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就业:这届海归,都去哪了?

puppy

是不是身边好多留学回来的朋友,毕业后都让你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们到底去哪儿了?当初大家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诗与远方的幻想出国深造,结果一回国,面对国内的就业市场,是不是感觉有点懵圈,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别急,这篇文儿就是想和你好好聊聊,现在这届海归们,毕业后到底都选择了哪些方向,在哪些行业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又或者正在经历着怎样的转型和挑战。我们不贩卖焦虑,只聊最真实的就业趋势,看看大家是进了大厂、选择了新兴赛道,还是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也许看完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的困惑,很多人也都在经历,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鸣和新的启发呢!来,一起看看这届海归的就业新图鉴吧!

还记得吗?刚回国那会儿,大家机场一聚,行李箱还没放稳,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交换着各自的“就业心经”。那时候,小林说他瞄准了上海的金融圈,誓要成为外滩的“弄潮儿”;小张呢,一心扑在互联网大厂,觉得不进BAT就白念了这几年书;还有小李,神神秘秘地说要跟着家里人干点“新经济”的活儿。转眼两年过去,最近一次同学聚会,饭桌上大家聊起工作,氛围就变得有点微妙了。小林虽然进了金融机构,但抱怨着加班没完,压力山大,几乎看不到太阳;小张在大厂是如愿了,却说公司最近一直在“优化结构”,每天都心惊胆战的;小李倒是显得轻松许多,聊着他做的什么新媒体,还说收入比以前打工翻了一番。看着他们,你是不是也开始在心里盘算,当初那些“高大上”的规划,现在是不是已经悄悄变了样?这届海归,究竟都去哪儿了?

你瞧,很多朋友在海外求学的时候,心里描绘的就业蓝图,大概率都是硅谷的科技巨头、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又或者是伦敦、香港那些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写字楼的咨询顾问。可一脚踏上祖国的土地,现实的就业市场立刻就给你来了个“下马威”。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拿到的名校文凭,有时候在国内大厂的简历池里,也只是浩如烟海中的一份子,再也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金光闪闪。据脉脉人才智库发布的《2023秋招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当前就业市场求职竞争激烈,超七成职场人认为秋招“卷”度空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大量的海归人才,大家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曾经,那些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大厂,毫无疑问是众多海归眼中的“香饽饽”。毕竟,高薪、体面、有挑战,听起来就让人心驰神往。不少朋友在校招季里,卯足了劲儿地投简历、刷面试,就是为了能拿到字节、腾讯、阿里这些公司的offer。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朋友,小王,英国G5硕士毕业,学的是数据分析,回国后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拿到了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科学家岗位。可好景不长,短短一年,他所在的部门经历了两次架构调整,裁员的乌云始终笼罩在头顶。他私下跟我吐槽,现在大厂内部“内卷”程度不输当年留学申请,甚至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被KPI追着跑,当初那份“大厂梦”正在一点点消磨。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秋季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招聘职位数连续多个季度处于下降态势,尤其是在技术和运营岗位的需求上有所收缩,这无疑给想进入大厂的海归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大厂的光环固然耀眼,可另一边,有些朋友却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听起来就充满未来感的行业。没错,说的就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高端制造这些新兴赛道。以前可能大家对这些领域的了解还停留在新闻报道里,觉得有点遥远,但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吸纳海归人才的新引擎。我认识一个学环境工程的朋友,小陈,在德国读的博士,回国后没有选择传统能源企业,而是加入了一家在苏州发展势头很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公司。他告诉我,虽然公司规模不如互联网巨头,但整个团队都充满活力,技术迭代快,他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且公司还在进行多轮融资,前景一片光明。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新经济领域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均稳步增长,其中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尤其受到资本青睐,这也为相关专业的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除了这些硬核科技,数字媒体、跨境电商、文创内容等领域也悄然崛起,成为不少海归的“创业试验田”或“就业新天地”。我的大学室友小雅,在美国读的传播学硕士,回国后发现传统媒体的岗位并不多,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做起了MCN机构,专门孵化留学生背景的KOL,做海外生活分享、留学经验、跨境好物推荐等内容。她告诉我,从选题策划到视频剪辑,再到粉丝运营和商务合作,虽然每一步都得自己摸索,但这份工作给了她极大的成就感,而且收入也相当可观。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用户使用率高达96.5%,庞大的用户群体催生了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这让像小雅这样的内容创业者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当然,也有不少海归朋友,在经历了市场洗礼后,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稳定的“体制内”或者“央国企”岗位。这几年,“求稳”的心态似乎越来越普遍。毕竟,铁饭碗的吸引力,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显得格外诱人。我表妹小张,在加拿大读的会计,回国后考了公务员,现在在老家市里一个事业单位上班。她说虽然薪资不如金融大厂那么高,但胜在福利好、工作稳定,而且上下班规律,让她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生活质量反而提高了不少。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一些具有海外背景的专业人才,在部分岗位上具有竞争优势,考公考编也成为不少海归回国就业的重要选择。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叫“斜杠青年”,这届海归里,选择做“斜杠”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不满足于一份单一的工作,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开辟了多重收入来源。我有一个学艺术设计的朋友,小李,白天在一家广告公司做UI设计师,晚上和周末则经营着自己的线上插画工作室,接一些定制插画、品牌联名设计的小活儿。他说这样不仅能把自己的兴趣变现,还能不断拓展人脉和技能,感觉生活更充实,也更有掌控感。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灵活就业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超2亿,其中,具备专业技能的知识型、专业型人才,通过自由职业、兼职等方式,享受着更高的工作自主性和收入弹性。

还有一些朋友,他们选择了一条不那么主流的道路——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过去大家总觉得海归就应该留在一线城市,去大厂、进外企,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积极推出各种引才政策。我有一个校友,小赵,从英国读完城市规划专业后,毅然放弃了上海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自己的省会城市。他现在在当地一家规划设计院工作,参与家乡的城市更新项目,他说能把自己所学用到家乡的建设上,那种成就感是任何高薪都无法比拟的。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二三线城市在产业升级、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为海归回乡就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

当然,也有部分朋友在回国后,发现就业市场和自己的预期存在较大落差,或者觉得现有工作无法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于是他们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者转型。这可能是再读一个国内的硕士,补充某一领域的知识短板,也可能是参加各种职业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技能,为未来的跳槽做准备。小张就是个例子,他在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工作了一年,感觉自己的编程能力不足以支撑更高级的岗位,于是报名了一个线上的Python编程训练营,每晚加班后还坚持学习到深夜,希望能在未来转向更偏技术开发的方向。据各大在线教育平台数据显示,职场技能培训课程的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热门领域,许多在职人士选择通过学习新技能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这其中不乏海归群体。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创业一直都是海归群体中的一股暗流涌动。虽然成功者寥寥,但每一次成功都足以激励无数人。我认识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小高,在硅谷工作了几年后,带着项目和技术团队回国,在北京中关村创立了一家AI教育科技公司。他说创业过程虽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能够把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付诸实践,并真正改变一些事情,这种感觉是任何大公司都给不了的。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家对海归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地高新区、创业园区也纷纷设立专项基金和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海归人才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总的来说,这届海归的就业图谱,不再是过去那种非大厂即外企的单一模式。它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复杂,也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从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到潜力无限的二三线城市;从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大厂,到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从稳定的体制内岗位,到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甚至还有很多人选择灵活就业、斜杠发展。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承载着个体对职业发展、生活品质和自我价值的权衡与追求。你可能会发现,身边很多朋友,他们正在经历的,其实也正是你所面临的。大家都在摸索,都在尝试,都在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还在迷茫,或者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焦虑,真的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你身边那些朋友的故事,其实已经告诉你了,不是只有一条路才叫成功,更不是只有一种活法才算精彩。如果你觉得大厂的光环不再那么吸引你,那就勇敢地去探索那些你真正感兴趣的新兴领域。如果你发现自己更看重生活的平衡,那或许稳定一点的体制内或者二线城市的工作,会更让你感到幸福。记住,你现在拥有的海外学习背景,那份国际化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你最大的财富。多去接触不同行业的人,多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甚至可以试着做一些短期的实习或者项目,去亲身体验一下。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保持开放的心态,灵活调整你的预期,把焦点放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践。未来有很多种可能,别把自己框死,大胆去闯,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海归新图鉴”!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