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各种留学论坛的帖子。“新加坡SIM到底怎么样?”“是不是野鸡大学?”“文凭认不认?”各种标题看得我头昏脑涨,心里那个纠结啊,跟你们现在估计一模一样。手边那杯冰咖啡都快化成水了,我还是没能下定决心。我就是你们现在这样的过来人,真真正正在SIM摸爬滚打过,所以,今天就来扒一扒,SIM这杯“咖啡”,尝起来到底是甜是苦,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很多朋友选择SIM,图的就是它那个“曲线救国”的招牌,能读到英美澳名校的合作课程。我当时也是冲着这一点去的。就拿我身边的同学来说吧,不少人选的是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 UOL)的课程。SIM Global Education (SIM GE)作为UOL在新加坡的主要教学中心,提供的专业覆盖面挺广的,比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等。据SIM官网介绍,UOL项目涵盖了20多个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其中最受欢迎的像BSc (Hon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认可度,和那些直接去英国本校读的毕业生拿到的文凭是一样的,含金量妥妥的。我有个朋友就是读的这个专业,毕业后回国发展得不错。
说到课程强度,别以为在新加坡读合作课程就轻松了。我记得当时我们经常开玩笑说,SIM的“魔鬼周”不是说说而已。尤其是期末前的几个星期,图书馆里基本是人满为患,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大家埋头苦读的身影。像UOL的项目,很多都是大班授课,但课后的小组讨论和作业是常态。我们小组有一次为了一个市场营销的报告,连续几天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咖啡简直是续命神器。据我们当时的教授讲,SIM在课程设置上是严格遵循合作大学的标准来的,所以你感受到的学习压力,跟在英美澳本校并不会有本质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它的文凭有含金量的原因之一。
当然,学习不是留学的全部。SIM的校园生活还挺多姿多彩的。我刚入学的时候就被各种社团活动吸引了,眼花缭乱。据SIM官网统计,学校里有超过70个学生社团,涵盖了运动、艺术、文化、学术等等。我当时加入了羽毛球社,每周都会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打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交到了不少好朋友。校园里有几个食堂和咖啡馆,饭点的时候特别热闹,各种口味的食物都能找到,价格也算亲民。主校区那个现代化的图书馆,更是我复习考试的“第二个家”,学习环境一流。
接下来我们聊聊大家最关心的“钱袋子”问题。学费和生活费,这绝对是压在留学生心头的大石头。SIM的学费相对直接去英美澳读本科硕士要便宜不少,这也是很多家庭选择它的原因。我当时读的课程,三年的总学费大概在5万到6万新币之间(约合人民币25万到30万)。据SIM官网公布的费用信息,不同合作大学、不同专业的学费区间确实有差异,比如UOL的学位课程,三年制本科的总学费通常在5.5万至6.5万新币,而像RMIT的一些商科课程可能会略高一点。这跟直接去英国或澳洲读一年制硕士的学费差不多,但这里读的是三年本科,性价比一下就凸显出来了。
学费是一方面,生活费也得算清楚。在新加坡,每个月的生活开销真不是个小数目。房租是大头,如果你想住得离学校近一点、条件好一点的公寓,一个房间可能就要800到1200新币(约合人民币4000到6000元)。我当时跟两个朋友合租了一套三房式组屋,每人分摊下来大概是600新币左右。吃饭的话,在学校食堂或者熟食中心吃,一餐大概5-8新币就能搞定,一天三餐加起来,一个月大概需要400-600新币。交通费倒是还好,办一张EZ-Link卡,每个月大概50-80新币就够了。零零总总加起来,我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在1200-1500新币之间。所以,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的留学生活费指导,国际学生每月预算1000-2000新币是比较合理的范围,就看你“奢侈”还是“节俭”了。
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可能是所有人最关心的一个点。在新加坡找工作是不是真的有优势呢?我觉得分情况看。新加坡本地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比较旺盛,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医疗等领域。根据新加坡人力部(MOM)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新加坡整体失业率保持在2.0%的低位,就业市场依然活跃。SIM的毕业生,因为教育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在新加坡的生活学习经验,在适应本地文化和工作环境方面确实有一定优势。
我毕业那年,很多同学都在新加坡找到了工作。我记得SIM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Office)会定期举办招聘会,邀请很多大公司来学校宣讲和面试,还会提供简历修改、面试技巧培训等服务。我当时就参加了好几次这样的活动,对我非常有帮助。很多新加坡本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对SIM的毕业生还是挺熟悉的,毕竟SIM在新加坡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了。当然,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最终还是要看你自己的专业能力、实习经历和面试表现。我有个同学,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实习,毕业后直接被一家大型跨国银行录用了,起薪也相当可观。
说完了这些“光鲜亮丽”的地方,也得跟大家聊聊我遇到的“坑”。最大的一个“坑”可能就是刚开始的文化冲击和独立生活的不适应。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生活节奏比我想象中要快,而且“食阁文化”也需要一点时间适应。另外,虽然新加坡华语通行,但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讨论都是全英文的,有时候碰到一些深奥的专业词汇,还是会有点吃力。我记得刚开始写英文论文的时候,语法和表达总是不过关,被教授退了好几次,那段时间真的是每天都怀疑人生。据SIM的国际学生服务部门统计,像我这样刚来对语言和文化感到不适的国际学生比例在10%左右,他们也提供了很多支持服务来帮助大家过渡。
尽管有各种小“坑”,但我在SIM收获的“惊喜”却是更大更宝贵的。最大的惊喜就是我的视野真的被打开了。我在SIM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有马来西亚的、印度的、印尼的、越南的,甚至还有一些欧洲和非洲的同学。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探索新加坡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让我对全球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国际学生社团组织了一场“文化之夜”活动,大家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表演传统节目,分享家乡美食,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至今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温暖。这种经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也是金钱买不来的。
还有,SIM教会了我如何真正的独立和成长。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所有的衣食住行、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都得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从一开始连水电费怎么交都搞不清楚,到后来能够熟练地处理各种生活琐事,甚至还学会了自己做几道家常菜,这些都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这份独立让我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自信。我身边很多朋友也都跟我有同感,大家从一开始的青涩迷茫,到毕业时的成熟稳重,每个人都在SIM完成了蜕变。SIM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自我发现和成长的“大熔炉”。
所以,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SIM这杯“咖啡”,到底香不香呢?我觉得,它“香”不“香”,真的取决于你想要什么。如果你是那种渴望名校文凭,但又想兼顾性价比和就业机会的同学;如果你喜欢多元文化的环境,想在相对安全和发达的城市体验国际化生活;如果你有足够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性,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那我敢肯定地告诉你,SIM绝对值得你考虑,甚至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可能不是最“顶级”的选择,但它绝对是一个“超值”的选择。那些UOL、RMIT、UB的文凭,在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都是响当当的。
想知道它到底“香不香”,你可能还得问问自己,你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我能说的就是,如果你真的对SIM心动了,别再犹豫了,赶紧去SIM的官网把你想读的专业、合作大学、课程设置都看个明明白白。然后,找几个学长学姐聊聊,他们的真实体验肯定比网上那些只言片语更有用。再不济,你还可以去新加坡教育展上找SIM的招生老师好好咨询一番。自己去挖掘、去了解,才能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答案。“香不香”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其实一直在你心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