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当初拿到新加坡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吗?那真是跟做梦一样,我抱着手机,激动得差点没跳起来!之前为了这封信,我可是熬了多少个通宵,一遍遍刷新邮箱,心里像揣了只兔子一样砰砰跳。当时我的房间里,桌子上堆满了各种留学资料,屏幕上永远是各个学校的官网和学长学姐的经验贴,那种既兴奋又迷茫的感觉,相信屏幕前的你一定也能感同身受。
我在新加坡读本科:申请到生活全解析!
刚开始决定要去新加坡读本科的时候,我真的像无头苍蝇一样,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资料,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我当时就想着,如果能有个人把所有流程都理清楚,把遇到的“坑”都提前告诉我,那该多好。我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慢慢摸索出一条清晰的道路,从最初的海量信息里,我筛选出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作为我的主要目标院校,因为据QS世界大学排名2024年数据显示,这两所大学分别位列全球第8和第26,这样的学术声誉真是太吸引人了。
锁定目标学校后,我就开始研究它们各自的优势专业了。我记得当时在NUS的官网上看到,他们本科提供的专业超过60个,这让我有了非常大的选择空间。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比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甚至翻墙去看了一些国外论坛上学生们对这些专业的评价。最终,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决定申请NUS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尽管我知道这个专业竞争异常激烈,但冲就完了!
申请材料的准备是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我当时为了达到申请要求,在高中阶段就拼命学习,最终的GPA成绩也相当不错。我还参加了SAT考试,并且成绩达到了我申请的专业所要求的较高分数线。据NUS招生官网的信息显示,像计算机科学这样的热门专业,国际申请者的学术背景通常非常强劲,比如A-level成绩达到AAA或者IB总分在40分以上都是很常见的,这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文书,特别是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补充小短文(Essays),绝对是整个申请中最能展现你个性和潜力的部分。我当时光是打磨我的PS就修改了不下十稿,每次都找老师、学长帮忙看,反复推敲每一个词句。我还记得NUS有些学院会要求写额外的短文,比如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或者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写出深度和真情实感,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我当时就通过这些小文章,努力让招生官看到一个鲜活的、有思想的我。
提交完所有材料后,最紧张的就是等待面试通知了。我清楚地记得,我在收到面试邀请的前几天,每天都保持手机不离身,生怕错过了重要电话或邮件。一旦收到面试通知,我立刻开始准备,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面经,并且找朋友模拟面试,一遍遍练习常见问题。那次面试,面试官问了我关于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看法,还让我讲了一个自己如何解决复杂问题的经历,这些都要求我展现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终于,我带着对新加坡的无限憧憬,坐上了飞往这个“花园城市”的航班。刚下飞机的那一刻,一股热带特有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气候。入境和学生准证(Student Pass)的办理过程比我想象的要顺利,据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ICA)官网显示,学生准证的办理周期通常在2到4周,所以提前规划好时间非常重要,我就是提前做足了功课,才没出现什么意外。
初到校园,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我所在的大学,校园环境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植物园,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我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里学习到很晚,出来的时候抬头看到满天繁星,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据NUS官网介绍,学校拥有多达12个图书馆,其中不乏像中央图书馆这样藏书丰富的综合性图书馆,以及各个学院的专业图书馆,无论你学什么专业,都能找到海量的学习资源。
说起学习,新加坡大学的课程压力确实不小。我刚开始的时候,发现每学期通常要修读20个学分(Modular Credits),也就是大概4到5门课程,这比我高中时的学习节奏要快得多。大学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作业和演示(presentations)是家常便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我记得我们小组为了一个项目,有好几次都熬到了凌晨才回宿舍。
大学里提供了非常多的学术支持和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比如,我们学校就设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中心,会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和工作坊,帮助学生提升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据NUS官网信息,他们的未来人才培养中心(Centre for Future-ready Graduates)会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服务,还会组织大型的校园招聘会,汇聚数百家公司,这对于我们国际学生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就业资源。
当然,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也是留学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住宿是每个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第一年选择住在校内宿舍,我住的是一个单人间,虽然空间不大,但有独立的书桌和床铺,生活很便利。据NUS College of Alice & Peter Tan (CAPT)的官网信息,这类学院式宿舍的单人间月租大概在500-700新币之间,NTU的宿舍价格相对更亲民一些,单人间月租可能在300-500新币,但具体价格每年都会有调整,需要及时关注官网。
吃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我很快就掌握了“省钱秘籍”。在学校食堂或者附近的食阁(Hawker Centre)吃饭,一顿饭大概只需要4-7新币,就能吃得很饱很美味。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很有名的食阁点了一份鸡饭,才花了4.5新币,味道好到让我觉得值回票价。如果想偶尔改善伙食或者自己做饭,去超市买食材自己下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据当地生活经验分享,一包面条加上一些蔬菜肉类,自己动手几块钱就能解决一餐。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出行也特别方便。我基本上都是乘坐地铁(MRT)和巴士,这两者几乎可以带你去新加坡的任何一个角落。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办了一张EZ-Link卡,每次刷卡都很方便。如果平时出行需求量大,可以考虑购买月度通票,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官网数据显示,成人月度通票的费用大约是128新币,学生会有更优惠的选项,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除了吃住行,其他零散的开销也不少。比如学习用品、娱乐、购物、通讯等等。我办了一个SIM-only的手机套餐,每个月大概20新币左右,就能有足够的流量和通话时间,据当地电信运营商官网显示,一些新兴运营商甚至能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套餐。平时如果想看电影,一张电影票大概是10-15新币。这些零零碎碎的开销加起来,我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含学费)大概在900-1200新币左右,当然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消费习惯。
来到新加坡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多元文化熔炉”。这里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谐共处。我记得我刚到的时候,对新加坡的各种语言有点不适应,但很快就习惯了大家说英文夹杂着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的模式。据新加坡统计局2023年数据显示,新加坡的华人人口占比达到74.3%,马来人占13.5%,印度人占9.0%,这种构成让这里的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融入当地生活和交到朋友,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我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各种社团和迎新活动。我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个大型的迎新周活动,各种社团都会出来招新。我一眼就被一个户外运动社团吸引了,很快就加入了他们。据NUS官网统计,学校目前拥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和组织,涵盖了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方方面面,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在社团里,我不仅认识了来自新加坡本地的朋友,也结交了许多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韩国、甚至欧洲和美洲的国际学生。我发现大家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了热情。据NUS官网公布的数据,国际本科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20%,这意味着校园里总能遇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这样的交流和碰撞,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和玩乐,也开始让我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拥有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实习机会非常多。我记得我们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经常会发布各种实习岗位信息,并且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职业博览会,据我了解,有些大型的职业博览会能吸引到超过500家企业前来招聘。我大三的时候就通过学校的平台找到了一份科技公司的实习,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毕业后,留新就业、回国发展还是继续深造,是每个留学生都会面临的选择题。我在实习期间了解到了新加坡的就业市场,我的一些学长学姐选择留在新加坡工作,他们大多进入了金融、科技、咨询等行业。当然,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回国,他们凭借着新加坡的学历和国际化的视野,在国内也找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据新加坡人力部的数据,新加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只要能力突出,机会还是很多的。
所以啊,如果你也对新加坡的本科生活充满了憧憬,别再犹豫了,现在就开始去搜集资料,去了解那些你心仪的大学,甚至可以尝试联系一下在那边读书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把那些看似遥远的规划,一点点分解成每天都能完成的小目标,你会发现,你离自己的梦想正在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