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明明前一秒还在朋友圈里,看着学长学姐们发的那些在海外大学图书馆里挑灯夜战、在异国他乡的咖啡馆里品味人生、或者在雪山下和朋友们尽情撒欢的照片,心里充满了对留学生活的无限憧憬。你的行李箱可能还没装满,脑子里就已经开始勾勒未来一两年,甚至更久的美好蓝图了。那是一种混杂着兴奋、期待、还有一点点对未知小紧张的情绪,对不对?我们都一样,都曾是那样满怀憧憬的“准留学生”或者“新留学生”。
可是,当你习惯性地刷着新闻,手指在屏幕上不经意地滑过,突然某个标题就狠狠地撞进了你的眼睛——“某某国留学生失联”、“海外中国留学生遭遇不测”、“异国他乡的悲剧再次上演”。那一刻,是不是就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那些本该遥远、仿佛只存在于电影里的情节,瞬间拉近了距离,变得触手可及。胸口会莫名其妙地紧一下,接着就是一阵阵的后怕。那种揪心的感觉,真是让人坐立不安。我们曾以为,留学生活可能最难的也就是学习压力大、文化差异、或者偶尔的想家,谁能想到,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竟然还隐藏着如此沉重、令人痛心的“血的教训”?这些事情,真的不只是新闻里一串冰冷的数字,它们是活生生的生命、是破碎的家庭、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每一次听到,每一次看到,都像一记警钟,在耳边嗡嗡作响,提醒着我们,安全这根弦,哪怕在最平静的日子里,也绝对不能松懈半分。
你可能还记得2016年冬天在日本发生的江歌案吧?一个原本充满前途的女孩,因为帮助朋友,最终在异国他乡遭遇不幸,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寒冷的夜晚。这个案件当时轰动了整个华人社会,无数人为之落泪,也为之愤怒。它揭示的不仅仅是凶手的残忍,更让人反思,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危险面前,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别人冲突的无辜受害者。江歌案给所有留学生都敲响了警钟,海外的生活环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辨别和远离潜在危险人物的能力,简直就是保命的技能。这个案例的沉痛,至今仍然是许多留学生心中的隐痛。
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悲剧。2017年,赴美交流访问的中国学生章莹颖,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附近被绑架后遇害。她只是想去签约一套新的公寓,却在路边等待公交车时,上了陌生人的车。这个事件让人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无力,一个聪明、阳光的女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个案件也引发了大家对海外安全出行,尤其是独自出行时如何辨别车辆、如何拒绝陌生人搭讪、如何提高警惕的深刻讨论。数据显示,许多大学在章莹颖事件后,都加强了夜间出行安全服务,比如提供免费的校园巡逻车或护送服务,伊利诺伊大学警察局官网就明确提供了SafeWalks等夜间护送服务,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保障。但这仍然提醒我们,无论学校做得再多,自身的防范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
人身安全固然是最重要的,财产安全也不能忽视。最近几年,针对留学生的电信诈骗简直猖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些骗子伪装成“大使馆工作人员”、“公安局民警”甚至“快递公司客服”,通过各种恐吓和诱骗,让不少留学生上当受骗,损失惨重。他们会制造一个“你涉嫌犯罪”的假象,或者说你的银行账户有问题,要求你把钱转到一个所谓的“安全账户”里。更有甚者,会要求你“假装被绑架”,录制视频、切断与家人联系,以此向国内的父母勒索赎金。据媒体报道,仅2023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就收到数千起涉及留学生的诈骗报告,损失金额巨大。这些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很多同学都是在慌乱中,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最后才追悔莫及。千万别觉得这些离你很远,每一笔被骗走的钱,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学费和生活费,它带来的不仅是金钱的损失,更是对心理的巨大打击。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危险,留学生活中还有一些“隐形”的安全盲区,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比如,你知道你租住的房子安全吗?很多留学生为了省钱,可能会选择一些租金相对便宜的房源,但是这些房子可能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比如老旧的电路、不安全的门锁、甚至消防设施不齐全。曾经有新闻报道,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城市,由于租房市场紧张,不少留学生面临租房陷阱,包括虚假房源、非法转租、合租人员复杂等问题,这无疑增加了安全风险。房东是否可靠?合租的室友是怎样的人?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你的居住安全。有些黑心房东甚至会趁学生假期回国时,私自进入房间,甚至盗窃财物。所以,在租房前,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核实房源信息,签订正规合同,并且了解当地的租房法律法规,必要时可以寻求学校或专业机构的帮助。
社交活动也是需要格外留心的地方。留学生涯充满了各种派对、聚会,这是结交新朋友、融入当地文化的好机会。可与此同时,也要提高警惕。在酒精或药物的作用下,人的判断力会大大降低,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曾有报道指出,在一些大学校园周边,性侵犯事件在派对和社交场合发生的概率更高。所以,无论参加什么聚会,都要确保自己的饮料不离身,不要喝陌生人递过来的饮品,更不要轻易地跟着不熟悉的人离开。如果感觉自己不舒服,或者环境让你感到不安,一定要及时寻找信任的朋友帮忙,或者想办法安全离开。手机电量一定要保持充足,紧急联系人的电话提前设置好,这些都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细节。
别忘了,你身处的国家,可能和我们国家的自然环境大相径庭。比如,如果你在日本留学,地震是家常便饭,你就得提前了解地震来临时该怎么应对,学校有没有相关的避险演练。如果你在澳大利亚,夏天的森林大火和毒虫猛兽是真实存在的威胁。如果你在加拿大或者北欧,极寒天气也需要特别的防护知识。2023年日本发生的能登半岛地震,就让许多在日留学生经历了真实的恐惧,新潟大学等一些受影响地区的大学都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发布了针对国际学生的避难指引和心理援助信息。这些自然灾害,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和阻止,但提前做好准备,了解当地的应急机制,储备一些应急物品,就能大大增加你自救和逃生的机会。
网络安全在这个数字时代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社交媒体、网购、处理各种线上事务。你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生日、家庭住址、银行卡号,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生活点滴,如果过度详细,也可能泄露你的行踪和个人习惯,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有机可乘。曾经有案例显示,骗子通过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定位到其常去的地点,然后实施跟踪和诈骗。所以,在网上要保持警惕,不要点击不明链接,不要轻易下载来源不明的附件,更不要在公共场合连接不安全的WiFi进行敏感操作。保护好你的密码,定期更换,开启两步验证,这些都是基础的自我保护措施。
出行安全也是个大问题。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可能跟我们国内完全不一样。如果你选择自驾,一定要提前熟悉当地的交通法规,考取合法的驾照。如果你习惯乘坐公共交通,也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在晚上或者人烟稀少的站点。一些城市,特定区域的治安情况可能会比较差,你最好提前做功课,避开这些地方。乘坐出租车或者网约车时,务必核对车辆信息和司机身份,上车后及时将行程信息分享给家人或朋友。曾经有留学生因为搭乘了不合规的黑车,导致财产损失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所以,选择正规合法的交通工具,永远是最稳妥的选择。
还有一件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说出口,那就是心理健康安全。独自在海外求学,面对学业压力、语言障碍、文化冲击、思乡之情,甚至有时还会遇到歧视,这些都可能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负担。如果长期处于压抑、焦虑、孤独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学习和生活,还可能让人变得脆弱,更容易成为危险的受害者。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挑战,但他们寻求帮助的比例却相对较低。所以,如果你感到不开心、压力大,千万不要独自承受。学校通常都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比如美国的很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咨询中心就专门为国际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文化适应辅导。和朋友聊聊,和家人视频,或者寻求专业的帮助,这绝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爱自己的体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你应对外部危险的重要防线。
听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了?别紧张,我不是想吓唬你,更不是让你对留学望而却步。我只是想让你知道,这些“血的教训”并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让你在未来的留学生活里,能够多一份警惕,多一份清醒。那些不幸的案例,它们就像一面面血红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可能存在的安全盲区,也提醒着我们,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
所以,接下来你该怎么做呢?别犹豫了,赶紧拿出手机,把中国驻你留学国家大使馆和领事馆的24小时领事保护电话存进你的联系人列表里,设成星标。再下载一个当地的紧急报警App,或者至少把紧急报警电话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你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也别忘了跟爸妈保持定期联系,让他们知道你的近况和行踪,不是查岗,而是让他们安心,也是给你自己留一条随时可以求助的“后路”。学校里国际学生办公室、安全部门的联系方式也赶紧记下来,多问问他们有什么安全培训或者紧急应对指南。去新的地方,多跟学长学姐聊聊,他们的经验往往比书本上的更实用。买一个好点的保险,万一遇到紧急情况,至少在经济上能多一份保障。最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个状况让你感到不舒服,那就赶紧离开,没有什么比你的安全更重要。记住,多一份警惕,就是给自己多加了一层保护,也是给爱你的人多了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