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我把玩乐学成了专业
还记得大三那年,我坐在图书馆里,看着满屏的招聘信息,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身边的同学都在忙着实习、考证,而我呢?除了上课,似乎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探店打卡、周末徒步、各种音乐节电影展的“观摩”上。每次爸妈问起毕业打算,我只能支支吾吾,总感觉自己那些所谓的“爱好”,和简历上的“专业技能”完全是两条平行线,这让我一度非常焦虑。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兴趣爱好好像是精神鸦片,能让你短暂逃离现实,但真要说到怎么把它们变成养活自己的本事,就感觉有点异想天开。来澳门留学之前,我也以为会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然后挤进一个“对口”的行业。但万万没想到,这个弹丸之地,却让我意外地走上了一条把玩乐彻底学成了专业,而且还玩得风生水起的路。
我的故事,得从初到澳门时那种无拘无束的好奇心说起。刚下飞机,穿梭在狭窄却充满异域风情的老街巷里,那种中西合璧的独特气息,就像一块磁铁,牢牢吸住了我。我不是那种喜欢宅在宿舍里的人,所以一有空,就喜欢背着相机到处晃悠。从议事亭前地的碎石路,到大三巴牌坊的断壁残垣,再到路环渔村的彩色小屋,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那阵子,我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成了澳门旅游攻略的连载,朋友们都打趣说我都可以去当导游了。
这种纯粹的“玩”并不是盲目的。我发现自己对澳门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有着特别的兴趣。比如,每年十一月的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赛车呼啸而过的轰鸣声,赛道两旁观众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简直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我连续两年都去现场“凑热闹”,从最初的纯粹看赛车,到后来开始留意赛道周边的赞助商展位、赛事周边产品的销售,甚至还有赛事期间交通管制的细节。这些观察让我对大型活动的组织和运营产生了初步的兴趣。据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格兰披治大赛车每年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媒体关注,是澳门一张响亮的名片,其背后的商业运作和物流保障极其复杂。
随着对澳门的深入了解,我开始意识到,这里不仅仅是“娱乐之都”,更是一个巨大的实训场。我的专业是国际商务,听起来好像跟“玩乐”不搭边,但在澳门,我发现两者之间的桥梁远比我想象的要坚固。澳门的大学,比如澳门大学(University of Macau)和澳门科技大学(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都开设了非常成熟的旅游与综合度假村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据澳门大学官网显示,其工商管理学院的综合度假村与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就非常注重与行业实践的结合,甚至有专门的实验室和模拟环境供学生学习。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到威尼斯人酒店参观学习的机会,我抱着去“大开眼界”的心态报了名。那次的参观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综合度假村的内部运作。从前台接待到客房管理,从会展中心到表演剧场,整个庞大的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当时,酒店的一位经理分享了他们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优化服务流程的案例。我记得他说,比如通过分析游客在不同餐厅的消费偏好,可以更精准地调整菜单和促销策略。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玩乐”的场所,背后竟然有如此精密的商业逻辑和科技支撑。我甚至开始琢磨,如果我能理解这些,我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就能派上大用场。
除了那些大型的商业化活动,澳门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每年春节期间的花车巡游、中秋节的灯光节、或者是各种街头艺人表演,都让我沉浸其中。有一次,我偶然路过一个在佑汉公园举办的社区文化市集,那里有当地居民自制的文创产品、传统小吃,还有小型的音乐表演。我当时就想,如果能把这种市集做得更大,吸引更多游客,是不是能帮助这些小摊贩更好地推广他们的产品?后来我才知道,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每年都会资助和举办不少文化艺术活动,旨在推广本土文化和创意产业,让文化消费成为城市“玩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观察,我慢慢形成了自己对“文化旅游”和“体验经济”的一些初步想法。
当然,光是“看”和“想”是远远不够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得知学校的一个学生社团正在招募志愿者,协助筹办一场小型校园音乐节。我当时没有任何经验,但凭着一股对音乐和活动的热情,硬着头皮报了名。从舞台搭建、音响调试、宣传推广,到现场秩序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我记得,为了找到合适的赞助商,我和几个同学跑遍了大学城附近的咖啡馆和便利店,甚至自己动手设计海报。虽然那场音乐节规模不大,但从无到有地把它做起来,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次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活动策划的复杂性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后来我了解到,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会就经常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每年都会举办如“MUST好声音”等大型赛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这次志愿活动,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开始主动寻找更多类似的实践机会。我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交流协会,负责策划和组织了一些欢迎新生的派对和文化交流活动。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能更快地融入,特意设计了一个“澳门寻宝”的游戏,让他们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去探索澳门的街巷、品尝当地美食。活动结束后,看到大家开心的笑脸,我才发现原来把“玩乐”变成有目的的活动,能带来这么大的价值。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的《澳门留学生活统计报告》显示,近年来,非本地学生在学期间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这些“玩”出来的经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我意识到,国际商务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分析报告,它也可以是把一个创意变成一个成功的活动,把一种文化推广给全世界。我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对当地文化的沉浸感,以及在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不都是职场上非常看重的“软实力”吗?我的简历上开始有了“某某活动策划执行”、“某某文化交流项目负责人”的字眼,这些都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大四那年,我开始正式找实习。在投递简历的时候,我不再只强调自己的专业成绩,而是把这些“玩”出来的项目经验放在了突出位置。我记得有一次面试,面试官对我在校园音乐节的经验特别感兴趣,他问我:“你觉得一个成功的活动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当时脱口而出:“是能够引发参与者的共鸣,让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参与,更是一种享受和体验。”面试官听完后笑了,他说:“这正是一个优秀的活动策划人需要具备的素质。”这次面试后,我拿到了澳门一家大型会展公司的实习offer,主要负责协助策划和执行一些国际性的会议和展览。据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IPIM)的数据,澳门近年来在MICE(会议、奖励旅游、大会和展览)产业上投入巨大,每年举办的国际性会展活动数量持续增长,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旺盛。
在会展公司实习的半年里,我才真正把“玩乐”和“专业”彻底地结合起来。我亲身参与了从项目立项、预算编制、供应商协调到现场管理的全过程。我发现,我以前“玩”出来的那些观察力、对细节的把控,甚至是对不同人群喜好的理解,都成了我工作中的优势。比如,在为一场国际会议选择晚宴场地时,我能很快想到几个既有澳门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嘉宾口味的餐厅,并且能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和文化体验感。同事们都觉得我对澳门的了解比很多本地人还深。我甚至利用我的国际学生背景,协助公司与一些海外的参展商进行沟通,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多文化背景也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
实习结束后,我拿到了这家会展公司的全职offer,正式成为一名项目助理。我依然会去探索澳门的街巷,依然会去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但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玩乐”了。我的每一次“玩”,都带着职业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我会留意一个市集摊位的布局是否合理,一个节日活动的宣传是否到位,一家新开餐厅的服务流程是否高效。这些日常的观察和思考,都成了我工作中的灵感来源和数据积累。我发现,当你的兴趣和你的专业方向能够互相滋养的时候,你的职业发展路径就会变得格外清晰和有趣。根据澳门人才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具备创新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澳门职场更具竞争力。
所以啊,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刚来澳门,或者还在为毕业找工作迷茫,总觉得兴趣爱好跟专业背景八竿子打不着,那我的亲身经历也许能给你点新思路。别把自己框在“上课、考试”的传统留学模式里,澳门这座城市就是你的天然游乐场和实训基地。你大可以去尽情探索,去沉浸在它独特的文化里,去体验它无与伦比的娱乐产业。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玩乐”体验,真的能一步步变成你简历上的亮点和实打实的职业机会。也许你喜欢摄影,那你可以把澳门的葡式建筑、夜景拍出特色,甚至尝试为一些小型文旅项目提供图片素材;也许你喜欢美食,那你可以深入了解澳门的葡国菜、粤菜文化,甚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美食攻略App,这些都能锻炼你的市场分析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
别老是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没用,觉得工作就得是枯燥无味的。把你的热情和好奇心充分释放出来,让它们成为你探索职业边界的指南针。多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多去街头巷尾走走看看,多去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尝试着把你的“玩乐”赋予一点目的性,比如在参加一个活动的时候,主动去了解它的组织架构、商业模式;在探索一个新地方的时候,思考它能提供什么样的独特体验。说不定哪天,你的某个“爱好”,就成了你打开心仪工作大门的金钥匙。澳门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地方,只要你敢“玩”,并且带着思考去“玩”,你的未来就会比你想象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