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去年冬天,我跟你一样,坐在东京新宿的咖啡馆里,看着窗外人来人往,手里紧紧攥着手机,屏幕上是第N封来自某大公司的拒信。那种感觉,真的像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明明觉得自己准备得够充分了,投出去的简历也改了又改,但就是石沉大海,连个水花都瞧不见。身边的日本同学一个个拿着内定通知,开心地聊着毕业旅行,而我呢,连下个月的房租都开始有点发愁,心里的焦虑感简直要溢出来。那个时候,我真的以为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或者说,根本就不适合在日本工作。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想,难道我真的要打包回国了吗?这种迷茫和无力感,我想,屏幕前的你一定也深有体会吧。
你瞧,日本求职这场战役,它真不是简简单单投简历、面试就能搞定的。我那时候犯的第一个大错,就是把在国内那一套找工作的逻辑直接搬过来用。我以为只要写得漂亮、内容丰富,简历就能脱颖而出。结果呢,我那份自以为“国际化”的简历,用词华丽,但对日本HR来说,可能就是一头雾水。我记得当时在一次面向留学生的就职辅导会上,一位资深人事顾问直接点破,很多留学生的简历,不是内容不好,而是格式和重点完全不对日本企业的胃口。他甚至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日本大企业HR在初步筛选简历(エントリーシート,简称ES)时,平均每份ES停留的时间通常不超过30秒,如果不能在极短时间内抓到重点,这份简历就会被直接划掉。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某招聘平台对日本HR的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HR在初筛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应聘者的“志望動機”(申请动机)和“自己PR”(自我介绍)部分,而且要求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不能长篇大论。所以,你明白了吗?你的ES不是在讲故事,它更像是一份“商业提案”,必须在最短时间里,用最有效的方式,向企业证明你能为他们带来价值。
谈到ES,这里面还有个大坑,那就是“内容空泛”或者“过于夸大”。我有个学姐,当年为了写ES,把大学里参加过的所有活动都一股脑儿地堆上去,什么社团部长、志愿者经历、兼职打工,写了满满好几页。她觉得这样能显得自己经历丰富。结果,她在多次面试中都被问到:“你做了这么多,那你的核心优势到底是什么?”她自己也答不上来。后来才明白,日本企业更看重的是你在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克服了什么困难”、“贡献了什么”,以及这些经验如何与你申请的职位挂钩。例如,如果你申请的是IT开发岗位,你需要在ES中突出你的编程项目经验、解决技术难题的经历,即使是兼职,也要描述你在其中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团队协作。据某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发布的《留学生就职指南》指出,成功的ES往往会围绕一到两个核心优势展开,通过具体的“ガクチカ”(学生时代努力过的事情)来支撑,并且严格控制字数,让HR一眼就能看到重点。他们甚至建议,在描述“ガクチカ”时,可以尝试使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组织语言,让你的经历更具说服力。
简历过了,下一步就是面试,这可又是另一个雷区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家公司的初面,当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按照网上的“标准答案”准备了一堆问题,比如“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当面试官问到我为什么选择日本工作时,我脱口而出:“因为日本生活环境好,福利待遇也不错。” 面试官的表情瞬间就冷了下来。当时没察觉,后来才明白,日本企业最忌讳的就是你只谈个人利益,却不表达对公司的热情和贡献。他们想听到的是你对这家公司的理解、你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以及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据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发布的一项企业招聘调查显示,企业在面试中最看重应聘者的“对企业的兴趣和热情”、“沟通能力”和“积极性”。你如果只是说日本福利好,那企业会觉得,你是不是对任何一个福利好的公司都无所谓?而且,面试时千万别说前公司的坏话或者抱怨自己学校的课程不好,哪怕你真的觉得是那样。我就听过一个同学,在面试时抱怨以前打工的公司管理混乱,结果被面试官直接打断,最后自然没有下文。日本企业文化非常注重和睦与忠诚,你抱怨前公司,他们会觉得你将来也可能会抱怨他们。所以,即使你真有不满,也要学会用积极、客观的方式去表达,或者干脆避而不谈,只说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
就职活动启动的“时机”,那简直是决定成败的第一道关卡。很多人以为毕业前半年开始准备就够了,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结果等到我快毕业了才发现,身边的日本同学大三下学期就开始参加各种公司的实习、说明会了,大四刚开学就已经拿到内定了。我那时才慌慌张张地开始海投,但大部分优质岗位早就被抢光了。日本的“新卒採用”(应届生招聘)体系非常独特,它更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通常来说,大型企业会在毕业前一年半甚至更早启动实习生招募,这些实习往往是拿到内定资格的“直通车”。例如,据某知名求职网站的统计数据,大约有60%以上的内定者都有过在企业实习的经历,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直接获得了该企业的内定。而正式的“本选考”(正式选拔)通常会在毕业前一年的春天(也就是大三下学期或研一结束)开始,夏天进入高峰,秋天就已经差不多尘埃落定。如果你等到大四或研二才开始,很多招聘流程都已经进入尾声,你可能错过了最黄金的时期。我有个朋友,他就是大三暑假在日本一家大型商社实习了两个月,虽然只是做些辅助工作,但通过这个机会他深入了解了企业文化,也给HR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顺利拿到了该商社的内定。他的经验告诉我,与其后期焦虑海投,不如前期规划好时间,积极参加企业说明会和实习,提前锁定目标。
除了时间,很多人求职时还会陷入“只盯着大企业”的误区。我当时就是这样,一心只想进那些在电视上、杂志上耳熟能详的大公司,觉得只有进了这些公司才算成功,才能对得起父母在国内的期待,才能向朋友们炫耀。结果就是,竞争异常激烈,每次面试都感觉像是在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成功率极低。后来,在一位前辈的指点下,我才开始关注那些“中小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独角兽”公司。你可能不知道,日本有超过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虽然名气不那么响亮,但其中不乏技术过硬、待遇优厚、发展前景广阔的“隐形冠军”。据日本中小企业厅的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小企业对国际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甚至超过了一些大企业。在某些特定行业,例如IT、制造业中的精密仪器领域,中小企业对留学生的招聘热情非常高。我有个朋友,他就去了大阪一家做工业自动化设备的中小企业,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他们家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而且公司内部氛围非常国际化,福利待遇也不比大公司差。更重要的是,在中小企业,你更容易被委以重任,接触到核心业务,职业成长速度往往比在大企业螺丝钉式的工作更快。所以,不妨拓宽你的视野,多关注一些在行业内有声誉、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通过LinkedIn、专业招聘网站甚至各地的商工会议所,你都能找到这些“宝藏”机会。
在寻找这些中小企业的时候,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多参加政府或者地方机构举办的面向留学生的就职活动。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由JETRO(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东京举办的“外国人材向け合同企業説明会”(面向外国人才的联合企业说明会),现场来的很多都是在日本国内有良好发展,但国际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会提供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岗位,而且招聘流程相对灵活。当时我就在现场认识了一家做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公司,他们的展位前排队的人不多,但我跟HR聊了很久,发现他们公司技术实力很强,正需要会中文和日语的研发人员来拓展亚洲市场。我就是在那次说明会上投递了简历,并拿到了面试机会。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除了那些大众化的招聘网站,我们更要主动去挖掘这些专门针对留学生的线下活动和渠道。据JETRO官网发布的报告,通过他们主办的各类活动,每年都有数千名外国留学生成功在日本就业,其中中小企业提供的岗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让你更直观地了解企业,也能让HR对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在竞争激烈的日本求职市场中是非常宝贵的。
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常常被误解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日语N1拿到手就万事大吉了。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觉得自己N1考了高分,日常交流没问题,求职肯定也不在话下。结果第一次面试,就被面试官问了一个关于公司业务的专业问题,我虽然听懂了,但一开口,发现自己表达不够精准,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商业术语和敬语的时候,就磕磕绊绊,显得非常不专业。当时面试官礼貌地笑笑,但我能感觉到,我已经给对方留下了“沟通能力欠佳”的印象。后来我才明白,N1只是一个基础,它证明你具备了基本的日语理解能力,但距离“商务日语”还有一段距离。商务日语不仅包括敬语的恰当运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逻辑清晰、有条理的商务沟通,包括邮件书写、会议发言、提案汇报等。我有个同学,他在求职期间特意报名了一个商务日语培训班,虽然多花了一笔钱和不少时间,但在面试中他就能自如地使用正确的敬语和表达方式,给面试官留下了非常专业的印象,最终也成功进入了一家知名IT企业。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留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除了专业技能外,“商务日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被企业列为招聘留学生时最重要的两大考量因素。所以,别再以为N1就足够了,多花点时间提升你的商务日语,这绝对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
最后,我们来聊聊“签证”这个大招,这可是很多留学生都会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一环。你辛辛苦苦拿到内定,结果因为签证问题卡壳,那真的是欲哭无泪。我亲眼见过一个朋友,他拿到了一家小型IT公司的内定,公司规模不大,但业务很稳定。结果在办理“技术・人文知識・国際業務”工作签证的时候,因为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够,或者公司近一年没有盈利记录,被入管局打了回票。当时他急得团团转,公司也因为缺乏经验,不知道怎么配合办理,最后内定只能作废。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你不仅要了解企业,还要对将要申请的工作签证类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常,留学生毕业后申请的最多是“技術・人文知識・国際業務”签证,它要求申请人的学历、专业与工作内容相关,并且所就职的公司必须是合法经营、财务状况稳定的企业。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公布的数据,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就职签证申请因为企业资料不全、经营状况不符等原因被拒。所以,在接受offer之前,可以委婉地向企业询问他们的外国人雇佣经验,或者提前通过网络查询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企业规模较小,你甚至可以主动了解一下公司是否具备雇佣外国人的资质和经验。当然,你也可以寻求大学国际中心或者专业行政书士的帮助,他们能为你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帮你提前规避这些潜在的签证风险,确保你的留日梦想能顺利实现。
你看,日本的求职季确实是场硬仗,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够优秀,而是不了解那些“不成文的规矩”和常见的“坑”。我一路踩过的雷、总结的经验和血泪教训,希望你能够提前避开。现在,别再盯着手机里的拒信发呆啦,也别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高大上的大企业身上。多跟身边的前辈、老师们聊聊,他们可能知道一些你完全没听说过的公司或者求职渠道。与其在家焦虑,不如立刻行动起来,哪怕是去参加一场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行业交流会,或者只是修改一下你的ES,让它更符合日本HR的胃口。相信我,只要你方向对了,方法对了,加上一点点韧劲,你一定能在日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满意工作!加油吧,未来的职场人!