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镀金?回国就业太心酸!

puppy

哎,是不是觉得留学回国就自带“海归光环”,找工作一路开挂,薪资待遇随便挑?当初我们熬夜苦读,家里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就是为了这份“镀金”的底气吗?可真当飞机落地,面对国内的招聘市场,那层金光是不是突然就没那么亮了?身边不少朋友抱怨,投简历像石沉大海,面试待遇不如预期,甚至还不如当年没出国的同学。心里那种落差感、迷茫感,甚至有点不甘心,是不是让你有点心酸?这篇文章啊,就是想跟你聊聊,为什么我们这些满怀期待的“海归”,回国后会遇到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坎儿,从薪资、职位到心态,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果你也正在经历或担心这些,或者想听听过来人的真实经历,那就赶紧点进来看看吧,或许能找到你的共鸣和一些新的思考。

留学镀金?回国就业太心酸!

还记得吗?大学毕业那年,当你在朋友圈晒出海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下面点赞和评论是不是炸开了锅?“未来海归精英啊!”“高薪白领预定!”“镀金归来,前途无量!”那些祝福和羡慕,就像给你的留学之路洒满了金粉,让你觉得未来一片光明。你咬牙告别父母,一个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穿越半个地球,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你熬夜赶Due,在图书馆里啃着晦涩的英文原著,为了省钱自己做饭,生病了也只能硬扛着。这些年,家里为了你留学,存款一点点变少,爸妈的白头发也好像多了不少。这一切的付出,不就是为了回来的时候,能带着这份沉甸甸的“镀金”光环,自信满满地敲开那些顶级公司的大门,拿一份体面又高薪的工作吗?

然而,当飞机稳稳降落在上海浦东或者北京首都机场,你深吸一口气,觉得属于你的时代要来了。打开招聘软件,满怀信心地投出精心准备的简历,结果呢?一封封简历如同石沉大海,偶尔有几个HR打电话来,聊着聊着待遇就让你心里凉了半截。我认识的小林,英国G5硕士毕业,学的是金融工程,回国前觉得至少也能进个头部券商或者顶级咨询公司。他信心满满地投了不下百份简历,结果最好的offer竟然是一家二线城市的小型基金公司,给的薪资比他预期的税前月薪少了将近一半,还没有公积金!他跟我抱怨,当年没出国的同学,有些早早通过校招进了四大和国有银行,现在职位都升了一两级,薪资也追上来了,那份巨大的落差感,简直能把人压垮。

大家最关心的,可能就是钱的问题了。当年出国读研,觉得回来至少能拿个高薪。结果呢?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海归人才就业报告》,虽然海归平均期望薪资普遍高于国内应届生,但在实际获得的offer中,有近70%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低于预期,甚至有超过30%的人表示低于预期20%以上。这份数据显示,海归的薪资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尤其是在热门行业和一线城市,竞争更加白热化。很多企业在招聘海归时,会更加看重实际工作经验和与国内市场的契合度,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根据学历“加价”。

聊完薪资,咱们再看看职位这块儿,是不是也让你大跌眼镜?不少留学生出国前,觉得手握一张名校文凭,回来怎么也得是个管理培训生,或者直接就是某个项目的负责人。现实往往泼了一盆冷水。我的朋友小张,在美国读了供应链管理硕士,回国后一心想进字节或者京东这种大厂做供应链优化。他面试了不下十家公司,大部分给的都是基础的供应链专员,甚至还有些是仓储管理这种体力活居多、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据Boss直聘2023年春招数据显示,海归应届生在互联网大厂获得管理岗位的比例逐年下降,基础运营、市场助理等岗位占比反而升高,这意味着很多海归可能要从更基础的岗位做起,重新积累国内经验。

我们出国读书,学了一堆最前沿的理论和知识,觉得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英文能力绝对是优势。可回来找工作的时候,很多HR却觉得你“眼高手低”,或者觉得你的所学跟国内市场有点“脱节”。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澳洲读的传媒,学了很多国际传播理论和数据分析工具,回国后找新媒体运营的工作,面试官却更关心我有没有在国内运营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的经验,有没有爆款内容案例。他们对我在国外做过的英文社媒项目兴趣寥寥。根据前程无忧2023年发布的《海归人才职场发展报告》,超过45%的国内企业在招聘海归时,最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备与国内市场接轨的实习或工作经验,其次才是学历背景。这确实让那些一心扑在学业上、没能在国外找到国内大厂实习机会的同学感到无力。

语言能力方面,你可能觉得自己的英语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了,各种报告和邮件信手拈来。可回国后,很多岗位对你的中文沟通能力、尤其是商务中文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一个师兄,在加拿大读的CS硕士,英文流利得跟母语一样,但是回国面试一家头部科技公司的海外市场拓展岗位时,因为不熟悉国内互联网的“黑话”和一些本土化的沟通方式,在模拟商务谈判中表现得不够“接地气”,最终没能拿到offer。据智联招聘《2023海归人才就业报告》指出,在高端商务和管理岗位中,企业对海归的中文书面表达、口头沟通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时甚至比纯粹的英语能力更受重视。

另一个让人心酸的地方,是国内招聘市场特有的“内推文化”和信息不对称。很多优秀的企业,尤其是大厂,热门岗位往往在校招之前就被内部推荐或者实习生转正消化掉了。你在国外,很难及时获取到这些信息,更别说建立国内的人脉关系去获得内推机会了。小王,他在英国读的计算机科学,毕业后才开始投国内的简历。他发现很多心仪的岗位在他看到的时候,往往都显示“暂停招聘”或者“已招满”。他错过了国内秋招、春招的最佳时机,更别提那些内部推荐了。他告诉我,他一度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对国内的招聘节奏和规则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等待开放的社招机会。有数据显示,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近60%的社招岗位是通过内部推荐完成的,对于远在海外的留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隐形的高墙。

还有就是,你可能在国外待久了,对国内某些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得不如在国内的同学透彻。比如,我在澳洲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Web3.0和AI的发展趋势,觉得这些是未来的风口。可回国后,虽然这些技术也很热,但很多实际的招聘岗位更偏向于传统互联网或者应用层面。我认识的小陈,在德国学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回国后想找研发岗,结果发现国内很多公司更需要的是能立刻上手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国内具体应用场景的工程师,而不是只懂理论的“科学家”。他花了很多时间去补习国内的行业生态和技术落地案例。这并非说国外学到的东西没用,而是你得花时间去把它本土化,去找到它在国内的适配点。

心理上的落差感,大概是留学回国后最难克服的坎儿。你带着“海归”的标签,家人朋友都对你寄予厚望,自己也觉得付出这么多,理应获得更好的回报。可现实却往往不如人意。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很容易让你产生自我怀疑、迷茫甚至有点不甘心。我有个学妹,回来后连续被几家公司拒绝,或者薪资给得特别低,她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在国内发展,甚至有点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她跟我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都会想,如果当初没出国,现在是不是已经在一个稳定的岗位上,过着安逸的生活了。据中国青年报社对海归群体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海归在回国初期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曾有过焦虑、失眠等负面情绪。

更让人郁闷的是,一些当年没出国的同学,可能发展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好。他们早早进入职场,积累了丰富的国内工作经验和人脉,有些甚至已经升到了中层管理岗位,拿着不菲的薪资。而你,可能还在为一份初级岗位奔波,甚至薪资还不如他们。这种“内卷”带来的比较心态,真的很磨人。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当年他出国读研,他的好哥们留在国内,通过校招进了银行。四年过去,他拿到海外名校硕士学位回国,他的哥们已经在银行做到了支行副主管,不仅薪资可观,还在老家买了房。他俩一起吃饭,聊起职业发展,朋友的心里简直五味杂陈。这种“反差”,让他一度非常沮丧,觉得自己的留学经历好像成了一种“负资产”。

很多人出国前,可能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只是觉得“留学”本身就是一条捷径,回来就自然而然能找到好工作。然而,国内的职场竞争早已进入了精细化时代。盲目的“镀金”行为,很可能让你花了时间、金钱,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有些同学选择的专业在国外可能很热门,但在国内却没有成熟的产业链和大量就业机会。我有个朋友在英国读的“博物馆学”,她很热爱这个领域,但在国内,博物馆行业的岗位非常有限,竞争激烈不说,薪资待遇也普遍不高。她回国后发现,要不就去北上广深的大型博物馆争取稀少的职位,要不就得转行,这让她感到非常困惑和无助。这说明,在决定留学专业时,了解国内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啊,与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海归光环”上,不如更早、更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别再只是沉浸在国外大学的象牙塔里了,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多关注国内的行业动态、招聘趋势,甚至尝试在假期回国找一些实习机会,哪怕是一些小公司的实习,也能让你对国内职场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些经验,远比你想象的要宝贵。

当你还在海外读书的时候,千万别把国内的人脉关系给断了。多和在国内的同学、朋友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甚至请他们帮你推荐一些国内的线上讲座、行业论坛,或者内推机会。别觉得不好意思,大家都是互相帮助的。说不定你回国的时候,他们的一个信息或者一次引荐,就能帮你省去很多弯路。现在很多国内公司都有海外招聘项目,或者线上宣讲会,你完全可以在国外的时候就积极参与,提前投递简历,甚至争取到线上面试的机会,别等到毕业回国才“临时抱佛脚”。

另外,别总想着一步到位,找到那个“梦幻工作”。国内职场更看重你的“持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许你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薪资和职位都不如预期,但如果你能在这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学习、积累经验,展现出你的价值,那么很快你就能找到更好的机会。很多成功的海归,一开始也都是从基层做起,慢慢打拼出自己的天地。关键是你有没有把这份“心酸”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有没有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有没有放下“海归”的架子,真正融入到国内的职场文化中去。别忘了,你在国外学习到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依然是你宝贵的财富,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舞台去施展它们。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现在正在经历或者即将面对这些挑战,请别灰心。留学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它赋予了你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坚韧的内心。回国就业确实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儿,但这些坎儿也是让你变得更强大的机会。所以,从现在开始,别再幻想什么“镀金”光环了,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和软技能上,多了解国内市场,多积累本土经验。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你得先了解对方,再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别把留学当成一张万能通行证,把它当作一次让你更全面成长的修行。加油,你可以的!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