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遇害: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

puppy

最近听到留学生遇害的噩耗,大家心里肯定都挺不好受的,甚至会有点害怕,觉得身在异乡,安全感好像一下子被削弱了。这种感觉我懂,真的很让人心痛又无奈。我们都希望能在国外安心学习生活,但有时候意外真的防不胜防。不过,光是担心解决不了问题,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想跟大家聊聊,在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时,我们作为留学生,到底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从日常出行的警惕心,到建立自己的安全网络,再到辨别潜在风险,有很多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对待。毕竟,只有我们自己提高了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享受留学生活。别再一个人默默担忧了,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一些实用的启发和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让家人放心,也让自己更安心。

留学生遇害: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

那天晚上,我正窝在沙发里刷手机,习惯性地划过一条新闻推送。标题赫然写着“某国留学生遭遇不幸”,那一瞬间,我的心猛地一沉,就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攥了一下。我放下手机,呆呆地看着天花板,脑子里全是这些年听过的、看过的类似新闻。身边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甚至仅仅是听来的故事,都像重锤一样敲打着我。那种身在异乡,突然觉得身边的一切都不再安全的无力感,真的太熟悉了。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求学,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可为什么,有时候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成了奢望?那种害怕,那种担忧,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心底炸开。

我懂,这种情绪真的很难排解。我们都希望能在国外平平安安的,毕竟家人在国内也日夜牵挂着我们。可光是担心,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还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焦虑。所以,我今天不是来给大家“贩卖焦虑”的,而是想跟大家伙儿敞开心扉,聊聊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与其一个人默默地害怕,不如我们一起,把那些潜在的风险,掰开揉碎了看,看看有哪些我们可能忽略了,但又至关重要的自保细节。就像今年二月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附近发生的印度留学生遭遇不幸的事件,就给很多异乡学子敲响了警钟,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环境和自身的安全防范。

平时出门,咱们的警惕心就得时刻在线。我记得刚出国那会儿,晚上上完课回宿舍,总喜欢戴着耳机听歌。觉得这样酷酷的,也能隔绝噪音。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听朋友说起她们被尾随的经历,我才意识到,戴着耳机真的太危险了。你完全听不到身后的脚步声,周围的环境音也被隔绝了,就像把自己罩在一个“安全泡泡”里,但这个泡泡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现在,我晚上一个人走路,哪怕是熟悉的路段,也绝不会戴耳机,手机屏幕也尽量不一直盯着看。我会时不时地环顾四周,留意有没有可疑的人或者车辆。美国很多大学,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有推出类似“BearWalk”这样的夜间护送服务,或者安全应用,比如南加州大学的“LiveSafe”,这些都是为了提醒学生不要独自夜行,并且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说到夜间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也是个需要格外留神的地方。我有个朋友,有一次晚上坐公交,车上人不多,她随便找了个位子坐下,结果发现有个男的在她后面好几站都跟着她。她赶紧发消息给舍友,舍友让她在下一站人多的地方下车,或者直接报警。好在她机智,立刻下了车,并且快速走到一家还开着门的便利店里躲了一会儿。所以,上车后,尽量选择靠近司机或者人多的位置,避免坐在最后一排或者角落里。如果发现有人一直跟着你,或者行为举止奇怪,一定要立刻寻求帮助,或者换乘车辆,甚至报警。根据加拿大蒙特利尔警方发布的公交安全指南,他们也特别强调了夜晚乘坐公交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并建议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告知司机。

社交圈子,也是我们留学生安全的一大盲区。刚到国外,大家都渴望交朋友,融入当地生活,所以有时候会对新认识的人放松警惕。我有个同学,参加了一个当地的派对,喝了点东西,后来就有点迷迷糊糊的,幸好她的一个好朋友一直陪着她,才没有出什么意外。事后回想起来,她自己都后怕。所以,出去玩,尤其是去不熟悉的场合,一定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离开视线,更不要喝别人递给你的不明饮料。如果觉得身体不适,立刻告诉信任的朋友,或者想办法离开。澳大利亚昆士兰警察局就专门针对留学生发布过安全指南,提醒大家在社交场合注意饮酒安全,并警惕“针刺”等犯罪行为。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信息泄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咱们留学生群体,又是诈骗分子眼里的“肥肉”。前几年,我身边就有好几个同学接到过“大使馆”或者“警察局”的诈骗电话,说什么你涉嫌洗钱,需要把钱转到安全账户。有一个同学,就因为害怕,差点把学费都转出去了,幸好他给家里打电话核实的时候,父母及时识破了骗局。这些骗子的手段真的花样百出,从“虚拟绑架”到“投资理财”,甚至还有“假冒移民局”的,让人防不胜防。根据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今年发布的提醒,他们特别强调留学生群体是电信诈骗的重点目标,呼吁大家提高警惕,任何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都是诈骗。

建立自己的安全网络,这个真的太重要了,它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能救命的。你的安全网络包括:舍友、同班同学、导师、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当地的华人社团,甚至是你经常光顾的超市老板。我建议每个人都至少有几个可以随时联系上的“紧急联系人”,并且把他们的电话存好,也让他们知道你的电话。如果你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只是感觉不太对劲,可以第一时间给他们发信息或者打电话。很多大学,比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都会为国际学生提供专门的咨询和支持服务,包括紧急联络方式、心理辅导,甚至还有法律援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起来的资源。

再说说辨别潜在风险,这个需要一点经验,但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观察来提升。比如,哪些区域是当地居民口中的“高风险区”?哪些时间段尽量避免外出?这些信息,你都可以通过多问、多看新闻、或者关注当地社区的公告来了解。我在波士顿读书的时候,学校新生入学Orientation的时候,特意请来了当地的警察局代表,给我们讲解了市区的安全地图,包括哪些地铁站晚上会比较乱,哪些街区最好避开。他们还强调了,如果感觉到有人让你不舒服,哪怕没有实际的威胁,也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立刻离开。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很多时候就是你身体在给你报警。

我们还要学着“拒绝”。有时候,一些潜在的危险就藏在那些“不好意思拒绝”的场景里。比如,不熟悉的同学邀请你去参加一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派对,或者让你帮忙做一些你觉得不妥的事情。我有个朋友,有一次被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拉去一个地方,那里的人都吸大麻。她当时很害怕,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走,怕伤了面子。后来她硬着头皮找了个借口,说家里有急事才溜走了。其实,你的安全和健康,远比一时的“面子”更重要。学会说“不”,并且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根据美国大学的“Title IX”政策,学生有权利拒绝任何不当行为,并且学校会提供保护,支持学生维护自己的权益。

建立一个“紧急联系卡”也是个好习惯。把你的姓名、学号、紧急联系人的电话、过敏信息、血型等关键信息写在一张小卡片上,放在钱包里,或者手机背面。万一发生什么意外,救援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这些信息。我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个留学生在外面晕倒了,因为身上没有有效身份信息,也没人知道他的联系方式,最后耽误了救援。所以这种小细节,可能真的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像日本的一些大学,比如早稻田大学,甚至会要求国际学生入学时提供紧急联系人信息,并建议学生随身携带写有自身健康状况和紧急联系方式的卡片。

别忘了,除了外部的危险,心理健康也是安全的一部分。身在异乡,面对学业压力、文化差异、孤独感,很多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恐惧、抑郁的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和应对能力。很多大学都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比如多伦多大学就有专门为国际学生提供的多语言心理咨询师。当你感觉心情不好,或者无法应对的时候,千万不要一个人扛着,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朋友家人倾诉,都是非常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我们应对困难的一种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宝贝,是父母的心头肉。出国留学是为了梦想,为了更好的自己,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我们能平平安安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咱们就从最简单的做起。不管你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请你立刻拿出手机,找到当地的紧急报警电话号码,把它存进你的手机通讯录里,并且记住。这个号码,不是为了让你去用,而是为了让你知道,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有一个最后的保障。别觉得麻烦,也别觉得杞人忧天,因为一旦需要,它就是你最宝贵的生命线。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