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留学加拿大:我的新手村生存记

puppy

嘿,刚到加拿大读大一的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突然被扔进了生活版的“新手村”?我懂那种感觉!从飞机落地那一刻起,什么都得自己摸索:陌生的语言环境、完全不同的上课模式、怎么跟新朋友打交道,还有独自搞定衣食住行的各种小难题。那些手忙脚乱、甚至有点社恐的时刻,真的是每天都在“打怪升级”啊!我的这篇“生存记”就是记录了我在加拿大留学第一年的真实经历,从一开始连银行卡都不会办、超市买东西都犯怵的“小白”,到慢慢学会独立、搞定学业、甚至交到知心朋友,每一步都是满满的挑战和成长。文章里有我踩过的坑、学到的实用小技巧,还有那些虽然笨拙却很珍贵的回忆。如果你也正经历着这些,或者即将踏上旅途,不妨来看看我是怎么一点点适应并爱上这片土地的,希望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共鸣,咱们一起在这片新手村里,闯出自己的精彩吧!

还记得我刚到加拿大温哥华机场的那一刻吗?飞机缓缓降落,我透过舷窗看到一片被绿色森林环绕的城市,天很蓝,空气清新得甚至有点冷冽。那一瞬间,心里五味杂陈,兴奋、期待,更多的却是迷茫和一点点没出息的紧张。我甚至提前在手机上把机场到宿舍的路线查了无数遍,打印出来的纸质地图也攥得湿漉漉的,生怕走错一步。出海关的时候,看着旁边那些熟练地拖着行李、跟工作人员说笑的外国学生,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加载进游戏地图、连新手任务都不知道在哪接的“小萌新”,那种无助感,简直要溢出来了。

安顿下来后的第一件大事,当然就是搞定银行卡。我记得那是个周二的下午,我壮着胆子走进了学校附近的一家CIBC银行。当时我连“chequing account”和“savings account”的区别都搞不太清楚,更别提那些复杂的专业词汇了。前台小姐姐很耐心,但也挡不住我内心的社恐。她问我有没有地址证明,我当时只提供了宿舍的租房合同,结果发现还不够。我只好又折返回宿舍,联系了宿舍管理员帮忙开具了一封带有我住址的信件,才终于在第二天顺利把银行卡办了下来。根据加拿大各大银行官方信息,国际学生通常需要在开户时提供护照、学习许可(Study Permit)和居住地址证明,有些银行还会要求提供入学证明,所以提前准备好这些文件真的能省不少事。我在CIBC办理的国际学生套餐,还免费赠送了第一年的借记卡和少量免费交易,后来发现TD和RBC也有类似的国际学生优惠。

手机卡的问题紧随其后。加拿大地广人稀,手机信号和套餐价格跟国内真的没法比。我当时在网上做了好久功课,最后选择了Fido。记得当时他们有一个针对新用户的优惠,首月套餐流量会多送5GB,而且如果绑定学费卡,每个月还能再减免5加元。我那时候真是抠抠搜搜,一看到有优惠就两眼放光。整个办理过程倒比银行卡顺利得多,店员小哥很麻利地帮我激活了SIM卡,还教我怎么设置语音信箱。数据显示,Fido、Koodo和Freedom Mobile这类公司因其相对灵活的套餐和学生优惠,在加拿大留学生群体中拥有较高的选择率,尤其是Freedom Mobile,在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内信号覆盖不错,且套餐价格通常更具竞争力。

解决了通讯和金钱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肚子的问题。第一次去超市买菜,那简直是我的“史诗级挑战”。我拿着购物清单,站在巨大的货架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各种没见过的蔬菜、水果,肉类更是五花八门,牛排分部位、鸡肉分大腿小腿,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酱料。我记得当时我拿着一盒写着“Sour Cream”的东西,纠结了半天这到底是酸奶还是奶油,最后还是默默放了回去。那次我只敢买了几个苹果、一包面包和一盒牛奶,回家后,我把它们都小心翼翼地放进冰箱,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任务。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新鲜蔬果,对于留学生来说,精打细算更是必需。我后来发现,像No Frills、FreshCo这样的大众超市价格会比Whole Foods这样的高端超市亲民很多,而华人超市(如大统华T&T)则能买到更多亚洲食材,能省不少钱。

上学路上的交通问题也一度让我头疼。我所在的大学在市区,虽然宿舍离学校不远,但偶尔去市中心逛逛或者去华人超市,就需要乘坐公共交通。我记得第一次坐公交车,不知道哪里买票,也不知道怎么刷卡,傻傻地站在站台等了半天。后来才发现,多伦多有PRESTO卡,温哥华有Compass卡,这些都是可以充值的交通卡,比每次买单程票划算很多。购买月票更是能省一大笔。以多伦多为例,根据TTC(多伦多公共交通委员会)官网数据,2024年成人月票价格约为156加元,而单次现金票价是3.35加元,对于日常通勤的学生来说,月票无疑是最佳选择。我当时买了一张月票,看着卡里每月自动扣款,心里踏实多了,感觉自己终于融入了这个城市的脉搏。

学术“打怪”:课堂内外那些事儿

大学的开学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rosh Week”,简直是一场大型社交和信息轰炸。各种社团招新、新生欢迎派对、校园导览,让人眼花缭乱。我记得当时学校组织了一个国际学生Orientation,主讲老师介绍了加拿大的学习模式和文化差异。我当时有点社恐,全程坐在角落里,听着大家用流利的英语交流,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不过,他们提到了一个很有用的信息:多伦多大学每年都会为国际新生举办多场迎新活动,包括校园参观、学术准备工作坊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些活动通常会覆盖从选课到健康保险等方方面面。我虽然没能完全融入当时的狂欢,但至少记住了这些实用信息,为我后面的学术生活打下了基础。

选课简直是门玄学。大一新生往往对专业方向还不明确,要从一大堆课程里找出适合自己的,真的需要花时间。我记得我第一次登入学校的选课系统,看着密密麻麻的课程代码和教授名字,头都大了。当时我甚至不知道“prerequisite”(先决条件)是什么意思,差点选了一门我根本没资格上的高阶课程。幸好,我鼓起勇气去问了高年级的学长,他告诉我,很多加拿大大学,比如滑铁卢大学,会提供专门的选课指导,甚至有在线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规划课程路径。他还建议我多看看课程大纲(syllabus),了解课程内容、评估方式和教授的教学风格,这比光看课程名字要靠谱得多。

课堂模式也跟国内大相径庭。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可加拿大大学的课堂,尤其是文科课,教授特别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我记得有一堂历史课,教授每次都会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留出几分钟让大家自由发言。我一开始总是犹豫不决,怕自己说错或者英语不够好。有一次,教授直接点名问我的看法,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能挤出几句不连贯的句子。课后我简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同学也会犯这种错误,关键在于要敢于开口。根据加拿大高校的教学理念,互动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例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课堂参与分数甚至能占到总成绩的10%到20%,这让我意识到,课堂发言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是锻炼自己融入学术环境的重要一步。

写论文更是我遇到的一个“巨型Boss”。国内大学的论文格式和引用方式跟加拿大完全不同,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MLA、APA、Chicago是啥,更别说怎么正确引用了。第一次交作业,我因为引用格式不对,被教授扣了不少分,还被警告了可能存在抄袭的风险。当时我真的特别沮丧,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后来,我发现学校有一个“Writing Centre”(写作中心),专门为学生提供写作辅导。我预约了一对一的辅导,那里的老师帮我修改了论文草稿,耐心讲解了引用规范和论文结构。我记得老师还给我推荐了Purdue OWL这个在线资源,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引用格式。根据多伦多大学官网介绍,其Writing & Learning Centre每年服务超过两万名学生,提供从论文结构、语法到引用格式的全面指导,这些免费的资源真的非常宝贵。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也是一大挑战。这里的考试不仅考知识点,更考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很多教授会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需要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我记得第一次考微积分,题目比我想象的要灵活得多,很多都是需要推理和多步骤解答的应用题。我当时时间没分配好,导致后面好几道大题都没来得及做完。后来我发现,除了课本知识,多刷历年真题和参加教授组织的复习课非常重要。数据显示,加拿大大学课程的挂科率不低,尤其大一新生,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很容易掉队。我后来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还参加了学校的“Study Group”(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题目,互相监督学习,效率真的提高了不少。

新手村里交朋友,孤独感退散

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最容易感到孤独。我一开始是有点社恐的,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不敢主动跟别人搭话。食堂里,我总是找个角落默默吃饭,图书馆里,我也不敢大声说话。我记得当时宿舍里有一个来自韩国的女生,她性格特别开朗,经常主动邀请我去参加一些活动。有一次她拉着我去学校的国际学生社团的迎新会,我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大家用各种口音说着英语,都在努力融入新的环境。我发现,原来大家都是“新手村”的玩家,没必要那么害怕。根据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学生事务办公室的数据,该校拥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涵盖学术、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这些社团是国际学生结交朋友、拓展社交圈子的重要平台。

适应文化差异也是个漫长的过程。我记得刚来的时候,加拿大同学之间那种随意的小玩笑,我常常听不懂,或者反应不过来。他们聊天的时候会提到一些我不知道的电视节目、流行音乐或者俚语,我就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有一次,我跟宿舍的加拿大朋友聊天,她随口问我“How are you doing?” 我竟然认真地开始跟她讲我最近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结果她只是礼貌性地听了几句就转过身去忙别的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一种问候语,就像“你好”一样,不需要认真回答。这种文化上的“错位”让我感到有点尴尬。不过,我也慢慢学会了观察和模仿,逐渐理解了这些非语言信息和社交潜规则。

打工的经历也让我对加拿大有了更深的了解。大一下学期,我想找一份兼职来补贴生活费,顺便也锻炼一下自己的英语。根据加拿大移民局的规定,持有有效学习许可的全日制国际学生,在学期内每周可以工作不超过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我当时在学校食堂找了一份兼职,负责洗碗和打饭。虽然工作有点累,但我觉得很有意义。食堂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大家一起聊天、开玩笑,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进步飞快。我还学会了怎么跟当地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赚了点钱,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到自己真正参与到了当地社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旁观者。

当然,留学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心情低落的时候。思乡情切,学业压力大,或者社交不顺,这些都会让我感到沮丧。我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前,我连续好几天都在图书馆待到半夜,身心俱疲。那天晚上回到宿舍,看着窗外万家灯火,突然特别想家,眼泪就不争气地掉了下来。我那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强。后来,我发现学校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根据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学生健康服务中心的数据,每年有超过30%的国际学生会寻求心理健康支持,学校会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团体治疗和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我虽然没有去咨询,但知道有这样的资源存在,心里也多了一份踏实。

回望我的大一生活,真的就像是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关卡,从最初的迷茫和手足无措,到后来的逐渐适应和游刃有余。从机场的“菜鸟”到银行、超市的“老手”,从课堂上的“哑巴”到敢于提问和发言,从孤独的“独行侠”到拥有了一群知心朋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成长。我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学会了在压力下调整心态。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也让我对未来的留学生活充满了期待。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一切,或者即将踏上加拿大的土地,听我一句劝: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也别太不把自己当回事。意思是,你犯错、出糗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是从“新手村”走出来的,没人会笑你;但同时,你也要知道自己有很多可以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别害怕去尝试,去犯错。大胆地去问,去探索,去结交朋友,去体验这个国家的一切。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小挫折,但每一次跌倒,都是你重新站起来变得更强的机会。相信我,你的适应能力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大胆地去闯吧,这个“新手村”比你想象的更精彩,你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