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抵达仁川机场的第二天,我跟几个刚认识的中国同学壮着胆子,决定去弘大逛逛。在地铁站买票的时候,我们对着那个密密麻麻的路线图,简直像是看天书,韩语一句都听不懂,英语标识也少得可怜。有个同学不知怎么按错了,机器“哗啦”一下吐出几张皱巴巴的零钱,我们当时都傻眼了,你看我我看你,就差没抱头痛哭了。那种完全失语、手足无措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是我踏上韩国土地后,迎来的第一波“真实冲击”。网上那么多攻略,把留学生活描绘得天花乱坠,浪漫得跟韩剧似的,可谁告诉你下了飞机,连买张地铁票都可能卡壳呢?我啊,就是那个摸爬滚打好几年,从小白变成了“老油条”的过来人,想跟你好好聊聊,我的韩国留学,到底真实到什么程度。
申请季的煎熬,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心累。那时候我每天抱着电脑,盯着各个大学的招生官网,眼睛都快盯出散光了。各种材料清单,什么自我介绍、学习计划、推荐信,每一份都要来来回回改上好几遍,生怕哪个细节没写好就功亏一篑。我申请的是一所首尔的私立大学,据我当时查到的资料,像延世大学这种顶尖学府,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一学期的学费大概在350万到500万韩元之间(据延世大学国际学生招生官网),这还不算杂费和住宿。所以每一分钱的付出,都让我对待申请更加谨慎。我记得我为了写好学习计划,把那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甚至教授的研究方向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力求体现出我非去不可的决心。
更头疼的是签证环节。当我好不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兴奋劲还没过去,紧接着就是D-2留学签证的申请。这玩意儿可比想象中复杂多了,不仅需要入学许可书,还要提供资金证明,比如银行存款证明,通常要求账户里至少有2万美金的存款,并且要冻结一段时间(据韩国驻华大使馆官网要求)。我当时为了凑够这笔钱,家里真是把能用的都使上了,每次去银行办业务都感觉压力山大。提交材料的时候,我拿着一叠厚厚的复印件和原件,生怕漏了哪一张,工作人员一个眼神都能让我心惊胆战。那段日子,简直就是“材料地狱”,每天都活在焦虑和等待中,但每当看到邮件里蹦出一点进度更新,心头又会燃起一丝希望。
飞机降落在仁川机场的那一刻,我透过舷窗看到外面被霓虹灯点缀的城市,心头是既兴奋又忐忑。然而,走出机场,一股带着烤肉和泡菜味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才真正意识到,哦,我真的到韩国了。当时的我,韩语水平还停留在“阿尼哈赛哟”和“康桑哈密达”的阶段,完全是靠着翻译软件和手势闯天下。我记得第一次去超市买东西,光是分辨酱油和醋就花了好几分钟,最后随便抓了一瓶,回家一尝,差点没把我咸哭。据韩国外国语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的数据,首尔的住宿费用,一个单人间(俗称one-room)月租大概在40万到70万韩元不等,我住的那个考试院虽然小点,但每个月也要35万韩元,为了省钱,每天都小心翼翼地计算着开销。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那感觉简直就像是掉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海洋。虽然我是申请的英文授课项目,但教授们时不时蹦出的韩语专业词汇,还是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我记得有一堂经济学课,教授讲到一半突然用韩语解释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全班韩国同学都心领神会地笑了,我却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只能努力假装听懂了,然后默默地在课本上做标记,下课后再去谷歌翻译。后来,我发现很多大学为了帮助国际学生,都会开设免费的韩语课程,我就抓住机会报了名。据首尔国立大学招生简章,很多大学对留学生的韩语水平要求都在TOPIK 3-4级以上,有些奖学金甚至要求5-6级,这让我意识到学好韩语真的太重要了。
课堂上的“斗智斗勇”可不止是语言障碍,还有小组作业。韩国大学的课堂非常注重小组合作,几乎每门课都有各种形式的小组项目。我第一次被分到和韩国同学一组时,真是紧张得要命。我们约在咖啡馆讨论,我发现韩国同学在讨论时非常直接,而且对任务分工特别明确,效率也很高。他们会用KakaoTalk建群,随时沟通进度。有一次我们小组要做一个关于市场营销的报告,需要进行问卷调查。我看到他们为了拿到更多有效数据,直接在学校门口拉人做问卷,那种执行力让我非常佩服。我以前在国内可能更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但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团队协作,去沟通不同的想法,甚至在意见不合时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达成共识。
异国他乡的友谊,那是真的弥足珍贵。刚来的时候,我人生地不熟,全靠几个中国老乡互相扶持。我们会一起去东大门淘衣服,在便利店买打折的方便面,甚至在深夜一起开着视频和国内的家人报平安。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发烧到39度,室友二话不说就带着我去药店买药,还给我煮了粥,那种被关心的感觉,让我觉得即使远在异乡,也并不孤单。后来,我也慢慢开始尝试和韩国同学以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交朋友。我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团,据庆熙大学社团官网介绍,很多大学都有上百个学生社团,涵盖各种兴趣爱好,社团活动是认识新朋友最好的途径。我们周末会一起去北村韩屋村拍照,在南山塔下看首尔夜景,或者去弘大听独立乐队的演出。那些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让我看到了更多元的世界。
留学生活,当然不是只有诗和远方,也有无数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省钱,在学校附近的便利店买了一盒打折的过期牛奶,结果拉了一天的肚子,简直要命。还有一次,我在食堂吃饭,因为不熟悉韩语,误把一个辣得冒火的调料当成了甜酱,一口下去,感觉嘴巴都要喷火了,当时旁边打饭阿姨看我的眼神都带着笑意。这些经历虽然有点尴尬,但现在回想起来,都成了我留学生活里最鲜活的记忆。据韩国教育部统计,截至2023年,在韩国的国际学生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讲出自己独特的“踩坑”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记。
说到省钱妙招,这绝对是留学生必备技能。首尔的物价确实不低,除了学费,生活费也是一大笔开销。据韩国留学生活费调查报告,在首尔,一个留学生每个月的生活开销大概在80万到150万韩元之间,其中房租占了大头。我学会了自己做饭,下课后去超市买当天打折的食材,学会了用App找优惠券。学校食堂的饭菜虽然不如外面餐馆精致,但价格实惠,也是省钱的好选择。我还尝试了兼职,据韩国出入境管理处官网规定,持有D-2签证的留学生,在学习满6个月后,如果获得学校许可,每学期可以兼职20小时,假期则没有限制。我当时在一家咖啡店做兼职,不仅赚了点零花钱,还练习了口语,更重要的是,让我对韩国的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认识了一些当地的朋友。
当然,也有感到孤独和迷茫的时刻。深夜里,看着窗外万家灯火,想到远在家乡的父母,眼泪就不自觉地往下掉。有时候学业压力大,或者和朋友闹了点小矛盾,就特别想找个人倾诉,但又不想让家人担心。我记得最孤独的时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过春节。国内张灯结彩,家人团聚,我却只能一个人在宿舍里吃着泡面看春晚,那种强烈的反差,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异乡人”的滋味。但正是这些孤独的时刻,逼着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如何自我调节情绪,学会了寻找内心的平静。我开始尝试独处,去图书馆看书,去汉江边散步,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坚韧,也更了解自己了。
留学远不止韩剧里那么浪漫,它更像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成长。我从一个连地铁票都不会买的“傻白甜”,变成了可以熟练地和店家用韩语砍价、甚至能指导新来学弟学妹办理各种手续的“老司机”。我学会了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学会了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更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这些年,我踩过的坑,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喜怒哀乐,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蜕变,让我成长,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加自信、更加独立、也更加开放的人。
如果你也在纠结要不要来韩国留学,或者已经准备启程,那我给你的建议是,别被那些花哨的攻略蒙蔽了双眼,也别把韩剧里的浪漫当成全部。真实生活永远比想象中复杂,但也比想象中精彩。你可能会遇到各种语言不通的尴尬,会为了一点小事犯愁,甚至会想家到哭鼻子。但请你相信,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你得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把心态放平,去拥抱每一个未知和挑战。遇到困难不要怕,多向学长学姐求助,或者主动和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老师沟通。更重要的是,放开心去交朋友,去体验当地文化,去尝试一切你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别怕犯错,犯错了才能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好一点,别太省钱委屈自己,偶尔也要给自己买点好吃的,犒劳一下努力奋斗的自己。等你真正走过这一遭,你会发现,你所收获的远比你付出的要多得多,那些经历会成为你一生都受用无穷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