权
我们再来看看选择打工过渡的朋友们。小林当时就想,要不先找个兼职,边打工边找工作,这样既能维持生计,也能继续提升自己。这种思路呢,也不是不行,但需要搞清楚你的签证情况。如果你是毕业后还想找工作,通常可以申请“特定活動”签证,俗称“就职活动签证”,有效期一般是半年到一年,可以续签一次。在这段期间,你是可以合法地打工的,但是有时间限制,通常是每周28小时以内。不过,你得明白,“特定活動”签证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找工作,而不是让你长期打工。如果一年后你还没找到全职工作,签证是很难继续续签的。据日本法务省的数据,虽然每年都有不少留学生申请“特定活動”签证,但最终能成功转换成就劳签证的,还是那些积极投入求职活动并获得内定的人。
选择打工,收入上肯定不如全职工作稳定,但也提供了必要的灵活性。我有个朋友小雅,她毕业后没有直接找到满意的工作,就选择了在一家便利店和一家拉面店打两份工,平均下来,每小时薪水大约在1050日元左右。她每周工作28小时,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大概能拿到11万日元左右的收入。这笔钱在东京这种大城市,交完房租(根据全国賃貸管理ビジネス協会2023年的数据,东京都单人公寓平均月租金约7-8万日元),生活费就所剩无几了,基本是“月光族”。所以,如果你选择打工,一定要对自己的开销有清晰的认识和严格的预算。小雅就跟我抱怨过好几次,说自己连买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很久,那种经济上的压力真的不小。
尽管收入有限,打工却有着一些“隐藏福利”,这是就职初期可能体会不到的。首先,打工能让你更快地接触日本社会,了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小雅在便利店打工的时候,不仅日语口语突飞猛进,还学会了日本人那种严谨细致的服务态度。她还因此认识了许多当地的顾客和同事,有时候他们会给她推荐一些当地的美食或者有趣的活动,让她更快地融入了当地生活。另外,通过打工,你可能会积累一些意想不到的经验,甚至开启新的机会。我有个学长,他毕业后在一家咖啡馆打工,因为对咖啡文化特别感兴趣,深入研究了咖啡豆的烘焙和冲泡技术。后来,这家咖啡馆的老板看中了他对咖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推荐他去了一家精品咖啡店做全职工作,最终也成功申请了就劳签证。这种“曲线救国”的例子,在日本还真不少见。
然而,打工的“天花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只是以打工为生,长远来看,职业发展基本会停滞不前。大多数兼职工作,比如便利店店员、餐厅服务员、语言教师等,很难直接转换成有稳定福利和职业晋升空间的就劳签证。日本的就劳签证通常要求你的工作内容与你所学的专业相关,或者需要有特定的技能。纯粹的体力劳动或者没有专业技能要求的兼职,很难作为申请就劳签证的依据。我有个朋友,他在日本打工了两年,虽然日语很流利,但一直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全职工作,最终只能选择回国发展。他当时就非常后悔,觉得那两年虽然赚了一些钱,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耽误了最佳的求职时期。所以,如果你选择打工,一定要把它当作一个暂时的跳板,而不是长期的终点。
你可能没想到的那些“坑”和“宝藏”
无论是选择就职还是打工,精神压力都是你逃不掉的。就职的同学会面临漫长的面试战线、一次次的拒绝、内定后的职场适应,还有加班带来的身心疲惫。我记得小林在求职那段时间,整个人瘦了一圈,每次接到拒信,他都会沮丧好几天。日本社会的“过劳死”文化虽然有所改善,但工作压力依然不小,特别是新入社员,往往需要承担较多的工作量,并且要努力适应日本独特的职场人际关系。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2022年《劳动者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劳动者表示感到“強い不安、悩み、ストレス”(强烈的焦虑、烦恼、压力),这其中不乏来自职场新人。
而选择打工的同学呢,经济上的不稳定、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以及那种“漂着”的孤独感,也会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小雅就跟我说过,每个月看到银行卡余额越来越少的时候,都会感到一阵恐慌。她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找到了稳定工作,只有她还在每天为了几百日元的时薪奔波,那种落差感让她一度非常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不过,也有一些“宝藏”是可以在打工中发掘的。比如,通过打工你可能会接触到不同背景的日本人,甚至是一些平时你接触不到的阶层。这不仅能锻炼你的口语,还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社会的多样性,有时甚至能遇到贵人。我有个朋友在便利店打夜班,结果遇到了一个经营IT公司的老板,老板看他日语好、人也勤快,后来居然主动邀请他去公司面试,最终他成功转行进了IT行业。
人际关系与归属感,这是留在日本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环。就职的话,你更容易通过公司这个平台,融入日本的社会网络。公司会有各种社团活动、部门聚餐,甚至是员工旅行,这些都是你结识日本同事、建立深厚友谊的好机会。我认识一个在大型银行工作的同学,他刚进公司的时候也是孤身一人,但因为参加了公司的棒球社团,很快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周末还会一起出去玩。而打工呢,虽然不一定能像公司那样提供强烈的归属感,但它能让你接触到更广泛的日本人群。在餐厅打工,你会和各种顾客打交道;在语言学校教书,你会认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这也能让你在陌生的异国他乡,找到一些情感上的寄托。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機構(JASSO)2022年的一项调查,虽然大多数留学生在日期间都表示感受到了文化差异,但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他们的适应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
再来说说你可能没留意到的潜在机会。在“特定活動”签证期间,即使你选择打工,也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学习一些新的技能,考取一些日本认可的资格证书。比如,如果你对IT感兴趣,可以报一些在线课程或者线下的编程培训班;如果你想提升英语教学能力,可以考取TEFL等国际认证。这些额外的努力,都会为你未来的就职增加筹码。我有一个朋友,在打工期间考取了日本的簿记二级证书,后来成功进入了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所以,不要把打工仅仅看作是赚取生活费的手段,它也可以是你提升自我、寻找新方向的“缓冲期”。反过来,有些通过就职进入公司的朋友,因为工作太忙,反而错失了提升其他技能的机会。所以,不同的选择,都有它独特的“宝藏”和“坑”,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发掘和规避。
最后,无论是就职还是打工,房租和生活成本都是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得面对的现实。根据SUUMOなどの不动产网站2023年的数据,东京市中心一套单人公寓的月租金普遍在7万日元到10万日元之间,即使是稍远一点的郊区,也要5万日元以上。而在大阪,同样的房子可能在5万到8万日元,福冈则更便宜,大约在4万到7万日元。伙食费方面,如果你经常自己做饭,一个月大概在3万日元左右;如果经常外食,那费用就会翻倍。交通费、通信费、水电煤气费这些都是固定支出。我有个朋友小惠,她刚来日本的时候对生活费没有概念,结果第一个月就超支严重,后期只能靠吃便利店打折的便当过日子,那段经历让她刻骨铭心。所以,提前做好详细的预算,了解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能让你在日本的生活少很多烦恼,也能更从容地做出职业选择。
过来人掏心窝子的话:别着急,但要规划!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更迷茫了,哈哈!别急,我这里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一些真心实意的建议。首先,坐下来,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是稳定体面的生活,还是想体验不同的可能性?是对日本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想深入了解,还是只是想在这里获得一份工作经验?想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比听任何人的建议都重要。
如果你决定就职,那就从现在开始,把日语能力提到最高水平,N1争取一次过,口语和商务日语也要练起来。然后,多参加学校的就职说明会,多和学校的职业咨询老师聊聊,他们手头有很多资源,也能给你最实际的建议。别害怕投简历,被拒是很正常的事情,每次被拒,都当做一次学习的机会。再早一点开始找实习,哪怕是无薪的短期实习,也能帮你积累经验,了解日本企业的运作模式。
如果你觉得现在就职压力太大,想先打工过渡一下,那一定要记住,打工不是你的终点,而是跳板!在打工的同时,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比如每个月要完成多少小时的日语学习,要考取什么证书,或者要接触什么领域的信息。千万别让打工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你把最初的目标给忘了。可以找一份时间相对灵活的打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提升。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多和已经毕业的前辈们聊聊。他们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对你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但总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通的智慧。而且,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给自己设限。也许你最初想做的和最终找到的工作完全不一样,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记住,这条路是你的,怎么走,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你自己手里。大胆去闯,但也要脚踏实地,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