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中国留学生,他们过得怎么样?

puppy

嘿,在海外奋斗的你,是不是经常被问“留学生是不是都过得特滋润”?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真实的生活可远不止朋友圈里那些光鲜。这篇文章就想跟大家敞开心扉,聊聊我们这届中国留学生,真真切切的留学生活到底什么样。从刚踏出国门时的兴奋与忐忑,到学业、社交、甚至心理上的各种挑战和成长,我们经历了太多只有自己才懂的酸甜苦辣。也许你正为毕业后的去留迷茫,也许你正在独自消化异乡的孤独,又或者你已经成功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别担心,这篇文章不光揭示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辛苦,也记录了我们如何在这段旅程中变得更强大、更独立。来读读看,你会发现,很多心声,其实大家都在经历,你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或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鸣和前行的力量!

这届中国留学生,他们过得怎么样?

“哎,你现在不是在国外读书嘛,是不是天天都吃香喝辣的?感觉你们留学生都过得特滋润,学费也不少吧,家里得花不少钱呐?”

我当时正端着碗筷,面对亲戚们七嘴八舌的“关心”,嘴里含糊地应着“还行还行,挺好的”。心里却翻江倒海,苦笑不已。餐桌上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对比我留学时冰箱里常备的速冻饺子和打折蔬菜,简直是两个世界。他们口中那“滋润”的留学生活,与我真实经历的,可能只在朋友圈里才能找到些许交集。

第一次踏上异国土地,那股激动劲儿真是无与伦比。还记得我刚到加拿大温哥华机场,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对着地图研究如何坐Skytrain。手机信号还没办好,得靠机场免费Wi-Fi才能给家里报平安。那时的兴奋,夹杂着一丝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忐忑,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知道里面有无数惊喜,也可能藏着不小的挑战。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加拿大新增了约22万名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学生仍是主要来源之一,占相当大的比例,这意味着每年都有无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怀揣着憧憬和一点点不安,开启他们的异国旅程。

适应新环境,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最直观的冲击,莫过于语言和文化了。在国内自以为英语还不错,可真到了课堂上,教授语速飞快,夹杂着各种俚语和口音,我常常得全神贯注才能抓住大概。有一次在课堂讨论环节,我憋了半天想表达一个观点,结果紧张得磕磕巴巴,最后也没能完整说出来。周围的本地同学却能轻松自如地抛出观点,引经据典。这种无力感,真的会让人瞬间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好。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每年都会针对语言障碍提供免费的辅导课程和口语练习小组,据其官网介绍,这些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学术英语环境,但初期的挣扎依然是普遍现象。

学业压力,更是每个留学生心里的一座大山。国外大学的教育模式和国内截然不同,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强调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和大量的阅读写作。我记得修一门政治学导论的课程,每周有上百页的阅读材料,还要求写批判性评论,每篇文章都要有严谨的论证和参考文献。期末论文更是动辄上万字,查重率还得达标。深夜在图书馆里,看着一排排厚重的英文原著,感觉自己像个“永动机”,不停地输入输出。美国知名大学,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其工程学院的课程设计普遍要求学生每周投入至少20小时的课外学习时间,才能勉强跟上进度,这种强度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社交,是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来之前总想着能交到很多国际朋友,体验多元文化。可现实是,大部分时间我们还是和中国同学抱团。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开放,而是因为文化背景、共同话题以及沟通的舒适度,让大家更容易聚在一起。有时候也会努力尝试融入当地圈子,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但总感觉有一层无形的隔膜。当大家聊起当地的流行文化、俚语笑话时,我们常常插不上话,只能报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2年的数据显示,在英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中,虽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满意自己的社交生活,但仍有近三成的学生表示难以融入当地文化圈,孤独感是常见的心理困扰。

财务压力,则是留学生活里最现实也最扎心的一部分。学费动辄几十万人民币一年,加上生活费,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虽然家里提供了支持,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笔钱来之不易。我身边不少同学都会在课余时间打工,比如在餐厅刷盘子、在咖啡馆做服务员、或者做一些超市兼职。我有一个朋友,为了省钱,每天晚上等超市快关门的时候去买打折的临期面包和蔬菜。她说:“别看只便宜一两块钱,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呢。”根据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官方生活成本估算,一个国际学生每月仅房租、食物和交通等基本开销就至少需要1200-1800加元,这还不包括社交和娱乐,而国际学生在学期中每周最多只能工作20小时,收入十分有限。

说到省钱,做饭这件事,简直是每个留学生厨艺进阶的必修课。在国内时,我可能连西红柿炒鸡蛋都不会做,来了国外,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中华小当家”。从超市买回一堆不认识的食材,对着菜谱一点点摸索,什么麻婆豆腐、红烧肉,甚至包饺子、做月饼,都能自己上手。这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那一份熟悉的味道,一份能在异乡安抚人心的慰藉。每当闻到厨房里飘出熟悉的香味,那一刻,仿佛就能把所有的疲惫和想家都暂时抛诸脑后。

孤独感,像个影子,时常伴随左右。尤其在节假日,当国内的朋友们晒着团圆饭、旅行照时,我们可能一个人躺在租来的小房间里,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有时候会特别想找人说说话,可是看看时差,父母可能已经睡了,朋友们也都在忙碌。那种“全世界都热闹,只有我一个人”的感觉,真的会让人鼻子一酸。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学生支持中心的一项匿名调查显示,约有40%的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经历过中度或重度的孤独感,尤其是在第一个学期,这种情绪最为普遍。

心理健康,是一个我们这届留学生越来越关注,也越来越敢于谈论的话题。学业压力、社交困境、经济负担,再加上远离家乡、文化冲击,多重因素叠加,很容易引发焦虑、抑郁。我身边就有同学因为压力过大而去看心理医生,也有人因为失眠而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前可能觉得看心理医生是件“羞耻”的事,现在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身体不舒服要看医生,心理不舒服也一样需要专业的帮助。在美国,许多大学如纽约大学(NYU)都设立了专门的国际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并提供多语言支持,据其官网介绍,近年来中国学生的咨询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这反映了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毕业后的去留,更是悬在许多人心头的一把剑。“留下还是回国?”这个问题,从我们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就隐约存在,临近毕业时更是变得异常清晰和紧迫。留下,意味着要面对残酷的求职市场、严格的签证政策,以及融入当地社会的长期挑战。回国,又担心自己这几年的留学经历,到底能给国内的职业发展带来多少优势。我认识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在硅谷实习了一年,非常希望能留在美国工作,但H1B工作签证的抽签通过率越来越低,近两年都徘徊在25%左右,面对如此低的概率,他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回国发展。这种不确定性,让每一个毕业季都充满了焦虑和迷茫。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近五年来,选择回国就业的留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回流趋势明显,这说明留在海外的难度和回国发展的吸引力都在同步增加。

不过,话说回来,留学生活也绝不是只有苦涩。正是这些挑战,逼着我们快速成长。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更好地和自己相处。我变得会修马桶、会换灯泡,甚至学会了自己办理各种繁琐的签证和保险手续。这些技能,在国内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但在国外,却是生存必备。我有一个朋友,在英国留学期间,为了省钱自己动手改造房间,从刷墙到组装家具,无所不能。她开玩笑说,现在回国都能去做室内设计师了。这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任何课堂都学不来的。

我们也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和精神寄托。有些同学加入了学校的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组织活动,帮助新生;有些同学在教会里找到了信仰和温暖;还有些人通过兴趣小组,比如健身、摄影、烹饪,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拥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其中华人学生会是规模最大的社团之一,定期组织文化交流、职业发展讲座以及节假日聚会,成为许多中国留学生重要的社交和支持网络。

回头看,这段旅程就像一场漫长的升级打怪。从一开始的“菜鸟”状态,到一点点摸索出生存法则,再到最终能够独当一面。我们变得更坚韧,更有同理心,也拥有了更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不同的文化,这才是留学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份成长,不是用成绩单上的A就能衡量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刻进了骨子里。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些,或者即将踏上这段旅程,我想说的是,别害怕,你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遇到的所有困惑、所有挣扎,都是这段经历的必经之路,也是你未来强大起来的基石。大家的心路历程,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每个人消化和应对的方式不同而已。当你觉得特别累,特别迷茫的时候,记得给自己一个拥抱,或者找个信得过的朋友聊聊,别一个人扛着。去校内咨询服务中心看看,他们那儿通常都有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免费资源,从心理辅导到学习技巧,甚至职业规划,很多时候,你只需要主动迈出一步,就能找到帮助。

最后我想说,你已经很棒了,能够走出舒适区,选择这样一条充满挑战的路,本身就值得骄傲。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偶尔也要奖励自己一下,去看看电影,或者找个地方发呆,给自己的大脑放个假。别忘了,照顾好自己,才是留学最重要的功课。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