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你是不是也曾像我朋友小李那样,独自一人坐在租来的小公寓里,窗外只有稀疏的车灯和寂静的街道,而手边的未完成作业堆得像小山,屏幕上闪烁着社交媒体上朋友们在国内“岁月静好”的动态。那一刻,你可能觉得喉咙里堵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眼眶也湿湿的,只想把头埋进被子里,任由那种铺天盖地的emo情绪把自己完全吞噬。真的,我懂,那种感觉太熟悉了。学业、生活、文化冲击、孤独感,还有时不时与家里联系带来的压力,混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人精疲力尽。
我们都知道,留学生活绝对不是朋友圈里那些光鲜亮丽的滤镜照片所能展现的全部。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努力想融入却总感觉隔着一层玻璃。数据显示,一项针对全球国际学生的调查发现,近一半的留学生在某个阶段会感到中度到高度的孤独感,而心理健康问题也比本地学生更为普遍。这份数据来自全球青年调查报告,由国际学生心理健康联盟 (ISWMH) 发布,真的触目惊心。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以前觉得很平常的事情,现在却成了巨大的挑战。比如,跟本地同学聊天时,他们提到的一些流行文化梗你完全接不上,或者某个教授的口音让你每次上课都像在听天书。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他们的国际学生事务处就特别指出,语言和文化障碍是导致国际学生焦虑和社交退缩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甚至为此专门设立了“文化理解工作坊”,据悉每周能吸引超过50名学生参与,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
学业压力更是无形中的巨兽,它总是在暗处等着你。一篇篇没完没了的论文,一次次难度系数爆表的考试,还有那个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能挂科”的声音,简直要把人逼疯。就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来说,他们的工程学院国际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普遍超过40小时,这还不包括兼职和社团活动的时间,据多大官网公布的本科生学习负荷指导文件显示,这样的学习强度远超大部分本地学生,心理负荷可想而知。
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就像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雨。也许是看到父母深夜发来的微信,字里行间都是对你的担忧;也许是考试成绩出来那一刻,发现自己离A又远了一大截;又或许,只是一个下雨天,一个人吃着外卖,突然就特别想家。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显示,约30%的国际学生会在学期中期,也就是论文和考试密集期,集中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求助情况,通常都是由短期内多重压力叠加引起的。
当你感觉自己快被情绪淹没时,试着找一个能让你感到安全和舒适的地方,哪怕只是自己的房间一角,然后深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空气进出身体的感觉。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但真的有效。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分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咨询师们,在他们官网的“减压技巧”页面上,把“三分钟呼吸练习”作为首推,建议学生们每天练习几次,能有效降低心率,平复情绪。
有时候,负面情绪来袭,我们总想忍着、扛着,觉得跟别人说出来会显得自己很弱。但事实上,寻求帮助一点都不弱,反而是一种勇气。你知道吗,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他们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多语种心理咨询服务,甚至还有“匿名聊天”选项,每年咨询量都在稳步上升,据校方发布的年度学生健康报告,去年国际学生的咨询量增长了15%,说明大家越来越愿意开口了。
除了寻求专业帮助,我们还有很多日常的小妙招,能在不经意间提升幸福感,悄悄地对抗那些emo时刻。比如,在你的手机里设一个提醒,每天固定时间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发个视频。即便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分享一下今天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抱怨一下导师的“魔鬼要求”,都能让你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据一项对海外华人留学生的调查显示,与家人保持每周至少一次的视频通话,能显著降低思乡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项研究由国际华人心理健康协会(ICHMA)发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哪怕只是每天散步半小时,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澳洲的莫纳什大学,他们校园里有超赞的健身房和各种球场,学生们只要持有学生卡就能免费或者以很低的价格使用。校园体育中心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在校学生都有参加至少一项体育活动,其中不乏很多国际学生,他们通过运动找到了新的社交圈,也释放了学业压力。
尝试去探索你留学城市的各个角落,把每一次出行都当成一次小冒险。也许是一个隐藏在小巷里的独立咖啡馆,也许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又或者只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公园。当你沉浸在发现新事物的乐趣中时,那些烦恼和压力就会暂时被抛诸脑后。我记得一个在法国巴黎留学的学姐分享说,她每周都会安排一次“城市探索日”,手里拿着一份手绘地图,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她发现那些小小的惊喜,比如转角遇到一个街头艺人,或者尝到一家超地道的马卡龙,都让她觉得生活充满了小确幸,她说这比看任何心理学书籍都管用。
发展一两个兴趣爱好,也能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喜欢画画的可以去报个当地的兴趣班,喜欢音乐的可以去听听当地的音乐会,或者干脆自己学一门新的乐器。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学生社团活动非常丰富,据LSE学生会官网显示,他们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涵盖了从国际象棋到辩论,从舞蹈到投资的各种领域。你会发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为了共同的爱好努力,那种归属感和成就感,能迅速赶走孤独和emo。
学会独处,但不是封闭自己。独处的时候,你可以给自己泡一杯热茶,点上一支香薰蜡烛,听听轻音乐,或者写写日记。把心里想说的话都写下来,无论是开心的、难过的、还是迷茫的,都让它们落在纸上。当你把情绪具象化之后,你会发现它们并没有那么可怕。许多心理学家都推荐“情绪日志”疗法,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据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一项研究,定期书写日志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甚至提高认知能力。
别忘了你的味蕾也是你的好朋友。在异国他乡,吃上一口家乡味,那种慰藉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替代的。你可以尝试自己学做几道家常菜,或者找找附近有没有地道的中国超市或餐馆。当你品尝到熟悉的味道时,仿佛一下子就被带回了家。我在网上看过一个数据,说在北美地区,近80%的华人留学生表示,中餐馆和亚洲超市是他们最常光顾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一种情感寄托。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不要熬夜。我们都知道留学期间熬夜是家常便饭,但长期的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你的情绪和认知功能。试着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哪怕周末也不要差别太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成年人每晚保持7-9小时的睡眠,并强调充足睡眠对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当你睡饱了,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
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并且努力去完成它们。这些目标可以很简单,比如今天看完一章书,或者学会一个新单词,又或者成功地用当地语言点了一杯咖啡。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给你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你对生活充满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小目标能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释放多巴胺,从而提升积极情绪。这份理论基础来自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微成就”概念。
多和同学交流,尤其是其他国际学生。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支持。也许你们可以一起组队写作业,一起出去玩,或者只是约个饭,聊聊天,吐槽一下留学生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的困境,别人也同样经历着。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他们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每年都会组织“新生欢迎周”和“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帮助国际学生迅速建立起社交圈,据校方统计,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报告的孤独感显著低于未参加的学生。
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拒绝。有时候,我们为了合群,可能会答应一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或者强迫自己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但如果这让你感到不适或疲惫,完全有权利说不。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要学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记住,真正的朋友会理解你的选择。这个建议在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书籍中都有提及,核心是学会健康的边界感。
善用学校的资源。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健康服务中心或者国际学生办公室。他们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心理咨询服务,也会举办各种讲座和工作坊来帮助学生应对压力。不要觉得去咨询就说明自己有问题,这就像感冒了需要看医生一样正常。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数据,过去五年英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量持续增长,显示出大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寻求帮助。
在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很多大学的官网会明确列出当地社区的心理健康资源,包括24小时热线、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免费咨询等。比如,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官网就能找到费城当地的危机热线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列表,详细到地址和联系方式,他们甚至还有专门的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指南,详细介绍了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寻求帮助。
给自己一些“允许”的时间。允许自己难过,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不完美。留学不是一场完美的演出,有起有落才是真实的生活。不要总是对自己过于严苛,觉得“我应该做得更好”。记住,你已经做得很棒了,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奋斗,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看到很多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学业、生活上的成功,但很少有人会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崩溃瞬间。但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项来自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AAC&U)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完美主义”是导致他们焦虑和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利用好假期的碎片时间,去一个你一直想去的地方旅行,或者回家看看。适度的放松和充电,能让你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哪怕只是在学校附近的小镇短途旅行,也能让你换个心情。我记得我有个朋友,她就利用一个周末,去了一个平时从没去过的小镇,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跳蚤市场,淘到了一些小玩意儿,她说那种短暂的抽离感让她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回来之后看书都觉得更有效率了。
不要害怕改变。如果现在的生活状态让你感到非常不适,那么勇敢地做出一些调整。也许是换个室友,也许是调整一下课程安排,甚至可以考虑转学或者休学一段时间。你的心理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他们允许学生申请“弹性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状况调整学分负荷和学习进度,这为那些感到压力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时间,帮助他们避免彻底崩溃,数据显示,选择此计划的学生在学业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取得了更好的表现。
培养一个“积极乐观”的思维习惯,这并不是要你忽视困难,而是要你看到困难背后的机会。每次遇到挫折,试着问自己: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能如何改进?这种“成长型思维”能让你更有韧性。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她的著作《思维模式》中详细阐述了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她认为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挑战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并且心理韧性更强。
最后,如果你感到特别的emo,甚至觉得喘不过气来,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打开你的手机,给任何一个你信任的人发条信息,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我有点不开心”。找个地方坐下来,点一杯你最喜欢的饮料,然后给自己定一个最简单的小目标:比如,今天只把这份作业完成一半就好,或者,今天一定要走出公寓去散个步。然后,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个拥抱,告诉自己:你很棒,你值得被爱,你一定能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