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次刷手机,看到那个谁谁谁又出事的新闻吗?心里咯噔一下,总觉得这种事离我们好远,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好好的,哪有那么多幺蛾子。可是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过一些同学,突然变得神神秘秘,或者遭遇了什么莫名其妙的事情,最后才发现,原来那些“意外”的背后,藏着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内幕和陷阱。这些事,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甚至就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圈子,只是你没有察觉而已。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触目惊心的真相,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希望大家都能提前知道,提前防范。
留学生被害:触目惊心内幕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似普通的电话,可能就是你掉进陷阱的开始?几年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读书的小李就差点栽了跟头。他接到一个自称是中国公安局的电话,对方说他涉嫌一桩国际洗钱案,要他立刻把所有资金转到一个“安全账户”进行“审查”,否则就要被遣返甚至坐牢。小李当时被吓得六神无主,差点就照做了。幸好他室友听到后觉得不对劲,赶紧拉住他,并陪他去了当地警察局咨询,这才发现,这是一种专门针对留学生的“虚拟绑架”诈骗。骗子往往还会要求受害者切断与外界联系,营造出真的被“秘密调查”的假象。据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多次发布的安全提醒,此类冒充公检法诈骗手段在当地屡见不鲜,每年都有不少留学生因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有时候,危险并非来自电话里的陌生人,而是你以为能信任的社交圈。2020年,一名在加拿大约克大学附近失踪的中国女留学生小赵,在多方寻找无果后,最终被发现遇害。警方调查发现,这起案件与她的“朋友”和社交圈子脱不开关系,涉案人员并非完全陌生。这起悲剧给所有留学生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交友也要格外慎重,尤其是异国他乡,很多时候你以为的朋友,可能带着你意想不到的复杂背景,不是所有笑脸都值得信任。加拿大警方在处理类似案件时也曾指出,熟人作案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更高,防范难度也更大。
租房,这个留学生避不开的大问题,也藏着不少坑。多少留学生初来乍到,对当地租房市场不了解,语言又不通,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去年有报道说,英国曼彻斯特一名留学生在网上找房,看了一套图片精美的公寓,匆匆签了合同,交了高额押金和半年租金。结果等到入住那天,才发现那房子根本不存在,房东人间蒸发,微信拉黑。报警后,警方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诈骗局,受害者不止他一个,很多都是刚到英国的国际学生。英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和一些大学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都多次提醒,租房前务必核实房东身份和房屋信息,最好通过学校推荐的正规中介或网站,切勿轻信所谓的“私人转租”或“高性价比”房源。数据显示,每年有数千名国际学生因租房问题蒙受经济损失,甚至无家可归。
网络世界更是鱼龙混杂,我们以为的安全距离,可能分分钟被打破。前年在美国加州,一名中国留学生通过某知名交友软件认识了“新朋友”,对方嘘寒问暖,聊得火热。约见面后,这名留学生却被对方伙同他人抢劫,并被勒索银行卡密码。这种俗称“仙人跳”的套路,在留学生群体中也时有发生。很多时候,骗子会利用你初来乍到、渴望社交的心情,精心编织一张情感的网,等你放松警惕,就露出獠牙。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每年发布的互联网犯罪报告中,网络诈骗和基于网络的性剥削对国际学生构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受害者因为语言障碍、不熟悉当地法律或羞于启齿而选择忍气吞声,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想打工赚点零花钱,补贴生活费,这没错,但有些“兼职机会”其实是专门钓鱼的陷阱。之前在德国,好多中国留学生被所谓的“刷单返利”兼职骗了个精光。骗子会先让你做几单小任务,返利给你尝到甜头,等你投入大笔资金后,平台直接关闭,联系人也消失不见。这种“高回报、低门槛”的兼职骗局,往往利用留学生急于找工作、对新环境缺乏辨别能力的心理。德国警方也多次发布警告,提醒大家警惕这类骗局,尤其是那些声称“在家就能赚大钱”的工作。据德国联邦刑事警察局(BKA)官网通报,这类针对国际学生的诈骗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给受害者带来了沉重打击。
很多时候,我们心理上的脆弱,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难免会有孤独、焦虑的时候,学业压力、文化差异、思乡之情,都可能让人情绪低落。这时候,如果有人“关心”你,很容易就卸下心防。2019年,一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和社交障碍,长期情绪低落,后来误入了一个声称能提供“心理疏导”的非官方组织。这个组织不仅骗取了他大笔“捐款”,还对其进行了精神控制,导致他几乎与家人朋友断绝联系,精神也受到了严重摧残。据墨尔本大学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报告,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而这些脆弱点有时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诱骗他们进入各类非法组织或诈骗陷阱。
即便是在看似安全的大学校园里,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美国一些大学校园周边,偶尔也会发生针对学生的暴力事件。比如去年,俄亥俄州立大学附近就发生了一起针对国际学生的抢劫案,受害者在晚上回宿舍的路上被盯上,财物被抢,还受到了惊吓。虽然大学通常都有自己的安保系统和紧急求助电话,但数据显示,校园周边社区的安全状况往往更加复杂,夜间出行更是风险高发时段。据俄亥俄州立大学警方(OSUPD)发布的校园安全报告,即便在安保严密的校园区域,夜间单独出行或前往偏僻地段,仍然需要学生自己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利用校内提供的安全护送服务。
有些坑,是你以为在走捷径,结果却把自己送进了深渊。比如,有些留学生为了赚快钱,会帮人代购、带货,甚至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帮人运送违禁品。前几年,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荷兰机场被查出携带大量毒品,他声称是帮“朋友”带的“普通包裹”,完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最终,他因此面临严重的法律指控,前途尽毁,人生轨迹彻底改变。这正是利用了留学生对当地法律不熟悉,以及轻信他人的弱点。据荷兰海关官方网站和国际刑警组织多次提醒,帮助他人携带物品出入境存在巨大风险,尤其是不认识的包裹或来路不明的“高额报酬”任务,务必仔细检查所携物品,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以身试法。
还有一种我们常常忽视的风险,就是关于我们自己的个人信息。我们在各种网站注册、申请学校、办理银行卡,甚至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日常,都可能在无形中泄露了太多个人隐私。去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很多国际学生的银行卡信息被盗用,导致账户被清空。后来调查发现,是学校某个不安全的网络端口被黑客入侵,学生信息遭到泄露。当然,更常见的是我们自己不经意间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的机票、住址、甚至详细行程,这些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了解你的行动轨迹,甚至假冒你的身份进行诈骗。据加拿大隐私专员办公室发布的报告,个人信息泄露是网络犯罪的常见起点,留学生群体由于频繁使用线上服务和社交媒体,成为高风险目标。
听我说,别觉得这些事离你很远,更别觉得“我不会那么倒霉”。咱们出门在外,真的得把安全这根弦绷紧了。记住,但凡涉及钱财、个人信息,或者让你觉得有点不对劲儿的事情,哪怕是朋友介绍的,是“官方”通知的,也多长个心眼,多问一句,多查一下,跟家里人商量。遇到事了,别憋着,第一时间告诉家人,找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求助,或者直接拨打当地的报警电话。还有啊,手机里存好咱们国家使领馆的紧急联系方式,以及当地急救和报警电话。咱们人身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千万别为了面子、为了所谓的“小钱”,或者因为一时的孤独,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多跟靠谱的朋友互相照应,晚上别一个人瞎晃悠,尤其是那些偏僻的地方。记住,咱们都是爸妈的心头肉,安全到家,平平安安地完成学业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