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第一次踏上英国这片土地的时候?飞机落地希思罗机场,那股带着湿气的冷风一下子就扑面而来。走出航站楼,看着那些来来往往,语速快得像机关枪一样的当地人,满脑子都是“我真的能在这里活下去吗?”那种陌生感,像一张巨大的网,把你牢牢地裹住。你手里攥着打印出来的学校地址,眼睛却忍不住在人群中搜寻,多希望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哪怕只是一个同胞的背影,能说一句:“嘿,我也是!”
你或许还记得,在宿舍安顿下来,或者在学生公寓里折腾了半天,终于连上网了,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人发个平安。然后,就是迫不及待地在微信群里问一句:“有没有同校同专业的伙伴啊?”或者在小红书上搜“XX大学中国留学生群”。那种找到了组织的安心,简直比拿到offer时还要踏实好几倍。突然间,整个世界都变得不那么冰冷了。你的室友、同学、甚至是楼下超市里偶然遇到的一个老乡,他们说的每一句中文,都能让你感觉回到了家。这种抱团取暖的本能,对于我们漂泊在外的留学生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刚开始的时候,老乡们就是你的救命稻草。你可能人生地不熟,对英国的公交系统一头雾水,或者面对超市里五花八门的商品不知所措。一个老乡就能立刻告诉你,哪个App查公交最准,哪家超市的亚洲食材最全,甚至帮你避开哪个区域的房子不靠谱。这种手把手的帮助,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它给了你巨大的心理支持。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显示,2022/23学年,英国非欧盟国际学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79,970人,其中中国学生依然是最大的群体,这庞大的数字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对彼此的依赖和需求。
在学业上,老乡们更是无价之宝。你可能遇到听不懂的lecture,或者写不明白的essay。坐在图书馆里,跟几个中国同学一起讨论,用母语交流那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统计学模型,或者分析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效率简直不要太高。大家分享笔记,互相出主意,一起熬夜赶due,这种革命友谊在异国他乡显得格外珍贵。许多英国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在学术方面也提供了不少帮助,比如组织学习小组,分享学习资料。以爱丁堡大学为例,他们的CSSA就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互助活动,为新来的同学提供宝贵的学业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留学生初期的学业压力。
生活上的相互照应,也是抱团的重要理由。生病了,有老乡帮你买药、送饭;想家了,有老乡陪你吃顿火锅,聊聊国内的趣事;甚至周末想出去玩,也能很快凑齐一桌麻将或者一个狼人杀局。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在异国他乡却显得弥足珍贵。根据英国国家学生联盟(NUS)和一些大学的国际学生福利报告,国际学生普遍面临着适应新环境、文化冲击和孤独感等心理挑战,而来自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在心理健康支持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种同舟共济的情谊,能够有效地缓解思乡之情和异国他乡的孤独感。
这种舒适圈,确实给了我们巨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我们在海风呼啸的时候,能有一个避风的地方。你不用担心语言障碍,不用费力去解释那些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梗,也不用担心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让你感到完全的放松。很多大学的官方网站,比如曼彻斯特大学,会特别强调他们的国际学生支持服务,但学生们往往发现,来自同胞的直接帮助,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会更快更贴心,因为它少了中间的翻译和解释环节,直接触达痛点。
不过,在享受这份温暖的同时,你有没有偶尔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出国留学的初心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换一个地方,用中文和老乡们继续过着和国内差不多的生活吗?相信大部分人出国前,都曾心心念念着要练就一口流利地道的英式口语,要深入了解英国的文化,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这些独一无二的体验,如果一直待在老乡的舒适圈里,是不是就少了点机会呢?英国政府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毕业生工作签证”(Graduate Route)在2021年夏天正式启动,允许留学生毕业后在英国停留和工作2-3年,这背后也是希望国际学生能更深入地融入英国社会和职场,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文凭。
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你的英语口语了。你可能每天都在课堂上听着老师讲英文,写着英文作业,但课下呢?如果你的日常交流对象主要是老乡,那么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听力可能不错,阅读理解也没问题,但一旦需要主动表达,语速就会变慢,词不达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很多同学雅思成绩考得很高,比如达到了英国大学普遍要求的6.0-7.0分,但到了英国后,如果缺乏日常英语环境的锻炼,口语和听力在实际交流中依然会遇到瓶颈。这就像你学了游泳理论,却不下水实践,永远都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游泳健将。
文化上的深入了解,也容易受到限制。英国有着独特的幽默感、社交礼仪、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如果你整天只和老乡们在一起,聊的都是国内的热点,看的是国内的综艺,那么你对英国社会方方面面的认知,很可能就只停留在表面。你可能错过了体验英式下午茶的精髓,没机会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甚至不了解英国人怎么看待足球、王室或者脱欧。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Study UK”项目一直强调,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体验文化,获得全球视野。如果错过了这些,你的留学经历就会少了一层厚度,少了那份真正的“浸入式”体验。
再说说社交圈子。出国留学,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能够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这不仅仅是拓展人脉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打开眼界的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交流,你会听到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了解到各种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会极大地丰富你的认知,提升你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如果你的朋友圈子大部分都是中国老乡,你就可能失去与英国本地学生、欧洲学生、非洲学生、美洲学生建立友谊的机会。英国各大高校的学生会往往拥有数百个社团,比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学生会就列出了超过200个学生社团,涵盖了从学术到兴趣的各种领域,这些社团正是结交多元朋友的最佳平台。
这种多元化的社交,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很多英国企业在招聘时,非常看重候选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全球视野。如果你在留学期间只和老乡扎堆,那么你在面试时,就很难拿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具备这些能力。相反,如果你能讲述自己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合作完成项目,如何解决文化冲突,如何适应不同沟通风格,这些都会成为你简历上闪闪发光的亮点。英国工商联合会(CBI)的报告多次指出,英国雇主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是否具备“全球公民”的素养,而这正是通过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培养出来的。
那么,如何在享受老乡温暖的同时,又能勇敢迈出一步,去拥抱更广阔的留学生活呢?这并不是要劝你跟老乡们划清界限,而是希望你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你可以尝试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与老乡圈无关的社团活动。英国大学的社团种类繁多,从辩论社、摄影社,到各种体育俱乐部、志愿者组织,总能找到你感兴趣的。比如格拉斯哥大学,他们的学生会就列出了超过300个活跃的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包括了各种运动队、学术团体、文化社团,甚至还有专门教授苏格兰舞蹈的社团,这提供了无尽的探索机会。
课堂内外,也要主动出击。别只坐在中国同学旁边,尝试换个座位,坐到英国本地学生或者其他国际学生旁边。在小组讨论时,主动发起对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英语不够完美也不要害怕。很多课程都会有小组作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你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协作。据统计,英国大学的小组讨论课(seminar)或辅导课(tutorial)通常只有10-20名学生,这提供了充足的开口交流和深度讨论的机会,不要白白浪费。
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很多英国大学都有“语言伙伴”(Language Partner)项目或者“朋辈辅导”(Buddy Scheme)。比如谢菲尔德大学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就积极推广其“Go Abroad Buddies”项目,旨在将新入学的国际学生与高年级学生配对,帮助他们适应环境、练习口语、了解当地文化。这是一种非常友好且低压力的社交方式,既能提高语言能力,又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课余时间,也可以多出去走走,参加一些当地的社区活动。你可以去当地的教堂做志愿者,去社区中心上一个兴趣班,或者去酒吧看一场球赛,感受一下当地人的生活氛围。这些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活动,但它们能让你真正地接触到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了解当地人的真实生活。甚至可以尝试在当地找一份兼职,比如在咖啡馆、商店或者餐厅工作。英国学生签证(Tier 4)允许国际学生在学期内每周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这不仅能赚点零花钱,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置身于纯正的英语环境中,被迫去沟通和解决问题,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语言和社交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当然,保持与老乡的联系,永远是必要的。他们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在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就像你有一个温暖的家,但你也不能总宅在家里,世界那么大,总要出去看看。所以,不是要你在老乡和外国人之间二选一,而是要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能享受老乡带来的温暖和便利,又能勇敢地跳出舒适圈,去探索更广阔、更多彩的留学生活。
亲爱的留学英国的朋友们,难得出国一趟,这段宝贵的经历,真的值得你投入更多去探索。别给自己设限,也别被眼前的舒适迷惑。下次跟老乡吃完火锅、唱完K,不妨鼓起勇气,去参加一个你从来没去过的社团活动,或者主动跟你的英国同学搭讪,问问他们周末都干些什么。就从这些小小的尝试开始,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向你招手。相信我,你的留学生活,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值得你用尽全力去体验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