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圈:干货不踩坑

puppy

嘿,各位留学党们!是不是刚踏上异国土地,或者正准备开启新篇章,心里有点小兴奋又有点迷茫?留学生活啊,虽然看着光鲜亮丽,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大大小小的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从怎么快速融入新环境,找到靠谱的中国朋友,到学习上的“潜规则”,再到衣食住行的各种省钱小技巧,一不小心就可能踩雷。 别担心!这篇《中国留学生圈:干货不踩坑》就是来给你们“排雷”的。我们把过来人的经验、那些血泪教训总结成了超实用的“干货”,帮你避开社交雷区,搞定学业难题,甚至还有各种生活小妙招,让你不再做“小白”。想让你的留学生活少走弯路,活得更精彩、更省心、更高效吗?那就赶紧往下看吧,保证让你觉得超值,读完瞬间信心倍增!

还记得我刚到伦敦的那阵子吗?那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盲盒,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耳边全是听着有点费劲儿的英音。当时手机里提前下载好了地图,也查好了怎么从机场到宿舍,结果呢?从希思罗机场出来,一头雾水地找所谓的“Piccadilly Line”,地铁站的指示牌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手机还因为时差和长途飞行快没电了。看着周围行色匆匆的人群,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心里那股子兴奋劲儿瞬间被一点点焦虑取代,特别想找个中国面孔问问路。后来好不容易跟着一对看起来也是留学生的男生进了地铁,一路提心吊胆,生怕坐过站。那一刻,真的觉得留学生活不是光鲜亮丽的滤镜,而是实打实的一场闯关游戏,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卡壳。这种手忙脚乱的“小白”时刻,相信不少刚到异国的同学都深有体会吧。

刚到新环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快速融入,找到自己的“组织”。大家可能觉得,华人圈子是不是很容易进?确实,中国人多,但“抱团”这事儿也得讲究方式方法,不是随便拉个人就能称兄道弟的。我记得刚开学那会儿,学校里有个迎新周活动,专门为国际学生准备的。我们大学,也就是曼彻斯特大学,据官网统计每年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其中光是中国学生相关的社团就有十几个,比如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华人辩论社、华人创业社等等。我当时就鼓起勇气,参加了CSSA的新生见面会。在那里认识了几个老乡,大家一起去逛了曼城的中国城,找到了几家味道不错的川菜馆,还发现了一家超大的亚洲超市,瞬间觉得没那么孤独了。主动参与这些官方或半官方的华人社团活动,不仅能迅速建立起社交圈,还能获得很多生活上的实用信息,比如哪里理发便宜,哪家餐厅有学生折扣,甚至哪位教授的课比较“水”这类的小道消息,比自己瞎琢磨省心多了。

说到交朋友,大家可能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很容易形成“小圈子”,甚至出现一些“塑料友情”。我有个朋友小李,他刚去美国纽约大学(NYU)读研的时候,为了快速融入,跟几个也是中国来的同学走得很近,每天一起上课、吃饭、图书馆。结果期中考试前,大家为了一个小组项目分工不清,加上学习压力大,爆发了激烈争吵,最后不欢而散。据NYU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调查数据显示,约20%的国际学生在第一学期会因为社交摩擦感到压力。其实,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不是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强行捆绑。大家在找朋友的时候,不妨多接触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多和当地学生以及其他国际学生交流。你会发现,世界远比你想象的要大,能学到的东西也更多。比如,我就通过一次学校的“语言交换”活动,认识了一个当地的美国朋友,他帮我纠正发音,我教他中文,我们还一起去看了NBA比赛,体验了很多中国朋友不会带我去的当地特色活动,这种经历真的特别棒。

社交上不踩坑,学习上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很多人觉得留学就是去玩儿的,期末突击一下也能过。这种想法,真的大错特错!我见过太多学长学姐因为轻视学业而挂科,甚至影响毕业的。在英国,像爱丁堡大学这样的知名学府,据其教务处公布的数据,某些热门专业如商科或计算机科学,国际学生的挂科率在第一学年可能会达到8-10%。这不是吓唬你,而是实打实的挑战。我刚入学时,就被我们专业的第一门课作业难度惊到了,教授要求我们用一种我从未接触过的分析工具来完成一份报告。当时有点懵,以为自己要凉了。幸好后来及时去了学校的“学习支持中心”,那里有免费的辅导员提供帮助。他们不仅帮我理清了思路,还教我如何高效利用图书馆的学术数据库查找资料。所以,不要觉得寻求帮助是丢脸的事,那些看似很“学霸”的同学,其实也常常光顾这些地方,他们懂得利用资源,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选课也是一门大学问,不是随便哪个教授有空位就选了。我有个朋友,他就是随便选了一门据说很“水”的经济学课,结果期末被一个新来的,教学风格特别严格的教授搞得焦头烂额,差点没过。其实,选课前做足功课非常重要,可以去Course Hero、RateMyProfessors这类网站看看学长学姐对教授的评价,了解一下教学风格、作业量和考试难度。据Course Hero网站统计,超过70%的留学生在选课前会参考这些平台上的教授评价。同时,也要提前看好课程大纲(Syllabus),了解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还有,有些专业课是有前置课程要求的,一定要确认自己是否满足条件,不然到时候跟不上课程进度就麻烦了。我当时就特意咨询了高年级的学长,他们告诉我哪些教授讲课清晰,哪些教授给分比较慷慨,这让我避开了不少“坑”,选到了几门既能学到东西又不会太吃力的好课。

除了学习,衣食住行是留学生活最基本也是最耗钱的部分。想省钱?那就得从细节抓起。就拿租房来说吧,这是最大的开销了。我有个朋友,图便宜在市中心租了个“小黑屋”,结果发现每天通勤到学校要一个多小时,而且周围的治安也不是很好。据加拿大留学论坛Loonie Deals的数据显示,多伦多市中心一套单间公寓的平均月租金可能高达2000加元,而选择在周边交通便利的区域合租,月租金则能降到800-1200加元。所以,千万不要只看价格,地段、交通、安全以及室友的靠谱程度都得考虑进去。我建议大家提前在学校的官方住宿网站、当地的租房平台(比如Zoopla、Rightmove在英国,或者Craigslist在北美)寻找信息,也可以加入当地的华人租房群,有些学长学姐毕业会转租,性价比非常高。我自己当时就是通过学校的租房群,找到了一间离学校不远,步行20分钟就能到,而且室友都很友善的合租公寓,不仅省了交通费,住得也舒心。

吃,也是一门学问。天天在外面下馆子,钱包真的会“瘦”得很快。我记得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一份普通的面条就要15澳元,一个月下来光吃饭就得花掉一大笔。据澳大利亚消费者报告,悉尼普通外卖餐食的价格比自煮食品贵约3-4倍。所以,学会自己做饭是留学生的必备技能!去超市购物,一定要关注每周的特价商品(Weekly Deals),很多超市都会有专门的折扣区,或者下载他们的App,会有额外的优惠券。我平时就特别喜欢去Coles或者Woolworths买打折的鸡胸肉、蔬菜,周末一次性做好几顿饭的备菜,平时下课回来直接加工,既健康又省钱。大家也可以留意一下,很多亚洲超市在周末或临近打烊的时候,会有一些生鲜产品的折扣。我当时就发现我们学校附近的华人超市,周日下午会有新鲜蔬菜和肉类的甩卖,价格便宜得让人惊喜,买回来包饺子、煮火锅,那叫一个香啊!

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欧洲很多城市,公共交通都很发达,但如果每天都买单次票,那真的是“抢钱”了。我当时在德国慕尼黑,刚开始没办月票,每天买单次票,一周下来发现交通费比饭钱还多。后来听学姐说,慕尼黑的学期票(Semesterticket)或者月票(Monatskarte)会便宜很多,比如慕尼黑的学期票,涵盖所有公共交通,每个学期只需要100多欧元,据MVV官网介绍,这比每天买单次票省了将近一半的费用。很多学校还会提供学生专属的交通优惠卡,或者你的学生证本身就带有交通功能,可以免费乘坐某个区域的公共交通。一定要去学校官网或者国际学生办公室了解清楚。我当时就赶紧办理了学生交通卡,不仅省钱,还方便了出行,可以更自由地探索这座城市,周末去周边的景点玩,也不用心疼交通费了。

除了生活开销,财务管理也是大家容易忽视的一个点。很多人带着大笔现金出门,或者只用国内的银行卡。这两种方式都有风险。我有个朋友在法国,刚到没多久,在地铁上就被小偷把钱包偷了,所有现金和几张银行卡全没了,当时差点崩溃。所以,到当地后第一时间去银行开一个本地账户非常重要。据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官网信息,针对国际学生提供免费开户服务,并且通常会附赠一张借记卡,方便日常消费和取现。同时,也要了解好如何从国内汇款过来,选择手续费较低、汇率较好的方式,比如Wise(原TransferWise)或者西联汇款。我当时在国内就办好了多币种信用卡,紧急情况下可以用。然后到了加拿大,马上就去当地银行开了学生账户,方便学费和生活费的转账,而且很多银行针对学生账户还有免年费的优惠,真的帮我省了不少。

兼职工作也是很多留学生会考虑的,既能赚点生活费,又能积累社会经验。但是,兼职这事儿水也很深,一不小心就可能踩雷。我有个朋友,刚开始为了多赚点钱,找了个华人餐厅的现金工,结果老板拖欠工资,还经常超时工作。要知道,在很多国家,留学生是有合法工作时限的,比如英国,持学生签证的留学生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据英国政府官方网站GOV.UK的规定,如果超过这个限制,可能会影响你的签证。所以,找工作一定要找有正规合同、报税的合法兼职,千万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冒险。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Career Services)是找兼职的好地方,他们通常会有很多校内或校外的合法工作机会,比如图书馆助理、助教、咖啡店打工等等。我当时就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兼职,虽然时薪不算特别高,但工作环境好,时间灵活,还能顺便温习功课,挺不错的。

心理健康更是重中之重,这在留学圈里经常被忽视。大家可能觉得,我一个人在国外读书,要坚强,不能软弱。但是,面对学业压力、文化差异、孤独感,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我有个同学,平时看着挺开朗的,但有一段时间突然变得很沉默,也不爱出门。后来才知道他因为学业压力大,加上家人身体不好,患上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指出,约有30%的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如果感到情绪低落、焦虑、失眠,千万不要一个人硬扛。学校通常都会有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心理咨询服务。我当时虽然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也因为学业压力去咨询过几次,感觉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调整心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寻求帮助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爱自己的体现。

文化冲击也是留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一些习惯或者表达方式,在外国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奇怪,甚至造成误解。我有个中国同学,他性格比较直接,说话不爱拐弯抹角,有一次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他直接指出了一个外国同学的方案有问题,结果对方脸色很难看,接下来的讨论气氛也变得很尴尬。后来才知道,在他们的文化里,批评别人需要更委婉,先肯定再提出建议。据一项对留学生文化适应的调查显示,约65%的留学生在初期会因为沟通方式和价值观差异感到困扰。所以,我们真的要学会观察和适应当地的文化习惯,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多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你会发现,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不仅能让你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也能让你的眼界变得更开阔,变得更成熟。

说到安全问题,这也是大家出国前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的。我有个朋友在德国,有一次晚上独自回家,被几个小混混尾随,差点出了事。幸好她跑得快,及时呼救才脱险。所以,无论在哪里,安全意识都不能放松。晚上尽量不要一个人出门,尤其是在陌生的区域。出门在外,财不外露,尽量使用刷卡支付,现金只带少量应急。手机里一定要存好当地的报警电话、中国大使馆的领事保护电话。据中国驻某国大使馆领事保护页面显示,领保电话是24小时开通的,遇到紧急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寻求帮助。此外,也要了解当地的治安状况,有些区域的犯罪率相对较高,尽量避免前往。我当时就提前在网上查了学校周边的治安地图,知道哪些区域相对安全,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晚上出门会尽量走人多的主干道,并且告知室友自己的去向。

很多人留学是为了镀金,毕业后要么回国发展,要么留在当地。无论选择哪条路,提前规划都非常重要。我见过不少同学,大三大四了才开始考虑实习、找工作的事情,结果发现为时已晚,错过了很多好机会。比如,在美国,很多大公司的暑期实习申请在大学二年级甚至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了,据LinkedIn数据显示,顶尖科技公司的暑期实习竞争尤其激烈,平均每个岗位会收到数百份申请。所以,从大一开始就要留意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实习信息,积极参加职业规划讲座,修改简历和求职信。多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比如模拟面试、职业导师辅导等等。我当时大二就通过学校的校友网络,找到了一份当地公司的兼职实习,虽然是无薪的,但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也为我后面的全职工作打下了基础。早做准备,才能占据先机。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留学生活确实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它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坑”,踩进去的时候会觉得沮丧,甚至想放弃。但这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每一次跌倒,都能让你学到新的东西,让你变得更强大。就像我刚到伦敦,第一次找不到地铁站的无助,现在回想起来,反而成了留学记忆里一个有趣的开篇。所以,放宽心态,不要害怕犯错,不要害怕寻求帮助。勇敢地去尝试,去探索,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去体验不同的文化。你的留学生活,远不止于教室和图书馆,它是一个巨大的舞台,等你我尽情去演绎。别傻站着等别人来帮你,主动点,再主动点,去加入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去和邻座的同学聊聊天,去当地的集市逛一逛,去图书馆问问前台有什么学习资源,哪怕只是问问超市阿姨哪个牌子的酸奶更好喝,这些小小的尝试,都会让你离融入更近一步,让你的留学记忆充满色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