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下飞机那天,拖着两个超级大行李箱,里头塞满了对香港研究生生活的美好憧憬。当时觉得,学费那一大笔钱都交了,剩下的不就零花钱嘛,能有多少?想着自己是个吃货,但平时也不怎么追求名牌,总觉得应该能省着点过。谁能想到,短短一年光景,我账户里的数字就像坐了滑梯一样,一路狂泻,最后真的被掏了个一干二净。那滋味,真是学习的压力加上钱包的空虚,双重暴击。
刚开始大家掰手指头算钱,第一反应肯定都是学费。确实,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我当时读的是一个商科项目,学费就得十六七万港币。不同专业之间差距挺大,有些热门的商科、金融或者医科项目,学费能飙到二十多万甚至三十多万港币。据香港大学官网数据显示,部分授课型硕士学费已达30万港币以上,这还没算申请费、签证费这些零敲碎打的呢。这笔钱就像一块巨石,还没来得及好好喘口气,就已经压在心头了。但你以为搞定了学费就万事大吉了?少年,你太天真了,真正的“吞金兽”还在后面排着队呢。
香港读研,学费之外的“吞金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香港生活费里最让人肉疼的一项:住宿费。如果你有幸能抽中学校宿舍,那真是烧高香了。我有个朋友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运气爆棚抽到了宿舍,单人间一个月大概四千多港币,条件虽然算不上奢华,但独立空间,还包水电网,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据港科大官网信息,研究生宿舍床位是真的僧多粥少,通常只有少量非本地新生有机会申请到,而且也不是想住就能住一年,常常有中期搬离的规定。这种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像彩票一样,可遇不可求。
我就是那个没中彩票的“大多数”。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外面找房子。初来乍到对香港租房市场一无所知,随便一问中介,才发现外面房租简直是抢钱。香港租房,地段决定一切。港岛中环、铜锣湾那一带,一个小小的单间,月租轻松过万,合租一个房间也要七八千。九龙区相对好一点,像我最后在太子找到的那个两室一厅合租,我住的次卧,月租金也要七千港币。那房间小到什么程度呢?一张床一个衣柜,基本就没地方下脚了,转身都困难。据中原地产和28hse网站数据显示,九龙区的合租单间平均月租在6000-9000港币之间,港岛的同等条件房源会更高出20-30%。
这七千港币还仅仅是租金。刚签合同的时候,还要交两个月押金,外加半个月到一个月的中介佣金。算下来,刚开始交房租就得掏出去将近两万港币,还没住进去呢,小金库就瞬间见了底。想想看,一年下来光房租就得八万四千港币,这笔钱差不多是我学费的一半了。很多朋友为了省钱,会选择住到新界,比如上水、屯门、元朗这些地方。那里的房租可能会便宜一两千,但每天通勤时间就得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车费也更高,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解决了住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吃的了。刚到香港,什么都新鲜,每天都想着去尝尝各种港式美食,茶餐厅、大排档、街边小吃……那时候真的没把钱当钱,一顿饭随便就五六十港币。在旺角吃个叉烧饭配奶茶,七十几块钱很正常。要是跟朋友聚餐去吃个火锅或者好一点的餐厅,人均两三百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挥霍”的日子没过多久,我的银行卡就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
很快我就学聪明了,开始琢磨怎么省钱。学校饭堂成了我的救星,一份饭三四十块,味道虽然说不上惊艳,但胜在便宜实惠,能填饱肚子。只是每天吃饭堂也会腻,总想换换口味。于是,我就加入了“自炊大军”。去超市买菜,猪肉鸡蛋蔬菜米油盐,每次一买就是两三百港币,一周下来伙食费也能控制在四五百左右。别看香港地方小,物价可不低,尤其是进口水果和肉类,价格真心贵。据香港统计处物价指数,生鲜食品价格近年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进口水果和肉类。自己做饭虽然能省点钱,但也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学业压力大的研究生来说,有时候真的只想躺平。
每天从住处到学校,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住太子,学校在沙田,每天坐港铁来回一趟就得三十多块钱。一个月下来,光是交通费就差不多一千块了。这还没算偶尔去港岛逛街或者和朋友聚餐打车什么的。八达通一刷,钱就无声无息地溜走了。据港铁官网查询,跨区通勤的单程票价普遍在15-25港币左右,如果不是住在学校附近,这笔费用是逃不掉的。
水电煤气费、网费、电话费,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开销,汇聚起来也是个大头。夏天香港是真的热,不开空调根本活不下去。我跟室友两个人,一个月电费能飙到五六百块,冬天虽然会好一些,但也要两三百。网费大家平摊,一个人一百来块。电话费一个月套餐也得一百多港币。据香港中华电力和香港电讯官网数据,居民电费和宽带套餐费用都有详细公示,实际使用量和套餐选择决定了最终账单,这些都是每个月固定要出的钱,躲也躲不掉。
学习上当然也有必要的支出。有些专业书,全新的简直是天价,我记得有本英文原版教材,要六七百港币。好在学校图书馆资源丰富,或者找学长学姐买二手书能省不少。打印费、文具费虽然看着不多,但积少成多。偶尔小组作业需要买点材料,或者打印一些报告,也得几十上百。这些都是为了学业不得不花的钱。
除了这些硬性开销,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着你。学生签证的办理费用不算大头,但每年续签也得花钱。学校会强制要求购买医疗保险,一般几百到一千港币一年。可是,如果在香港生个小病,去趟私人诊所看个感冒,动辄三四百港币的诊金,再加上药费,一下子几百块就没了。有一次我胃不舒服,去医院挂急诊,花了近一千港币,真是让人心惊肉跳。所以大家在香港一定要注意身体,生病了钱包可要跟着遭殃。
社交娱乐的开销更是个无底洞。难得周末跟朋友聚个餐,吃个火锅唱个K,或者去电影院看场电影,一晚上几百块钱就没了。香港毕竟是购物天堂,路过商场总会忍不住买点衣服、化妆品或者一些小玩意。这些看似不大的一笔笔开销,在我的账单上慢慢累积,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大笔钱。想家的时候,偶尔也会买机票回趟家,往返机票也是几千块。这些“不那么必要”的花费,其实是留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来调节心情,缓解压力的。但它们也是掏空你钱包的元凶之一。
当然,也有一些幸运儿能拿到奖学金,那能减轻不少负担。但对于我们这些读授课型硕士的,奖学金机会是真的不多,竞争非常激烈。也有人想着找兼职补贴家用,但法律规定,学生签证持有者打工也是有限制的,每周不能超过20小时,而且也不是所有专业都方便找兼职,更别说研究生学业本身就很繁忙,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兼职并且有时间精力去做的,真的没几个。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这一年,学费大约十六七万港币,住宿费一年八万四千港币,伙食费一年差不多四万八千港币,交通费一年一万二千港币,水电煤气和电话费一年大概八千四百港币,再加上买书、文具、娱乐、聚餐、回家的机票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开销,一年随随便便也得个两万港币。粗略一算,我这一年下来,总共花出去的钱,竟然超过了三十五万港币!这笔钱折合人民币也得三十多万了。当时真是花钱如流水,现在想想都心疼。所以,别光盯着学费那一个数字,真正在香港读研一年,把你掏空的可不是只有学费那么简单。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听我一句劝,在来香港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预算做足做透,不要只看学费,把住宿、吃饭、交通、生活杂项、娱乐等等都算进去,而且要往高了算,给自己留出一些弹性空间。多做做功课,查查房租行情,了解一下超市物价。如果可能,提前学点做饭的手艺,这真的能帮你省下不少钱。更重要的是,到了香港之后,务必养成记账的习惯,每一笔开销都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知道钱到底花在哪里了,也好及时调整自己的消费策略,别像我一样,等到学期快结束,才发现银行卡余额都快见底了,到时候再愁可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