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我第一次在新西兰一个街角的幼儿园外面看到那些孩子们的时候,那种冲击,简直是直击灵魂的。当时我正拎着超市的购物袋,准备回家做饭,不经意间往里瞥了一眼。
草地上,几个孩子,最小的可能也就两三岁,身上套着雨衣,却完全不在乎裤子上沾满了泥巴,他们正围着一个巨大的泥坑,用小铲子和树枝“烹饪”着什么,笑声在空气里震得我耳膜发痒。旁边,一个稍大点的孩子正爬到一棵矮树上,小心翼翼地,旁边的大人只是微笑着看着,没有呵斥,没有催促。我站在原地,手里的购物袋都忘了放下,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了那句话:“我的童年,好像真的输了。”
这可不是矫情,不是夸张,是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那种差距。我们记忆中的幼儿园,是不是更多的是“排排坐,吃果果”,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画,我们跟着学,是背诵唐诗宋词,是写歪歪扭扭的拼音字母?新西兰这里的幼教,完全是另一种画风,它骨子里透着一股子自由和野性。新西兰的《幼儿教育课程框架》Te Whāriki,清晰地指明了以孩子为中心、通过游戏学习的核心理念,并且非常强调文化认同和多元发展,它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在引导一种生活方式和成长模式,与我们传统上理解的“教学”大相距甚远。(教育部官方网站 Education.govt.nz)
我当时就特别好奇,这里的孩子为什么能这么放开玩,老师们都不担心安全、不担心弄脏吗?那种“放养”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育哲学。这里的老师深信,孩子在与自然互动、在自由探索中,才能真正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新西兰的幼教中心普遍鼓励户外活动,即便下雨天,孩子们也会穿上专门的雨衣雨裤继续在户外玩耍,他们甚至有专门的“泥巴厨房”(mud kitchen),让孩子在泥水里尽情发挥想象力。这种对户外探索的重视,体现于新西兰许多幼儿园会将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户外,有调查显示,超过90%的幼儿教育机构提供日常户外活动,甚至有“森林幼儿园”的理念,让孩子每天都在大自然中学习和成长。(Early Childhood Council NZ 报告)。
这里的孩子们,被鼓励着去尝试、去犯错、去自主选择。我曾亲眼看到,两个孩子为了争抢一个玩具,老师并没有立刻介入评判对错,只是蹲下来,轻声问他们:“你们觉得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会更好呢?”最终是孩子们自己讨论出了轮流玩的办法。这种让孩子成为自己问题解决者的模式,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新西兰的师幼比例保障了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个孩子。对于两岁及以上的幼儿,法定师幼比例通常为1:10,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则是更低的1:5,许多优质中心甚至会做得更好,这就意味着老师能够更深入地观察、理解并支持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新西兰教育审查办公室 ERO 报告)。
更让我感叹的是,老师们似乎永远都在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他们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他们会仔细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发展路径,以此为基础,和孩子一起“共创”学习内容,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教育?据新西兰教育部统计,截至2023年,新西兰近95%的注册幼教老师都持有受认可的幼教专业资格,这保证了他们不仅有爱心,更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去实施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Education Gazette, Ministry of Education 数据)。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学会的不仅仅是数数和认字,更是独立思考、表达自我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他们会自己选择今天想玩什么,想做什么,这种选择的自由,从小就让他们感受到了“我是被尊重的,我的想法是有价值的”。你可能会问,那这些孩子将来学习怎么办?成绩不好怎么办?幼教阶段的这种培养,正是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学习、适应社会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培养的是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远比单纯记住几个知识点要重要得多。Te Whāriki课程框架的五大支柱——幸福感(Well-being)、归属感(Belonging)、贡献(Contribution)、沟通(Communication)和探索(Exploration),无一不体现着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Education.govt.nz)。
如果你也对这种教育模式好奇,考虑来新西兰学习幼教,你将面对的课程也会充满启发性。以奥克兰大学的幼儿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为例,它不仅仅是教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大量的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学生们会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中,学习如何观察孩子、如何设计开放式活动、如何与家庭和社区合作,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课程设置中包含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以及毛利文化在幼教中的应用等多个维度,这与传统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奥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官网)。
选择幼教专业在新西兰的就业前景也相当可观。新西兰长期以来都面临幼教老师短缺的问题,政府甚至将幼儿教师列入了“绿名单”中的“直通居留”类别,这意味着只要你符合相关条件,毕业后找到工作,就有可能直接申请永居签证。许多考虑毕业后留新西兰发展的同学们,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消息。数据显示,幼教专业毕业生在新西兰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行业需求旺盛。(新西兰移民局官网 Immigration New Zealand, 2023/2024年绿名单政策)。
我看到新西兰的幼教,回想我自己的童年,才会发出那样的感慨。我们的童年,可能更多的是被期望去“听话”,去“优秀”,去“合群”,却很少有机会真正地去“做自己”,去“犯错”,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新西兰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充满泥土芬芳和自由奔跑的,是在老师温和的目光中,一点点长出自己的枝叶,而不是被修剪成统一的形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西兰在一些国际儿童福祉报告中表现出色,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儿童福祉报告卡系列,就经常在儿童的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给予新西兰较高评价,这与当地的教育理念和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分不开。(UNICEF Innocenti Report Cards)。
我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一无是处,每个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面对新西兰幼教展现的这种可能性,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童年,才能给孩子带来最长久的幸福和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又该如何去创造那样的童年?新西兰对户外活动和自然探索的重视,不仅是教育理念,更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新西兰卫生部就反复强调了户外活动对儿童身体发育、心理健康以及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这与Te Whāriki课程鼓励的实践高度一致。(新西兰卫生部官网)。
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输了”,并非真的输掉了什么,而是在更广阔的视角下,看到了本可以拥有却未曾拥有的童年体验,看到了生命成长中更丰富的维度和可能性。
如果你也被我这篇文章触动了,如果你也好奇这种让孩子“野蛮生长”的教育方式,那不如行动起来,自己去看看。找机会去新西兰的幼儿园当一两天志愿者,或者干脆申请幼教课程去深入学习,亲身感受一下这种教育的魅力。哪怕你只是在考虑将来要不要让孩子来新西兰上学,现在也可以多了解一下这里的教育理念,说不定就会给你带来很多新的启发。别光听我说,自己去体验一下,那种感觉绝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