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下飞机那天,香港机场人声鼎沸,空气里带着一股咸湿的海风,夹杂着各种语言。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傻傻地站在那里,手机信号还没连上,感觉自己像个被突然扔进波涛汹涌大海里的小帆船,瞬间有点懵。那会儿心里还在犯嘀咕,是不是选错了?这真的是我期待的香港进阶之路吗?我的EE通信梦,要在这里起航,还是搁浅?现在回想起来,那份小小的茫然,是每一个初来乍到者都会有的“新手村”体验吧。
你是不是也跟我当初一样,对港科大,尤其是EE专业,心里揣着无数问号?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通信背景的同学来说,未来能干嘛,能学到什么,真的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吗?我就是那个在港科大EE摸爬滚打了几年,顺利“毕业”的通信人,今天想把自己这几年的真情实感,毫无保留地跟你唠唠,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实用的参考。
说实话,选择港科大EE,最初我是有点“从众”心理的。毕竟它的名字如雷贯耳,尤其在工程技术领域,国际声誉一直杠杠的。根据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24显示,香港科技大学的电气与电子工程(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专业位列全球第22位,亚洲更是名列前茅,这个排名直接证明了它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我觉得选择这里肯定错不了。
刚到学校,第一批迎接我的“惊喜”就是选课。港科大的选课系统,初看起来有点像在玩大型在线抢购游戏。我当时想着自己是通信背景,当然要选各种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的硬核课。比如,我盯上了ELEC 5100 ‘Advanced Topic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和ELEC 5470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据港科大EE研究生课程手册介绍,这些课程涵盖了从5G/6G技术到机器学习在通信中的应用,内容非常前沿,确实让人兴奋。
选课的策略,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你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就业侧重。我当时和几个师兄师姐交流过,他们建议除了核心的通信课程,也可以适当选一些交叉学科的课。比如,ELEC 5600系列的微电子或ELEC 5800系列的计算机工程课程,可以拓宽思路。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很多科技公司也会涉及金融科技领域,因此,具备跨领域知识的通信人才会更受欢迎,这是我在港科大职业发展中心咨询时,一位顾问给出的实际建议。
真的开始上课,我才感受到港科大EE的“硬核”程度。第一门ELEC 5100,老师上来就直接甩出一堆英文文献,要求我们每周阅读并讨论。记得有一次,教授在讲解“Massive MIMO”的时候,直接从最新的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期刊里抽出几篇论文让我们现场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与我在内地本科时那种相对固定的教材讲解完全不同,它逼迫你主动去接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展。
教授们的专业度也让我印象深刻。我的导师,W. H. Mow教授,在编码理论和数字通信领域是公认的专家。他的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分享他自己在研究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一次课后我去找他请教一个关于信道编码的问题,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回顾了《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这本书中的几个经典章节,并结合他自己手稿上的推导,一步步帮我厘清思路。这种亦师亦友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学术上受益匪浅。
除了课程,港科大的科研环境绝对是进阶的快车道。我记得我刚入学没多久,就申请加入了W. H. Mow教授的通信系统实验室。实验室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很多,光是我的小组就有来自印度、美国和韩国的博士生。据港科大研究生院的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在研究生总人数中占比接近60%,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使得每次组会讨论都充满了不同视角和思想碰撞,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参与科研项目,是我在港科大最有成就感的经历之一。我最初参与的是一个关于高阶调制在5G毫米波通信中应用的项目。从搭建仿真平台,到撰写MATLAB代码进行性能评估,再到最终的报告呈现,整个过程都要求高度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次,我的仿真结果总是和理论值对不上,连续熬夜几天都没找到问题,后来在一位师兄的帮助下,才发现是某个参数初始化的小错误。这种亲身实践的经历,比任何课堂教学都更能让我掌握知识,也让我对通信前沿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港科大的硬件设施也为我们的科研提供了坚实保障。图书馆的藏书量和电子资源非常丰富,我几乎可以找到所有我需要的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此外,学校的超级计算中心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资源,对于像我们这种需要大量仿真计算的EE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据港科大图书馆官网介绍,其电子资源包括超过200万册电子书和超过7万种电子期刊,足以满足绝大多数研究需求。
科研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也包括参与国际会议。我在研二的时候,有机会在教授的推荐下,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IEEE Globecom会议。这是我第一次站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向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介绍我的研究成果。虽然当时有点紧张,但这种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国际学术交流的氛围,也认识了一些在同一领域深耕的同行。据IEEE官网统计,Globecom每年吸引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参与,是通信领域的重要盛会。
生活在香港,刚开始对我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最直观的就是房租。清水湾校区附近的校外租房,一个单间月租至少要五六千港币。我当时选择和几个同学合租在宝林邨,虽然通勤时间长了一点,但分摊下来房租能省不少。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2023年第四季度的报告显示,香港私人住宅租金指数持续高位,留学生在校外租房确实需要提前规划预算。
饮食文化也是一大考验。港科大的食堂选择很多,有中餐、西餐、清真餐,甚至还有日本料理。我最喜欢的是学生食堂的烧腊饭,便宜又大碗。不过,如果想在外面吃得好一点,比如去尖沙咀或者旺角体验地道的港式茶餐厅,价格就会高出一截。一杯奶茶,可能就要30多港币。但港科大周边也有一些相对平价的小餐馆,比如将军澳中心里的一些食肆,人均消费比市中心要亲民许多。
语言也是个有趣的障碍。虽然港科大校园里大家主要说英语和普通话,但在校外,尤其是坐小巴、逛街的时候,如果能说几句简单的粤语,会感觉方便很多。我记得有一次在旺角的小吃店点餐,店员阿姨只会粤语,我用蹩脚的粤语比划半天,她才听懂我要鱼蛋。从那以后,我特意在网上找了一些粤语教学的App,学习一些日常用语。这不仅是方便生活,也是融入当地文化的一种方式。
香港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地铁(MTR)几乎能带你去城市的任何角落。从港科大到中环,乘坐巴士转地铁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我有空的时候喜欢搭乘天星小轮,从尖沙咀到中环,可以欣赏维港两岸的美景。这种城市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体验,是香港独特魅力的一部分。据港铁公司2023年年报显示,港铁线网总长超过270公里,每日平均载客量超过400万人次,效率可见一斑。
港科大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很多支持服务。我刚来的时候,就参加了国际学生服务处组织的迎新活动,他们会介绍香港的基本情况、学校的资源,还会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去大屿山看大佛、去南丫岛徒步等等。这些活动帮助我更快地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据港科大国际学生服务官网介绍,他们全年提供各类支持和活动,旨在帮助国际学生顺利过渡和融入。
谈到未来的发展,这可能是每个留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通信专业的同学来说,香港的就业机会和内地大湾区是紧密相连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科技(FinTech)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而通信技术在区块链、大数据传输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正在招聘具备数据通信背景的工程师,来优化其交易系统的网络性能。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信息及通讯业在香港的GDP贡献逐年增长,显示出该行业的活力。
除了金融科技,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在香港也有布局。例如,和记电讯香港、CSL等运营商,以及华为、中兴等公司在香港或周边地区都设有研发中心或销售办公室。港科大职业发展中心会定期举办招聘会和讲座,邀请这些公司来校宣讲。我记得有一次华为的宣讲会,他们特别强调了对熟悉5G/6G核心网架构和无线接入技术的工程师的需求,这与我们在港科大EE学到的知识是高度契合的。
港科大的校友网络也非常强大。我通过参加校友活动,认识了几位在香港从事通信相关工作的师兄师姐。他们有在高盛从事量化交易策略开发的,也有在一家初创科技公司负责物联网设备通信模块设计的。他们分享的经验,让我对通信专业的就业方向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据港科大校友事务处网站介绍,全球拥有超过10万名校友,分布在各行各业。
当然,如果你有志于学术,港科大EE的博士项目也是很好的选择。很多同学在硕士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去欧美继续深造。我身边的几个同学,有的去了麻省理工,有的去了斯坦福,继续他们在通信前沿领域的研究。港科大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为学生进一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跳板。数据显示,港科大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硕士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回望这几年的港科大EE生活,不仅仅是学到了那些硬核的通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与人协作。从一开始对粤语的陌生,到现在能简单交流;从一开始对香港生活的迷茫,到现在能自在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从一开始面对专业难题的畏惧,到现在能够从容应对挑战,这都是一种成长。
通信人的进阶之路,在香港,在港科大,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和精彩。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飞跃。如果你现在也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或者已经下定决心踏上这条路,但心里还有点忐忑,别怕,所有的挑战都是成长的催化剂。
嘿,朋友,如果你真的对港科大EE通信方向感兴趣,我给你一个特别实在的建议:找机会提前联系几个港科大EE的教授,尤其是你感兴趣研究方向的教授,通过邮件或者LinkedIn主动去沟通。问问他们实验室最近在做什么项目,有没有招收研究生的计划,甚至可以直接问问能不能远程参与他们的线上研讨会。这不仅仅是提前了解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万一你被看中了,那可就是拿到了一张直接通往梦校的“VIP门票”了,比你一个人在海量的招生信息里大海捞针要有效率得多,而且也能让你提前感受到这里是不是你真正想来的地方,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