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求职:现实很骨感

puppy

哎,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在国外辛苦读完书,拿着一张洋文凭回国,找工作应该会自带“光环”,一路绿灯?可现实啊,往往没那么理想,反而有点“骨感”得让人扎心。这篇文章就特别真实地聊了聊,我们这些海归在求职市场上会遇到的那些困惑和挑战。它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很诚恳地告诉大家,现在国内的职场竞争有多激烈,你的海外背景可能不再是唯一的加分项了,有时候连期待的薪资、心仪的岗位都得重新审视。文章会深入剖析为什么“海归光环”渐渐褪色,以及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定位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种落差,或者正准备回国闯荡,强烈建议你读读这篇,相信你会找到很多共鸣,也能提前给自己打个预防针,找到一些实用的应对思路。

海归求职:现实很骨感

还记得吗,出国前,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揣着那么一股劲儿。想象着熬过了无数个图书馆的夜晚,啃下了厚厚的专业书,终于拿到那张沉甸甸的洋文凭,回国时简直就是自带光环的“天选之子”。觉得国内那些大公司,早该摩拳擦掌等着我们了,高薪offer、核心岗位,那都不是事儿。小A就是我大学室友,当年考上英国某名校商学院的时候,全家都觉得她前途一片光明,毕业回国肯定能进“四大”或者顶尖券商。结果呢?她今年年初回国,投了上百份简历,连面试机会都寥寥无几,更别说理想中的岗位和薪资了。前几天她跟我语音,语气里满是疲惫和迷茫,说现实怎么就跟自己想象的差了十万八千里,感觉自己像是被国内职场这片汪洋无情地拍在了沙滩上。

你瞧,小A的困境可不是个例,这几乎成了我们这一代海归回国求职的一个缩影。以前,“海归”这俩字就是金字招牌,哪怕只是出国溜达一圈,回来似乎也能在人才市场上多几分议价能力。可现在的市场环境早就变了,变得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158万人,比2022年增加了82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在飞速提升,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竞争对手空前庞大,他们对国内市场、行业规则的了解,往往比我们这些刚回国的人要深得多。

国内的就业市场简直是“神仙打架”的现场,每年有这么多本土的优秀毕业生摩拳擦掌,他们从小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摸爬滚打,对国情、行业动态、甚至各种“潜规则”都了然于胸。数据显示,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已连续三年增长,虽然增长幅度可能不如预期,但侧面反映出国内人才的薪资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且企业招聘时,对本地化经验和实习经历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对仅仅是“海外背景”的溢价效应在逐渐减弱。

我们很多人在国外念书的时候,一心扑在学业上,对于国内职场的动态,了解得可能并不够深入。甚至有些同学还在按照五年前、十年前的“海归光环”想象着自己的未来。举个例子,某头部互联网大厂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就曾在一次线上招聘宣讲会上透露,他们每年收到的海归简历数量非常多,但很多海归在实习经历、项目经验上,反而不如国内重点大学的应届生。这家公司更看重的是候选人是否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快速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国内工作环境。海外的理论知识固然扎实,但如果缺乏实战经验,就会在简历筛选阶段被默默划掉。

薪资预期上的落差,更是让不少海归心头一紧。记得我有个朋友小王,在美国读了计算机硕士,回国前觉得自己怎么也得月薪2万起步吧。结果在某二线城市拿到的一份大厂offer,月薪只有1.3万,加上各种补贴勉强到1.5万。他当时都傻眼了,这跟他想象中的“高薪”简直相去甚远。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就显示,全国平均招聘薪酬约为10266元/月,虽然一线城市和高新行业会更高,但整体上,除非你拥有极其稀缺的技能或者顶尖的海外名校背景,否则刚回国的普遍薪资水平,很难达到我们曾经的“美好幻想”。很多企业现在招聘,更倾向于根据岗位价值和应届生的实际能力来定薪,而不是简单地因为你是海归就额外“加价”。

行业“内卷”的加剧也让海归们倍感压力。拿金融行业来说,以前海归在投行、券商特别吃香,因为他们往往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和金融知识。可现在呢?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注册证券从业人员已超过35万人,每年还有数以万计的金融、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涌入这个市场。券商校招,不仅看学校,看学历,更看重实习经历、CFA/FRM等证书,以及是否对A股市场有深入理解。有些在海外只接触过美股、欧股的同学,回国后发现对A股的交易规则、监管环境一知半解,这在面试中往往会成为减分项。

文化差异和适应问题也悄悄地给我们添堵。在国外习惯了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回到国内,面对的是“996”、“007”的加班文化,以及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这些无形的挑战,在求职面试时可能不会直接体现,但进入职场后,却是实实在在的考验。我有个学妹,在加拿大读完传媒,回来后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实习。她跟我吐槽,同事们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她虽然也能适应,但总觉得效率不高,而且老板经常会在晚上甚至周末发工作消息,让她觉得私人时间完全被打乱了。这种工作节奏和界限感,跟她在国外实习的体验大相径庭,让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很不适应。

更令人头疼的是,有些我们自以为的“优势”,在国内看来可能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有些同学在国外期间,为了兼顾学业和生活,可能选择了一些与专业不那么相关的兼职工作,比如在餐馆打工、做代购等。这些经历在国外可能被视为独立生活能力的体现,但在国内企业HR眼中,它们往往不能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技能和经验。据某招聘平台发布的《海归就业竞争力报告》就曾指出,企业在评估海归时,更看重与目标岗位匹配的实习和项目经验,而不是笼统的海外生活经历。一份在国际知名企业实习的经历,哪怕时间短,也远比在普通餐厅打工更能赢得HR的青睐。

学历认证的流程也常常让刚回国的我们手忙脚乱。虽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简称“留服中心”)提供了便捷的在线认证服务,但资料准备、等待时间、以及对部分学校和专业认证的复杂性,依然让不少同学感到头疼。举个例子,据留服中心官网的认证指南显示,认证材料清单中的“文凭证书”和“学习期间所有课程的完整成绩单”是必须提交的,如果材料不全或不规范,可能会导致认证时间延长,甚至需要补充材料,这无疑会耽误我们找工作的最佳时机。在找工作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会要求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没有这份证书,你的海外学历可能就无法被官方认可。

面对如此“骨感”的现实,我们是不是就该彻底灰心丧气呢?当然不是!这篇不是来贩卖焦虑的,而是希望能给大家打个“预防针”,让我们能更清醒、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求职之路。我们得承认,那个“光环”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拼的是真本事、真能力。根据猎聘网发布的《2023年海外留学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显示,虽然整体竞争激烈,但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在“高薪职位”和“新兴行业”中依然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对具备国际视野和前沿知识的人才需求旺盛。这意味着我们并非毫无机会,只是需要调整方向和策略。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把所谓的“落差”看作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机会。别再死守着过去的“高薪梦”和“大厂情结”了。也许一份看似“普通”的岗位,却能让你学到最接地气的经验,积累最宝贵的人脉。与其抱怨“为什么不是我”,不如思考“我还能做些什么”。

所以啊,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正在经历这种迷茫,或者正准备回国闯荡,别慌张,也别气馁。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先放下你脑子里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承认现实,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你得接受,可能你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薪资不如预期,公司规模也不是顶尖,甚至可能和你的专业关联度没那么高。这都没关系,把它当成一个跳板,一个重新认识国内职场、积累实战经验的机会。不要急着一下子就“功成名就”,职场的路很长,耐心和积累远比一时的光环更重要。与其沉浸在过去的“海归光环”中,不如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