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深夜吗?我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上面是香港理工大学通信专业的招生页面,旁边是我自己学校那平平无奇的官网首页。窗外一片漆黑,心里却像灌满了铅。那时候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双非”本科生,大学四年下来,除了几门专业课成绩还说得过去,好像也没啥特别拿得出手的。周围的朋友都在劝我,别折腾了,考个研或者找个普通工作得了,港理工这种名校,不是我们这种背景能高攀的。我心里也打鼓,可就是不甘心,一个声音总在叫嚣:凭什么不行?
那份不甘心就像一团火,把我整个人都点燃了。我知道自己跟那些985、211的同学比起来,起点确实差了一大截,但我想试试,就算头破血流也要试试。我当时就认定了港理工的通信专业,觉得它的课程设置特别酷,尤其是涉及到新媒体、互动技术那些方向,完全是我想做的。我记得当时在港理工官网上看到,他们MSc in Multimedia and Entertainment Technology项目(多媒体及娱乐科技理学硕士)特别强调实践与创新,还有跟业界合作的案例,那一刻我就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
我开始琢磨怎么才能弥补“双非”背景的劣势。GPA肯定是要抓的,我把大三下学期和大四的专业课都拼了命地学,每一门都争取拿A。我甚至为了提高学分,额外选修了几门跟通信技术、数字内容制作相关的课程,虽然不算核心,但至少能体现我的学习热情和跨学科能力。据我后来跟一个已经上岸的学长聊天,他说港理工某些热门专业,比如我申请的MSc in Communication and New Media(传播及新媒体理学硕士),内地学生录取平均GPA大致在3.4/4.0左右,但我当时努力后也只有3.3,这让我更清楚,我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到极致。
光有GPA还不够,我深知背景提升的重要性。大三暑假,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我们城市一家不算大但很活跃的数字营销公司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我主要负责社交媒体内容策划和数据分析。那三个月我真的是拼了,每天加班到很晚,学习如何用各种工具分析用户行为,撰写吸引眼球的文案。我记得当时我们团队有个项目是为一个地方旅游局做推广,我提出了一套互动H5的方案,上线后根据后台数据显示,那个H5页面在一个月内带来了超过20%的点击率增长和5%的用户转化率,虽然数据不大,但至少是个实打实的成绩。这个经历后来成了我文书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它直接体现了我对新媒体传播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除了实习,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我们学校当时有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校内选拔赛,我拉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了个队,做了一个关于“城市数字遗产保护”的项目。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到商业计划书撰写,我们一手包办。虽然最后只拿了个三等奖,连省赛都没进去,但在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我还在项目里负责了演示文稿的设计和路演,这无形中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反应。我后来查到,香港理工大学在招生简介中就提到,他们非常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让我觉得我的努力方向没错。
语言成绩也是一块硬骨头。我的英语基础不算特别好,为了考出雅思高分,我报了一个封闭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那段时间,我听力练到耳朵疼,口语对着镜子练到舌头打结,作文更是反复修改。最终,我考到了总分7.0,单项不低于6.5的成绩。这个成绩虽然不算逆天,但至少达到了港理工的普遍要求。我当时还特意去港理工的招生官网确认过,他们通常要求雅思总分6.5分,单项不低于6.0,达到这个标准是申请的“敲门砖”。
背景提升和语言成绩搞定后,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文书了。个人陈述(PS)和简历(CV)要怎么写才能脱颖而出?我看了无数模板,也找了学长学姐的例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意识到,文书不是堆砌经历,而是讲一个关于“我”的故事。我决定从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开始,讲我如何被一个关于“数字鸿沟”的纪录片触动,从而立志学习通信、用技术连接世界。我把我的“双非”背景融入进去,解释说正是因为我没有名校光环,所以更渴望通过实践和努力来证明自己,这段经历让我对传播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据一位在港理工任教的教授在一次线上分享会中提到,他们更喜欢看到有思考、有故事的申请者,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文书。
推荐信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选择了两位最了解我的老师:一位是我的专业课老师,我好几门高分专业课都是她教的;另一位是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他在我做毕业设计项目时给了我很多指导,对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认可。我提前跟他们沟通,提供了我的个人陈述草稿、简历和申请院校信息,让他们能更有针对性地写推荐信。我还特意提醒他们,可以多提及我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项目中的创新点以及我与“双非”背景下的独特成长经历。
终于等到了面试通知,那种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我赶紧上网搜集港理工通信专业往年的面试真题和经验分享。我发现他们特别喜欢问关于行业热点、个人职业规划以及团队合作经验的问题。比如,我当时模拟面试的时候,就准备了对元宇宙、AI在传播中应用的看法,以及一个我自己在团队项目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如何解决的例子。我记得当时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有学长分享说,港理工的面试官很看重你对“新兴科技如何改变传播”的理解。所以我把这些都融入到了我的准备中。
真正的面试那天,我虽然还是很紧张,但准备充分让我心里有了底气。面试官问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你认为‘双非’院校的经历对你申请港理工有什么影响?你将如何弥补?”这个问题我之前在心里演练过无数次,我没有回避,而是坦诚地说:“‘双非’背景让我更懂得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也让我学会了主动去寻找资源、创造机会。它让我拥有了更强的抗压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些都是未来在港理工学习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我还能回忆起面试官当时微微颔首的样子。我还在面试中提到了港理工MSc in Communication and New Media项目里那个“Digital Marketing and Analytics”的课程,表示对它非常感兴趣,并且结合我的实习经历,表达了我未来想在这个领域深耕的意愿。
等待录取结果的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我每天都会刷好几遍邮箱,看到邮件提醒就心跳加速。有时候会看到其他同学陆续拿到offer的消息,心里会瞬间沉下去,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那段时间,我也会偷偷哭,会想放弃。但我很快就调整过来,告诉自己,尽人事听天命,无论结果如何,我为之付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我当时甚至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至少做一件跟申请无关,但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比如看一部电影,或者去公园散散步,这样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港理工的邮件。点开的那一刻,手都在颤抖。看到“Congratulations!”那几个大字的时候,我几乎是跳起来的!那一刻,所有的汗水、所有的不甘、所有的坚持,都值了。我成功了!一个“双非”出身的我,真的逆袭上岸了香港理工大学的通信专业!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2023年的数据显示,赴港修读研究生课程的内地学生中,‘双非’院校背景的比例近年来有明显增长,这说明港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越来越重视,不再唯出身论。
双非冲港理工通信:我这样逆袭上岸
回顾整个申请季,我发现很多细节真的特别重要。比如,写文书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故事,不要套模板;准备面试的时候,除了专业知识,更要展现你对行业的热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一定要学会利用你身边的一切资源,学长学姐的经验、老师的指导,甚至一些线上论坛的讨论,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我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日夜的积累和坚持。
现在,如果你也在跟我当初一样,心里揣着一个名校梦,却被“双非”背景束缚,那我想跟你说,别听那些打击你的声音。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拼,去闯!立刻去港理工的官网看看他们的课程设置,把那些你感兴趣的课程、导师都记下来。然后,打开你的简历,开始在上面填补那些能让你发光的经历,哪怕现在还没有,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下个月就去争取一个!别等了,就现在,迈出你逆袭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