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异国土地的那一刻,我心里是雀跃的,脑子里全是英剧里那些优雅的课堂场景,教授们循循善诱,同学们认真记笔记,一片祥和。然而,这份美好滤镜在我的第一堂lecture上就被摔了个粉碎。我至今都记得那个宽敞的阶梯教室,教授语速飞快,PPT上的内容像流水账一样哗啦啦地过,更要命的是,他偶尔还会停下来抛出几个问题,比如“你们对这个理论有什么看法?”或者“这个案例还能怎么解读?”我当时就傻眼了,周围的同学倒是稀稀拉拉地举手,有人甚至直接和教授辩论起来,那场面,简直比我在国内参加的任何辩论赛都要激烈。我坐在那里,手里紧紧攥着笔,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敢拼命地把教授嘴里蹦出的每一个单词都记下来,生怕漏掉什么“考点”,感觉自己像个完全不懂游戏规则的局外人,甚至有点手足无措。那天的课后,我一个人默默走出教室,心里沉甸甸的,满是对未来的迷茫,这跟我来之前想象的留学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老师把知识点掰碎了喂到嘴边,只需要认真听讲,课后复习,考试的时候就能拿高分。但在这里,老师似乎默认你已经提前预习了,课堂只是一个引导大家讨论和深化的平台。我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那些“讨论”在说什么,更别提参与进去了。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感觉自己好像是那个班级里最笨的学生。据2023年某国际教育机构发布的《留学生适应性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5%来自非英联邦教育体系的留学生在刚入学的前三个月,都普遍感到授课方式与预期不符,尤其在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我的专业课程里有大量的研讨课(Seminar)和辅导课(Tutorial)。这些小班教学更是让我无所适从。通常是提前布置好大量的阅读材料,上课的时候大家围坐一圈,老师会提出一个大问题,然后就等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我一开始总是缩在角落,低着头,生怕老师点到我。有几次老师真的点名让我发言,我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脸涨得通红,简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官网介绍中,他们明确指出,这种小班研讨课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而非知识的单纯传授,并建议学生在课前至少预留4-6小时进行相关阅读和思考。
那段时间,我最痛苦的莫过于写论文了。以前写论文只要把资料整合好,论点清晰,逻辑流畅就行。可在这里,老师要求你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要能经得起推敲,需要大量的批判性分析和论证。我记得有一次,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写完了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论文,结果导师给我的反馈是“缺乏深度,没有自己的声音”。我当时简直要崩溃了,不知道“自己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我的导师推荐我去学校的学术写作中心寻求帮助。数据显示,像伦敦大学学院(UCL)这样的顶尖学府,其学术写作中心每周会安排超过百场的免费一对一辅导和工作坊,帮助学生,尤其是国际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联邦学术写作的规范与精髓,其中“批判性思维的应用”是咨询量最大的主题之一。
除了论文,小组作业也是一大挑战。这里的老师非常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几乎每个科目都有小组项目。我第一次被分到一个由来自印度、加拿大、中国香港和我的同学组成的小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甚至连对“截止日期”的理解都大相径庭。起初的几次讨论,我总觉得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或者说不出来,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有一次,我们的项目因为沟通不畅差点延期,当时真的非常沮丧。一份针对跨文化小组合作的研究报告指出,虽然国际学生在小组作业初期普遍会经历沟通障碍和文化冲突,但通过有效的引导和适应,超过80%的学生最终认为这种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和协作能力。
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我开始强迫自己去图书馆,不是为了死记硬背,而是为了提前阅读那些艰涩的学术期刊,尝试理解不同的理论视角。我发现学校的图书馆资源真的非常丰富,各种数据库和电子期刊应有尽有。我还会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免费学术讲座和写作工作坊,学习如何有效地记笔记、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如何构建论点。据某大学的图书馆使用统计,国际学生在入学半年后,对学术数据库和参考工具的使用频率比刚入学时提升了至少三倍,这表明他们在逐步适应后,会更积极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渐渐地,我开始学着在研讨课上开口。一开始只是说一两句话,或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发现老师并不会因为你犯错而批评你,反而会鼓励你继续思考。同学们也都很友善,即使观点不同,也会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来交流。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次关于全球化的研讨会上,我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甚至和一位来自德国的同学就某个细节进行了小小的“辩论”。我清晰地记得,当我看到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时,心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次经历就像一个开关,彻底点燃了我参与讨论的欲望。我明白了,我的声音同样重要。
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也渗透到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去思考背后的逻辑,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比如,在看到新闻报道的时候,我会去查阅不同的信息源,分析其立场和偏见。在和朋友聊天时,我也会不自觉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开阔,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根据英国高等教育局(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对毕业生的长期追踪调查,拥有良好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毕业生在职场上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平均薪资和晋升速度也普遍高于缺乏此项技能的同龄人。
我不再是那个只敢默默听讲的“乖乖女”了。我开始享受这种被挑战、被激发的过程,享受在思想碰撞中成长的乐趣。我发现,这种授课模式并非是在刁难我们,而是在真正地培养我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也许没有“标准答案”,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答案、如何去创造答案。当我能够自信地在课堂上发言,能够写出有自己深度思考的论文,能够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顺畅协作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留学“反转剧”的精髓。这种能力,远比任何一张成绩单上的分数都要珍贵,它将伴随我一生。一项针对英联邦国家留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尽管初期适应困难,但最终有超过9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非常认可这种强调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模式,并认为这让他们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我当初的迷茫,觉得留学生活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甚至有点“水土不服”,请别着急给自己下定义。你只需要迈出第一步,试着举手发言,试着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一个哪怕不那么完美的观点。多去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比如学术写作中心、图书馆的辅导课,它们都是免费的!大胆地去犯错,去提问,去质疑。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同学都和你一样,在挣扎中蜕变。相信我,只要你愿意主动去拥抱这些挑战,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留学“反转”高光时刻,最终爱上这种挑战自我的学习方式,变成一个更加自信、更有力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