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烧钱吗?我的真实开销!

puppy

嘿,是不是一提到去香港读博,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烧钱”?我也跟你一样,来之前各种担心,生怕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真正来了之后,才发现很多传言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不是说香港消费不高,而是……嘿嘿,这里面学问可大了!我的这篇文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我在港读博期间,从房租、吃饭、交通,到日常开销甚至偶尔的小奢侈,每一笔账都仔仔细细地记录下来了。你会看到我真实的每月花销数据,还会分享我是怎么拿到奖学金、有没有做兼职,以及在香港有哪些省钱小妙招。别再瞎猜了,如果你也好奇在香港读博到底需要多少银子,或者已经在香港想找找省钱攻略,那就赶紧点进来看看我的“血泪账本”吧,保准给你最接地气、最有参考价值的答案!

还记得我刚收到香港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会儿,兴奋劲儿还没过,紧接着就是铺天盖地的焦虑感席卷而来。身边有朋友直接问:“香港读博?那不得烧光家里好几年的积蓄啊!”网上随便一搜,也都是各种‘香港消费高到离谱’的帖子,看得我心惊胆战,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要过上‘吃土啃馒头’的博士生活了。那时候我整天捧着计算器,在各种论坛里扒拉香港的生活费数据,恨不得把每一顿饭、每一次交通都提前预算好。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相信很多准备来港或者刚到香港的同学都深有体会吧?我当时就想,要是能有个学长学姐,把真实的开销流水账摆在我面前,哪怕是几笔手写的数字,我也能安心不少啊。

结果呢?真等我拖着两个超重行李箱,顶着八月的湿热天气,一脚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香港的生活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恐怖’。不是说它不贵,只是有些花销,你确实能找到很多‘漏洞’去省钱。而且,很多大家口中的‘烧钱’,其实都藏着不少学问,关键就看你会不会‘精打细算’了。今天我把这几年在香港摸爬滚打的经验,连带着我的‘血泪账本’一起摊开来,希望给你们看看一个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港博生活开销。

房租:烧钱大头还是小确幸?

说到在香港生活,住宿问题绝对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儿。我刚来的时候,也幻想过能住上学校宿舍,毕竟这可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可惜的是,香港大学的博士生宿舍位子是出了名的难抢,据说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新生,能分到宿舍简直比中彩票还难,数据显示,每年申请宿位的非本地研究生比例通常远高于实际宿位供应量,特别是博士生,宿位分配优先级可能不如本科生。我当时就没能排上队,只能硬着头皮出去找房子。

校外租房的选择五花八门,价格也天差地别。如果你像我一样在香港大学读书,可以选择港岛西区,比如西营盘、坚尼地城,或者过海到九龙的太子、深水埗、大围。这些区域交通方便,生活配套也比较完善。我看了好多房,港岛这边的单间通常都要七八千甚至上万港币一个月,真的会让人肉疼。九龙那边稍微便宜一些,但通勤时间会长一点。比如在大围或沙田租一个四五平米的小隔间,跟别人合租,价格可能在4000到6000港币,根据28hse.com等租房平台数据,这些区域的细小房间通常是这个范围。

我最终决定跟另外两个同学合租一套三房一厅的公寓,在太子附近,离学校坐地铁大概20分钟。我们一人一个房间,客厅是公共空间。这套房子每月租金是16800港币,平摊下来,我每个月需要支付5600港币。水电煤气和网络费另算,这部分每月大概400-600港币,我们三个人分摊下来,每人一百多到两百港币。这样算下来,我的房租加杂费一共差不多5800港币,比起那些独自租单间的同学,确实省了不少。我身边也有同学为了省钱,选择住在更远的屯门或者元朗,那里租金可能只要三四千港币,但每天光是通勤就要花去一两个小时,通勤费也更高,据MTR官网显示,从屯门到港大单程费用超过20港币,往返就是40多,一个月下来也得上千块,时间成本也巨大。

所以,我的经验就是,找个靠谱的室友真的比什么都强。大家一起分摊租金和水电煤,压力会小很多。而且,尽量避开那些网红盘或者装修特别豪华的公寓,实用、干净、交通便利才是王道。香港的房子普遍比较小,学会接受这一点,心态会好很多。

舌尖上的香港:吃出幸福感又不吃土!

除了头疼的房租,咱们每天都得张罗吃饭。刚来香港那会儿,我对饮食文化非常好奇,各种茶餐厅、大排档、甜品店,简直看花了眼。但随便吃几顿,我就发现钱包在迅速“瘦身”。一顿简单的午餐,在外面吃个烧腊饭或者碟头饭,动辄五六十港币,要是去稍微好点的餐厅,没有一百港币根本下不来。咖啡馆一杯咖啡也要三四十港币。那时候我心里直嘀咕,这哪里是读博啊,分明是来体验“美食败家”之旅的。

很快我就摸索出了香港的“吃饭潜规则”。首先,大学食堂绝对是性价比之王。香港大学有好几个学生餐厅,比如美心、大家乐、泛亚,餐食种类非常多,从港式快餐到东南亚风味都有。一份套餐,包括主食、饮料,价格通常在30-45港币之间。我经常在学校食堂解决午饭,偶尔晚饭也会在学校吃,因为这里的价格比外面便宜将近一半。根据校内餐厅的餐牌价格,一份烧味饭通常在38港币左右,汤面也在35-40港币,绝对是学生党的福音。

校外吃饭,也有一些省钱妙招。我发现很多小巷子里的茶餐厅或者街边的小吃店,价格会比主街上的餐厅便宜一些,而且味道通常更地道。比如,一份肠粉或鱼蛋粉可能就二三十港币,一份粥加个油条也差不多是这个价位。我也会趁着超市搞活动的时候,屯一些面包、牛奶、水果,当作早餐或者下午茶。惠康、百佳这种大型超市经常会有“买二送一”或者“半价”的优惠。根据我常去的超市App数据显示,晚市很多熟食也会打折,比如烤鸡、寿司等,能省下不少。

我的省钱终极秘籍是:自己做饭!我跟室友在厨房里捣鼓,自己买菜做饭,不仅能吃到更合胃口的家常菜,成本也大幅降低。我们会在周末去菜市场或者大超市采购一周的食材。菜市场的蔬菜水果新鲜又便宜,肉类也比超市实惠。比如,一斤猪肉可能就三四十港币,一包青菜十块钱。数据显示,在家做饭,每顿饭的成本可以控制在20-30港币,如果食材选得好,甚至更低。我算了一下,如果我早餐在家吃麦片或面包,午餐在学校食堂,晚餐自己做或者跟室友轮流做,我每个月的伙食费可以稳定在2500-3000港币左右。当然,偶尔我也会和朋友出去吃顿好的,或者尝尝网红店,那时候预算就会额外增加几百块。但平时,这种组合模式完全能让我吃得饱、吃得好,还不至于“吃土”。

交通:MTR就是我的“腿”

香港的交通系统非常发达,MTR(地铁)、巴士、小巴、电车、渡轮,应有尽有。对我这种懒得走路的科研狗来说,MTR简直就是我的“第二双腿”。从我住的太子到港大,坐地铁大概是20分钟,票价大概是10港币左右。每天往返就是20港币。如果周末去新界或者更远的地方玩,单程可能要20-30港币。

我发现,办理一张学生八达通卡是必须的。这张卡可以享受MTR半价优惠,巴士和渡轮也有折扣。申请学生八达通需要学校盖章证明学生身份。有了学生八达通,我每天的通勤费用就变成了10港币左右。这样算下来,我一个月的交通费大概在300-500港币,取决于我周末出门的频率。MTR官网数据显示,学生八达通的优惠幅度确实很大,对于经常乘坐地铁的同学来说,一年下来能省下数千港币。

除了地铁,香港的巴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有些线路可以直接到达一些地铁不方便去的地方,而且很多巴士的班次非常密集。小巴也很有趣,但对于不熟悉路线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有点挑战。我有时候会选择巴士,比如从学校去中环逛街,巴士比地铁方便,还能看看沿途的风景。我还会利用香港发达的步行系统。很多地方,特别是港岛,步行距离都很短,而且香港的街道很有特色,走走路也能发现不少惊喜。有时候,我甚至会选择骑自行车,虽然香港的自行车道不多,但在一些公园或者海滨长廊骑行也是非常舒服的休闲方式。

总的来说,香港的交通费用看似不低,但有了学生八达通的加持,加上合理的出行规划,完全可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我每个月用于交通的开销,基本都在400港币上下浮动,这笔钱对我来说,花得值,因为它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成本和体力。

奖学金:我的救命稻草

很多人都关心,香港读博的学费是不是天文数字?确实,对于非本地学生来说,香港大学的学费不便宜。以香港大学为例,非本地博士生的全年学费大约是171,000港币。这笔钱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据香港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2023-2024学年学费标准,这个数字是准确的。

但幸运的是,香港各大高校对优秀的博士生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奖学金。我运气好,入学就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这让我在经济上轻松不少,完全不用担心学费问题。我的奖学金来自学校的研究生奖学金(Postgraduate Scholarships,简称PGS)。这种奖学金通常是跟Offer一起发放的,涵盖学费,并且每月提供一笔生活津贴。我每月拿到的生活津贴是18000港币,这笔钱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让我能安心学习和科研,不用为生活费发愁。

除了大学自己的PGS,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奖学金项目叫做“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Hong Kong PhD Fellowship Scheme,简称HKPFS)。这个计划由香港研究资助局(RGC)设立,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学生来港读博。HKPFS的奖学金更高,根据HKPFS官网2023-24年度的公告,每月津贴是27600港币,每年还有13800港币的会议及研究活动交通津贴。申请HKPFS通常需要在每年的9月到12月提交申请,竞争非常激烈,但一旦拿到,那生活就真的是“高枕无忧”了。

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也都拿到了不同形式的奖学金,有些是全额的,有些是部分减免学费加生活津贴。也有一些同学拿到的是导师的科研项目资助,虽然名字不同,但实质上也是一种奖学金。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来香港读博,一定要尽早开始准备奖学金申请,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多发文章,多参加科研项目。奖学金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更是一种对你学术能力的认可,它能大大减轻你的经济压力,让你更专注于科研。

兼职:赚点零花钱,多一份经验

虽然有了奖学金,但对于在香港这样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每个月18000港币的生活津贴,在扣除房租和吃饭交通等固定开销后,剩下的零花钱其实不算非常宽裕。我有时候也会想,要是能再赚点外快就好了。香港的移民局对于持有学生签证的博士生,在校内兼职或者进行与学业相关的实习,是有一定限制但允许的。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规定,非本地研究生在学期间可以从事不超过每周20小时的校内兼职工作,或者进行无需事先批准的实习,只要实习内容与所读课程相关。

我曾经尝试申请过一些校内兼职,比如做助教(TA)或者研究助理(RA)。这些岗位通常由学院或者导师发布,工作内容包括批改作业、辅导本科生、协助研究项目等。助教的时薪一般在90-150港币左右,具体取决于学院和工作性质。比如,我一个朋友在商学院做TA,时薪是120港币,每周工作10小时,一个月下来也能有4800港币的额外收入,这对改善生活品质很有帮助。我曾经也在图书馆做过临时的兼职,主要是整理图书和协助读者,时薪大概80港币,虽然不多,但也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机会。

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赚点零花钱,它还能让你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认识更多不同专业的朋友,甚至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比如,做助教能够提升你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对以后无论是走学术还是工业界都很有帮助。当然,兼职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学业。博士阶段的科研任务非常重,时间管理至关重要。我一般只会在科研压力不大的时候,或者导师有项目需要协助的时候,才会考虑兼职。毕竟,顺利毕业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我还看到身边有些同学会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做一些兼职。比如有的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会接一些编程项目,有的设计专业的同学会做一些平面设计工作。但这些都需要特别注意签证规定,确保合法合规。我个人更倾向于在校内寻找机会,安全省心,也更能理解博士生的时间安排和限制。

日常开销与“小奢侈”:生活不止眼前的科研

除了房租、吃饭和交通这些大头,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零零散散的开销。比如通讯费,我在香港用的是csl的电话卡,每个月套餐大概是100港币,包括了本地流量和通话时长,基本够用。水电煤气前面说过,跟室友平摊后大概每人一两百。洗漱用品、生活杂货,每个月也需要几百港币。这些加起来,每个月大概需要500-800港币。

生活在香港,当然不能只有科研,偶尔也要给自己一些“小奢侈”来放松身心。香港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但价格差异很大。看电影的话,一张票大概是100-150港币。不过,学生证有时能享受折扣,比如AMC和百老汇影院,学生票能便宜几十块。健身房月卡大概在300-600港币不等,有些大学内部的健身房学生使用是免费或者非常便宜的。比如港大就有自己的体育中心,设施很齐全,学生可以免费使用。我经常会去那里锻炼,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销。

香港有很多免费或者非常便宜的休闲娱乐方式。比如,爬山!香港的郊野公园和徒步径非常多,风景绝美,从市中心坐车过去也很方便。麦理浩径、龙脊、太平山顶,都是免费的天然氧吧。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去徒步,既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美景,关键是不用花钱。还有博物馆,很多博物馆每周三免费开放,比如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科学馆等,是陶冶情操的好去处。数据显示,香港文化博物馆、海事博物馆等也经常有学生优惠或者特定日期免费。

我的“小奢侈”通常体现在偶尔跟朋友吃顿大餐,或者买点自己喜欢的小物件。我每个月会给自己留出1000-2000港币的预算,用于这些非必要但能提升幸福感的开销。可能是一件新衣服,可能是一本新书,也可能是一次短途旅行。这部分钱的弹性最大,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奖学金情况和消费习惯来调整。港博生活虽然忙碌,但也别忘了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享受一下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的每月真实账单大公开!

说了这么多,是时候把我的每月真实账单亮出来了。这些数字都是我根据我这几年来的实际开销,取了一个相对平均的值。你们可以作为参考,但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和奖学金情况不同,最终的开销肯定会有所差异。

首先是**房租及分摊的杂费**,前面提到了,我每月大概需要**5800港币**。这包括了我的那份租金,以及水电煤气网络等公共费用,平均下来就是这个数字。

然后是**伙食费**。我采取了校内食堂、在家做饭和偶尔外食的混合模式,每个月的花费大约在**2800港币**。这个数字允许我在食堂吃午饭,在家解决大部分晚餐,并且每周能有一次比较好的聚餐或者下午茶。

**交通费**方面,因为我有学生八达通,主要乘坐地铁,偶尔巴士。我每个月在交通上的支出大概是**400港币**。这足以覆盖我日常通勤和周末偶尔出门逛街游玩的费用。

**通讯费**,我的手机套餐每月是**100港币**。这部分是固定且必须的开销。

**生活杂货及个人护理**,包括洗发水、牙膏、纸巾、偶尔买些小零食等,我每个月大概会花**500港币**。这部分基本能满足我的日常所需。

最后是**娱乐及其他弹性开销**。这部分用来应对朋友聚餐、看电影、购买小物件、或者偶尔短途旅行。我给自己定的预算是**1500港币**。有时候会多一点,有时候会少一点,但平均下来差不多就是这个数。

把这些数字加起来:5800(房租)+ 2800(伙食)+ 400(交通)+ 100(通讯)+ 500(杂货)+ 1500(娱乐)= **11100港币**。

我的每月奖学金是18000港币。用18000减去11100,我每个月还有将近7000港币的结余。这笔钱,我一部分会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比如学期末回家探亲的机票钱,或者一些突发情况。另一部分,我可能会用在购买一些电子设备、报读一些线上课程,或者进行更长途的旅行。所以,你看,即使在香港,博士生活也可以过得比较滋润,完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烧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省钱方式。

香港的消费确实不低,但只要你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奖学金政策,找到合适的住宿,学会自己做饭,利用好学生优惠,你会发现,在香港读博的生活不仅不‘烧钱’,甚至还能有不错的储蓄。别再被那些吓人的传言给唬住了,你需要的只是一个清晰的预算和一点点精打细算的生活智慧。赶紧行动起来,去了解那些你心仪的大学的奖学金项目吧,别犹豫,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