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遇害案:谁是下一个受害者?
夜深了,屏幕上跳出一条新闻推送:某地又一名留学生遭遇不测。那一瞬间,你的心是不是也像被谁狠狠揪了一下?窗外是陌生的城市灯火,脑海里却全是这几天社交媒体上刷到的各种惨痛消息,心里咯噔一下,会不自觉地想,出门在外,到底安不安全?是不是下一个受害者,会是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这种不安太真实了,它像一种无形的压力,悄悄地爬上每个在异乡求学者的心头。
我们这篇文章,真的不是想吓唬大家,也不是贩卖焦虑。我们是想跟你像朋友一样,好好聊聊这些沉重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这些新闻事件一次次敲响警钟,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那些潜在的风险,去思考我们作为留学生,有哪些独有的脆弱点,又该如何保护好自己。毕竟,我们远渡重洋是为了求学、为了梦想,安全是所有一切的前提,没有了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
我们常常觉得,那些不好的事情离自己很远。走路回家,刷刷手机,听听音乐,这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放松方式,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安全盲区之一。据美国南加州大学官网介绍,他们提供了名为“Trojan Check”的安全出行服务,学生可以通过App请求安全护送或追踪服务,尤其在夜间,这类服务的使用率极高。这提醒我们,即使是在看似安全的校园周边,也存在被不法分子盯上的可能,低头玩手机会极大地降低你的警惕性,让周围的环境变成模糊的背景板,给了潜在危险可乘之机。
公共交通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学校到宿舍,从家到兼职地点,地铁、公交几乎是每天都要乘坐的。可能你觉得这很平常,可有时一些小细节就能决定安全与否。比如,在等车的时候过于专注手机,忽略了周围的人群;或者在车上睡着,对周围的异样毫不知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每年都会通过学生事务部,向新生发放详细的公共交通安全指南,并组织社区警员进行安全宣讲,强调夜间候车和上下车时的注意事项,这些看似唠叨的提醒,正是因为有实际的案例支撑,才显得如此重要。
聚会和社交活动是我们融入当地生活、结交新朋友的重要方式,但酒精和放松的氛围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你可能和朋友喝得开心,不小心喝多了,或者饮料在不经意间被动了手脚,然后对之后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学生会曾发布一份报告,指出在学期末的派对季,涉及酒精的扰乱治安或人身伤害事件会有明显上升,他们为此专门推出了“Stay Safe”倡议,提醒学生留意饮料安全,不要让陌生人帮忙看管饮料,也不要喝离开过自己视线的饮品。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的酒量,并且和可靠的朋友一起行动,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自己租房是留学生要面对的第一个大挑战,而租房市场上的各种陷阱,往往让初来乍到的我们防不胜防。你可能在网上看到一个“物美价廉”的房源,图片精美,位置绝佳,然后就被要求提前支付一大笔押金或几个月的租金,结果到了地方发现房子根本不存在,或者房东突然失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每年都会收到数十起关于留学生租房被骗的投诉,骗子通常利用留学生急于租房、不熟悉当地法律的心理,制造一个虚假的承诺,让你血本无归。租房前一定要实地查看,和房东当面沟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且可以通过学校的国际学生服务部门寻求帮助和建议,核实房源信息的真实性。
除了租房,各种诈骗电话和网络钓鱼也是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数字陷阱”。你可能会接到自称“中国大使馆”、“国际刑警”甚至“快递公司”的电话,告诉你包裹涉毒,或者你的银行账户有问题,要求你转账到“安全账户”,否则就“遣返”你。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官方网站多次发布公告,警告在澳留学生提防各类冒充使领馆、警察局或银行的电信诈骗,这些骗局往往利用留学生对家乡机构的信任以及对当地法律的不熟悉,制造恐慌,让你在慌乱中做出错误判断。记住,任何官方机构都不会通过电话或邮件要求你转账到陌生账户,涉及到钱财的问题,务必提高警惕,多方核实。
在异国他乡,通过交友软件结识新朋友是很多留学生的选择,这似乎是一个快速融入社交圈的方式。然而,网络背后的人真实身份往往难以核实,这也就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你可能以为遇到了一个“真命天子”或“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果对方可能是个骗子,利用你的感情骗取钱财,甚至在现实见面时对你造成人身伤害。美国FBI曾发布公开声明,提醒年轻人在使用交友软件时要格外小心,建议首次见面选择公共场所,并告知朋友自己的行踪,因为此类平台上的欺诈和暴力案件呈上升趋势。在网上交友时,保护好个人隐私,切勿轻易透露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约会前务必告知可靠的朋友你的行程和约会对象的简单信息。
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是国际学生普遍面临的挑战,这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是些小摩擦,但在紧急情况下,却可能成为致命的障碍。设想一下,如果你在街上遇到抢劫,或者身体突发不适需要叫救护车,你却无法用当地语言清晰准确地描述情况,甚至听不懂对方的指示,这会多么让人感到无助和绝望。德国哥廷根大学国际办公室曾表示,有部分留学生在遭遇紧急情况时,因德语不熟练而无法准确描述情况或理解警方的指示,导致处理过程复杂化。花时间学习一些常用的紧急词汇,了解当地的紧急电话号码和报警流程,这些都是为自己增加一份安全保障。
很多留学生在异乡求学,要面对学业、生活、经济等多重压力,有时候还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当心里堆积了太多的情绪,却又不知道向谁倾诉时,我们就会变得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0%的国际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曾感到孤独或压力过大,但只有不到30%的人寻求了专业的心理帮助。很多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心理辅导服务,当你感到不适时,及时寻求帮助,和朋友、家人保持联系,不要一个人硬扛。
对签证和移民身份的担忧,也让一些留学生在遭遇犯罪时选择忍气吞声,不敢报警。他们担心报案会影响自己的签证状态,甚至被遣返,这种恐惧反而让犯罪分子更加猖獗。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在其官网上明确指出,国际学生作为犯罪受害者,其报案行为不会影响其签证状态或未来移民申请,并鼓励所有受害者积极寻求帮助。了解并清楚自己的权利,知道在当地法律下,作为受害者你能够得到怎样的保护,这能让你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被恐惧支配。
经济压力也是很多留学生需要面对的现实,学费、生活费、房租,每一笔开销都像一座大山。为了减轻负担,一些同学可能会选择打黑工,或者在一些非法的场所工作,这就让自己置于更高的风险之中。这些工作环境往往没有劳动保障,雇主也可能心怀不轨,利用你急于赚钱的心理进行剥削,甚至涉及更严重的犯罪。新西兰劳工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有少数国际学生因经济困难,被迫接受低于法定最低工资的工作,甚至在非法的雇佣环境下工作,面临剥削风险。我们出国留学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一定要寻找合法合规的兼职机会,并了解当地的劳动法律。
说了这么多潜在的风险,你可能觉得有点压抑,但请别忘了,我们聊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更好地保护自己,更有底气地享受留学生活。提高警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真正远离危险。首先,学会观察周围环境,走路时抬头挺胸,而不是一直盯着手机。记住周围的标志性建筑,对你经常出没的区域保持一定的熟悉度。如果在路上发现有人一直跟着你,或者感觉情况不对劲,要立即改变路线,走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走进附近的商店求助。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某个地方让你感觉不舒服,就尽快离开。
其次,要善用科技的力量,很多大学都开发了校园安全App,提供一键报警、好友位置分享和安全护送请求功能。比如美国一些大学,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鼓励学生下载并使用这类App,这在紧急情况下能帮你迅速联系到校方或警方。同时,也要在手机里设置好紧急联系人(ICE,In Case of Emergency),这样在需要时,救援人员可以及时联系到你的家人或朋友。随时保持手机有电,并且提前下载好一些翻译软件,以备不时之需。
自我防卫并不是要你变成武术高手,而是掌握一些基本的自保技巧,让你在危险来临时有反抗的能力,哪怕只是争取几秒钟逃跑的时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定期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自我防卫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基本格斗技巧和危机意识培养。了解如何挣脱,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卫,这些知识能增强你的自信心,也能让你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少一分慌乱。
出门在外,和朋友、家人保持联系,永远是最重要的防线之一。如果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晚上要回家,告诉你的朋友或家人你的行程,并让他们知道你安全抵达。建立一个“安全圈”,和几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互相关照,晚上出门尽量结伴而行。当你有任何困扰或危险时,第一时间向他们寻求帮助。不要觉得麻烦或不好意思,真正的朋友会很乐意帮助你。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千万不要低估报警的力量。无论你遭遇了什么,无论事情大小,只要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都请第一时间报警。不要因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或者对签证的担忧而退缩,当地的警方和学校的国际学生服务部门都会为你提供帮助。了解当地的报警电话,知道如何清晰地向警方描述情况,这些都是你的底气。报警不仅是保护你自己,也是帮助其他人免受侵害,让那些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我们远渡重洋,是为了看更大的世界,学更多的知识,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每一个留学生都是勇敢的,也是独立的。但请记住,这份勇敢和独立不意味着你要独自承担所有风险,也不意味着你要假装自己无所不能。和朋友多聊聊天,和家人多报平安,和学校的老师多沟通,遇到任何让你感到不安的事情,别犹豫,开口求助。这片广阔的天地,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感受,但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你平平安安的基础上。所以,为了你我他的安全,花时间了解这些,多一份警惕,多一份底气,真的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