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留学加拿大,我后悔没早知道!
刚踏上多伦多皮尔逊机场的那一刻,我心里简直要开出花来了。那会儿是夏天,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自由和新鲜感。我背着一个比我还高的登山包,手里攥着一个皱巴巴的入境卡,心里只想着:从今以后,我就是加拿大高中生了,要开始我的“美剧人生”!当时觉得,只要成绩好,英语说得溜,未来的一切都会顺理成章,简直不要太酷。可谁能想到,接下来的几年,我踩的坑、交的学费(心理上的),要是能提前知道,我的人生副本进度条绝对能拉满,少走多少弯路啊!真的不是留学不好,而是有些“小秘密”或者“大坑”,我当时完全没概念。
我到加拿大之后,对学习的理解完全停留在“刷题高分”的模式上。以为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背熟,考试就能拿高分,大学就能随便挑。结果发现,加拿大的高中老师更看重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好多课都有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和展示。我记得有一次上科学课,老师让我们设计一个环保方案,我还在纠结怎么把公式套进去,旁边的本地同学已经开始讨论怎么实地调研了。后来才知道,很多加拿大顶尖大学,比如多伦多大学,他们的工科或理科项目,在评估申请者时,不仅看高分,更重视你在课程中展现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据多伦多大学工程学院官网介绍,除了学术成绩,学生在数学、科学和英语等关键十二年级课程的表现,以及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都是重要的录取考量。
学校里的老师,他们可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我刚去的时候,觉得老师就是老师,下课了就没啥关系了。平时也不敢主动找老师问问题,怕打扰他们。这种态度,让我错失了太多。后来才明白,在加拿大,老师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此,他们是你的导师、推荐人,甚至是你未来大学申请的“秘密武器”。我有个朋友,他就是因为高中时期跟他的数学老师关系特别好,经常在课后讨论难题,甚至参与了老师的一个课外科研小项目。在申请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时,他请这位老师写了推荐信,信里详细描述了他对数学的激情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滑铁卢大学对于这类高度竞争的专业,除了高分,申请者的个人特质和潜力也是重要考察项,而老师的推荐信就是展现这些的关键窗口。
我还记得,刚到加拿大那会儿,我一心只想把所有时间都扑在学习上,觉得多参加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尤其是那些“不计分”的义工活动。当时觉得,反正安省高中毕业只需要40小时义工,我随便做一点就能达标。直到我申请大学的时候才发现,光有漂亮的GPA根本不够用。大学招生官们其实更看重你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你在其中学到了什么,贡献了什么。我有一个学姐,她在高中三年里,每年都坚持去当地的动物收容所做义工,不是简单喂喂食,而是参与动物的社会化训练,甚至组织过一次小型的领养日活动。她申请麦吉尔大学时,在个人陈述里把这段经历写得特别真诚,展现了她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据麦吉尔大学官网描述,除了学术成就,他们还会评估申请者的课外活动、领导经验和社区服务,以了解申请者的个人特质和对世界的贡献潜力。
我刚开始的社交圈子,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中国同学。大家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似,待在一起当然舒服自在。我们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抱怨学习,感觉很温暖,很安全。但时间一长,我就发现这样根本没法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英语进步也慢,甚至对加拿大的文化理解也停留在很表面的层面。我当时错过了很多和当地同学交流的机会。一项来自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国际学生在加拿大大学校园的融合程度有所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在融入当地社交圈方面存在挑战,他们感到孤独和与当地学生缺乏联系。
那时候,我特别害怕主动和本地同学搭讪,总担心自己的口音不好,或者说错话闹笑话。我记得有一次在午餐时间,看到几个本地同学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我犹豫了半天也没敢走过去。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介意你的口音,反而很乐意和你交流。我后来才慢慢学会,哪怕是简单的“Hey, how’s your day going?”也能打开话题。我认识一个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他特别爱打冰球。为了融入,他主动加入了学校的冰球队,虽然一开始水平一般,但他特别积极训练,和队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体育,他不仅锻炼了身体,英语口语也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归属感。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是促进青少年社交和文化融入的有效途径。
刚到加拿大那阵子,最折磨我的就是那种铺天盖地的孤独感和文化冲击。晚上一个人在寄宿家庭的房间里,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特别想家。白天在学校,看到本地同学之间那种自然的交流和玩笑,自己格格不入,那种无力感真的很难受。我那时候从来不敢跟爸妈说这些,怕他们担心,也怕他们觉得我矫情。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更早地意识到,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根据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有超过半数的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报告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孤独感。
我当时完全不知道学校里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我。比如学校的辅导员(Guidance Counselor),他们不仅仅是帮你选课、规划大学申请,他们也是你倾诉烦恼、寻求心理支持的好伙伴。我当时太内向了,总觉得有问题要自己扛。我有个朋友,他因为学业压力和社交困难,一度情绪很低落。他主动去找了学校的辅导员,辅导员不仅耐心倾听,还帮他制定了学习计划,并介绍他参加了学校的“国际学生支持小组”。在小组里,他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类似的困扰,互相鼓励,很快就走出了阴霾。很多加拿大高中都设有专门的辅导服务,比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育部就明确要求高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和辅导服务。
说到大学申请,我当年最大的误解就是,只要高中成绩单上都是A,就能顺利拿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结果,我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尤其是那些竞争激烈的专业,比如工程、商科、计算机,他们不仅仅看你的平均分。我当时就没搞明白,为什么我的分数明明很高,却没能被某些专业录取。后来才发现,很多大学会要求你提交额外的文书材料,比如个人陈述、补充问题、视频面试,甚至作品集。这些材料才是真正展示你个人特质、潜力、领导力、社区参与度的机会。据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招生网站介绍,他们的录取决策是基于“全面评估”(holistic review),学术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申请者在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中展现的经历、成就和反思能力也占有重要权重。
我还对各种奖学金的信息一无所知,总觉得奖学金是学霸们专属的,跟我没什么关系。现在想想真是后悔死了!其实加拿大大学有很多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奖学金,有些是基于学术成绩,有些则会综合考量你的课外活动、领导力、社区服务等等。我认识一个同学,他高中的GPA不是最高的,但他积极参与社区环保项目,还组织了一个学校的辩论社团。他申请皇后大学时,不仅拿到了录取,还获得了一笔可观的“皇后大学入学奖学金”,这笔奖学金每年能覆盖他一部分学费,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皇后大学官网上明确列出了多项针对国际学生的入学奖学金,这些奖学金通常要求申请者提交一份个人简历和一封个人陈述,以评估他们的综合素质。
加拿大不同省份、不同大学的申请流程和截止日期都有很大差异,我当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安大略省的大学,基本上都要通过OUAC(Ontario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 Centre)系统统一申请,而BC省的大学则有自己的申请系统或通过ApplyBC。我当时就是因为对某个大学的补充申请截止日期搞错了,导致我的申请差点泡汤。我有个朋友,他就是因为提前做了功课,早早锁定了心仪的几所大学,并且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申请要求和时间线。结果他在高三上学期结束前就收到了好几个大学的“早期录取”通知。根据OUAC官网的说明,虽然主要的申请截止日期通常在1月,但很多大学会分批次发出录取通知,早期申请者往往能更早获得评估结果。
所以啊,如果你也打算来加拿大读高中,或者你已经在加拿大,但是跟我当初一样有点迷茫,我真心地劝你,别再像我一样傻乎乎地摸黑前进了。别光顾着埋头苦读,多抬抬头,看看周围的机会,多张张嘴,问问不懂的事情。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勇敢地去尝试,去犯错,然后吸取教训。你的留学生活,应该充满精彩和成长,而不是留下满满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