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校卷出新高度,留学生都看呆了!

puppy

嘿,留学生们,你们最近有没有感觉美国大学的竞争真是越来越离谱了?以前只觉得学习要拼,现在才发现,从申请季开始,到进入学校后的实习、GPA,甚至连社团活动,简直处处都充满了“卷”的气息!我们这篇文章就想跟大家聊聊,最近美国学校到底“卷”出了什么新高度,很多同学看完都直接看呆了。不再是简单的刷高分就行,大家为了能脱颖而出,各种背景提升、networking、超前规划,那操作简直是天花板级别的。作为留学生,我们本来就有语言和文化上的挑战,现在还要应对这种超高强度竞争,是不是常常感觉压力山大?别担心,这篇文章不仅会带你一窥这“魔幻现实”的极致,还会给大家分析分析,面对这种新常态,我们到底该怎么调整心态,怎么才能在这种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路,甚至成功逆袭!赶紧点进来看看,别再被“蒙在鼓里”啦!

哥们姐们儿,你们还记得刚来美国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只要好好学习,GPA刷高一点,就能躺赢人生了?反正我刚来那会儿,天真地以为只要埋头苦读,就能稳稳地拿到梦寐以求的实习,然后顺利进入大公司。结果呢?前几天我跟小李同学聊,他告诉我他大一刚入学,社团招新就卷得天花乱坠。他想进一个在校园里颇有名气的学生投资俱乐部,结果面试刷了三轮,最后被告知,除了简历要“光鲜亮丽”之外,还得现场分析一个真实的商业案例,甚至要有模拟交易的经验,哪怕是自学的也行。小李当时就蒙了,直呼这哪是大学社团,分明是华尔街的初级面试嘛!那一刻,我感觉我们这届留学生,真是被狠狠地“卷”到了新高度,让人看得是目瞪口呆。

申请季的“卷”法简直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端。以前大家觉得考个高分SAT/ACT,GPA差不多就行了。现在呢?那简直是十八般武艺都要精通。我身边一个高中生,为了申请藤校,除了标化成绩接近满分,暑假没闲着。她去非洲做了三个月的志愿者,参与了一个当地的教育项目,这还不算,她还在家附近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做过心理辅导,甚至自学编程写了一个简单的app,用来帮助社区里需要心理支持的年轻人找到资源。据Common App官方数据显示,2023-2024申请季,超过120万学生通过Common App提交了大学申请,这比前一年增长了13%,每个申请人的平均申请数量也水涨船高,都在尝试广撒网,竞争激烈可见一斑。

大学招生官现在似乎也看腻了千篇一律的“优秀”。他们寻找的是那种“独一无二”的经历,能体现深度思考和持续热情的东西。一个朋友的学弟,申请大学时,他的文书不是讲自己多么努力学习,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他如何迷上了一种濒危的稀有爬行动物,然后主动联系当地动物园,跟着专家研究了一年,甚至还在校内组织了一个小社团,科普这种动物的保护知识。这种非传统但充满热情的经历,让他最终被几所顶尖大学录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在招生宣传中就多次强调,他们非常看重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对社区的贡献”,这表明光有分数是远远不够的,申请者需要展现出超越课堂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特质。

进入大学之后,“卷”的风气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最明显的就是GPA。虽然很多人都说GPA不是唯一,但在竞争激烈的专业,比如CS、金融、工程,一个亮眼的GPA仍然是敲门砖。我认识的一个学霸,CS专业,为了维持4.0的GPA,他不仅要完成日常的课业,还要修读额外的荣誉课程,甚至在大二的时候就提前修读了部分研究生的课程。据一些大学的官方报告,比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CS专业的毕业生平均GPA普遍高于其他专业,这无疑给在读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知道,哪怕只是3.8或者3.9,在顶尖公司的面试筛选中也可能成为劣势。

实习的“卷”程度更是让人咂舌。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大三暑假找实习就行了,现在大一大二就开始找实习的同学比比皆是。我有个金融专业的同学,大一暑假就去了一个精品投行做无薪实习,每天工作时间不比全职员工少,但他觉得这是积累经验、拓展人脉的绝佳机会。他告诉我,很多知名的投行、咨询公司,甚至大型科技公司,他们的暑期实习项目招聘流程已经大大提前。根据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官网信息,其“Sophomore Edge”项目就是专门针对大二学生的,通常在大一学年结束前就开始接受申请,这等于要求学生在大一入学不久就得开始为实习做准备,简直是速度与激情并存。

不仅仅是实习,科研机会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很多本科生为了申请研究生或者提高竞争力,会主动联系教授寻求科研项目。我有个生物专业的学妹,为了能进入实验室,她从大一就开始旁听相关教授的讲座,主动阅读教授发表的论文,甚至在教授办公室门口“蹲点”了好几次,才争取到一次面谈的机会。最终她成功进入了实验室,但她说整个过程比申请大学还累。数据显示,许多研究型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申请,但名额有限,竞争极其激烈,往往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提前的准备。

社团活动也不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而是成了展示领导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舞台。以前我们可能就是参加社团玩玩,现在大家都是奔着“核心成员”、“主席”、“创始人”这些头衔去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大学里组建了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社团,他们不仅定期举办讲座,还组织了一系列线上研讨会,甚至成功申请到学校的资助,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区域性研讨会,邀请了业界专家来分享。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社团的范畴,更像是一个小型创业公司或者学术组织。根据哈佛大学学生事务办公室的统计,很多热门的学生组织,尤其是那些与职业发展、创业创新相关的,其成员选拔流程甚至比某些公司的初级职位还要复杂和严格。

人脉(networking)的重要性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可能觉得只要成绩好,自然会有好机会。现在你会发现,很多机会都是通过“内推”或者熟人介绍获得的。我有个学长,他没毕业就拿到了一家著名咨询公司的offer,后来聊天才知道,他在大三的时候就通过学校校友会的一个活动,认识了那位公司的资深经理,一直保持联系,最终拿到了面试机会。这种有意识地建立和维护人脉关系,已经成了留学生群体中的“隐形课程”。领英(LinkedIn)这样的职业社交平台,早就成了留学生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数据显示,近几年领英上大学生的活跃度和简历完成度显著提升,很多人从大一开始就主动添加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积极参与讨论,打造自己的职业形象。

学业规划的“超前性”也让人惊叹。很多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在规划研究生申请,甚至博士申请。他们会提早选修与未来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提前联系教授做研究,甚至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我认识一个读物理的同学,他大二的时候就跟着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虽然是共同作者,但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他告诉我,这样做是为了能在申请博士时脱颖而出,因为现在申请顶尖的博士项目,如果没有发表过论文,基本上很难被考虑。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数据,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这也侧面反映出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开始为更高层次的学术生涯做准备。

这种“卷”也延伸到了课外活动和个人发展上。以前我们可能觉得只要参加几个社团,做点志愿者就行了。现在呢,大家的课外活动都讲究“深度”和“影响力”。一个朋友的女儿,她大学期间在当地的一个流浪动物收容所做志愿者,但她不只是喂食清理,她还自学了动物行为学,设计了一个训练方案,帮助流浪狗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并且成功推广给其他志愿者。这种从“参与者”到“设计者”、“领导者”的转变,才是现在招生官和雇主真正看重的。美国大学本科招生咨询协会(NACAC)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大学在评估申请者时,越来越看重其在课外活动中展现出的“持续性投入、领导力以及对社区产生的实际影响”。

这种极致的“卷”法,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我们本来就有语言、文化上的适应问题,现在还要在这样一个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压力真的山大。我常常听到有同学抱怨,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奔跑,但还是追不上别人的脚步,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有一个来自上海的学妹,她刚来美国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英语已经很好了,结果在课堂讨论中,发现很多美国同学的表达比她更流畅、观点更犀利,甚至能很快地融入各种社交圈。她为此焦虑了很久,一度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甚至影响了学习状态。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国际学生表示曾因学业压力和文化适应问题感到焦虑或抑郁,这说明我们并非孤独的。

面对这样的“魔幻现实”,我们到底该怎么办?难道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卷”下去吗?当然不是!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和策略。想想看,你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优秀,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完美人设。你需要找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所在,然后把精力集中在这些领域,做到极致。别什么都想抓,最后可能什么都抓不住。

有一个同学,他发现自己虽然GPA不是最高的,但在某一个小众的编程语言上非常有天赋,于是他把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方向,不仅自己做了很多项目,还在网上开源分享。结果呢?一家小而美的科技公司,看中了他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直接给了他一个非常匹配的实习机会,后来还转正了。这说明,有时候“专精”比“广撒网”更有效,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你开辟一条新路。

还有就是,别忘了多跟学长学姐、老师、职业顾问多沟通。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我之前找实习的时候,就是听了学长的建议,把简历改了又改,才通过了第一轮筛选。很多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Center)都有免费的资源,比如简历修改、模拟面试、职业规划咨询等。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职业服务中心的数据,那些主动寻求职业顾问帮助的学生,在实习和工作申请的成功率上,比没有寻求帮助的学生高出20%以上。

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卷”到最后,如果人废了,那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多跟朋友聊聊天,找个时间出去放松一下,运动运动,或者干脆给自己放个假。别觉得休息是浪费时间,它是在给你充电啊!大学里有很多心理咨询资源,完全免费,而且是保密的。别觉得求助是软弱的表现,恰恰相反,这说明你懂得如何爱惜自己。像纽约大学(NYU)这种大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每年接待的学生人数都是数以万计,大家都在用,这根本不是什么羞耻的事。

与其盯着别人的光环,不如好好审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你来美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盲目跟风“卷”到极致,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答案在你心里。找到自己的节奏,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成功不只有一条路,你的路,只有你自己能定义。与其把自己累趴下,不如聪明一点,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然后放大它,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人!记住,你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别再被“蒙在鼓里”啦,是时候清醒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